蒹葭苍苍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ogi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二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被紧急抽调去了毕业班,便换了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来。大约是因为刚从学校毕业,这新来的瘦高挑女老师,明显的学生气息还带在身上,及肩厚密长发,无袖红白T恤,黑色及膝短裙,脚上是一双半高跟镂空皮凉鞋。在尘土飞扬的乡镇中学,这差不多就是标准的洋气了。待到这洋气开口读课文,竟是我们在上个老师经常携带的大喇叭录放机里的发音,禁不住心里又是一阵悸动。那天晚上的男生宿舍,一改往日的闹嚷不休,安静到只能听到各自不停的翻身声。
  其时,班里有一个颇为粗豪的男生,忽然不安分起来,每日里在教室无目的地进进出出,仿佛就此怀上了心事。如此一周左右,他忽然得了什么启示似的,截然终止了出出进进,每到英语课前,便在教室外戏弄弱小同学。一当女老师的裙裾在转角出现,他的声音便尽力提上去,动作也变得更加激烈。如此过了一段时间,他并没有引起老师的任何正面注意,甚至还得了几个不甚分明的白眼,就有些三鼓而竭。
  后来我渐渐明白,无论怎样一往情深,人也很难违拗性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惯性的做事方式会把人拖进奇怪的窠臼,即便明明知道对方不喜欢甚至讨厌,却一不小心就用了自己习常的方式。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那天上午第一节是英语课,如果不是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正好抬眼看到了写在黑板上的鬼画符样的字—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尽管用尽了认真模仿黑板报上的仿宋体,可那字仍丑得乖乖去认领了自己的主人,我们也就都转头向着早就被排在角落里的粗豪仔发笑,约略领会到了关西大汉执铜琵铁绰唱柳三变的感觉。
  一
  那首写在黑板上的歌,是琼瑶为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水一方》写的插曲,曾经风靡一时。当然,有点古典修养的人到眼即辨,这歌词是对《秦风·蒹葭》全文有缺漏有发挥的现代翻译。原诗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琼瑶的歌词,有意或无意地去掉了围绕这首诗的题旨争论,忽视了容易引起歧义的字词,完全跟随着现代解诗思路,把这诗坐实为情诗,又大胆地将“伊人”对应成了“佳人”。琼瑶所跟从的五四之后的解诗者,即便抛开旧解,把这首诗看成“相爱者之词”,却也保持着清醒的分寸,并未确定歌诗者是男是女,如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爱情诗。男或女词。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曾干,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在给《诗经词典》写的序里,王力有个有益的提醒:“关于《诗经》的词义,当以毛传、郑笺为主;毛郑不同者,当以朱熹《诗集传》为断。《诗集传》与毛郑不同者当以《诗集传》为准(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容许有例外)。参以王引之《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则‘思过半矣’。孔疏与毛郑龃龉之处,当从毛郑。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颇有新义,也可以略予采用。其他各家新说,采用时应十分谨慎,以免贻误后學。”我很想说,这看起来卑之无甚高论的话,却是一个人读过很多书之后执简驭繁的独到心得,可与他得自赵元任并奉行终身的口诀式领悟“说有易,说无难”并传。
  即如这里的“伊人”,不管是毛是郑是朱,从来就没有说是特指女性(甚至更倾向于男性)。毛传:“伊,维也。”郑笺:“伊,当作繄,繄犹是也。”《诗集传》:“伊人,犹言彼人也。”是人彼人,这人或那人,无非是闻一多所谓“其人”,那个心目中的人。转过来,对比勘验王力《古代汉语》此诗的题解:“这是一首怀念人的诗。诗中写追寻所怀念的人,但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较之余冠英的说法,此解似乎显得更为犹豫,既不像古代说是怀念贤人,也不像今人断为男女之思,乍看有那么一点首鼠两端,许是因为对古注的尊重而不能率尔论定。我其实很喜欢这种不爽利中透出的诚恳,甚至因此很怀疑,今人解诗时显示出的自信满满,比如断定此诗为爱情诗,或从民俗学角度定为祭祀水神之作,大部分是因为对古注无缘由的轻视,同时对现代学术勇敢的轻信所致。
  尽信古注则不如无注,反正朱熹老先生是这么说的:“古今诸家说盖用记取,闲时将起思量,这一家说得那字是,那字不是;那一家说得那字不是,那字是;那家说得全是,那家说得全非;所以是者是如何,所以非者是如何。只管思量,少间,这正当道理自然光明灿烂,在心目间,如指诸掌。”不妨就挑对其中一句诗的解释,来看看朱子是如何示范“如指诸掌”的。
  “白露为霜”是《蒹葭》的关键之一,离开这句,只看“白露未晞(干)”“白露未已(止)”,则古人所谓“画秋妙手,千古搁笔”“秋水伊人”的秋就都失了依托。像上面所引琼瑶歌词,把“露”径解为“雾”,则秋的清肃之感流失殆尽,不免减了些况味,少了些思致。毛传于此句有释:“兴也。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岁时成。”郑玄遵其笺《诗》之旨,“以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于此毛义隐略处更加表明,或竟是即下己意为:“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强盛,至白露凝戾为霜则成而黄。”这是直认白露已成霜,如此则毛传所谓“苍苍”的“盛也”之义就不能成立—经霜而叶色变黄的蒹葭,怎么还会是繁盛之姿呢?
  朱熹于毛郑间斟酌去取,解此句为:“蒹葭未败,而露始为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之时也。”推求一下,“白露为霜”不是露变成了霜,而是后人所谓“露至秋而白也”,“蒹葭苍苍而老色,白露既寒而为露,此晚秋时也”。《说文》:“苍,草色也。”段注:“引申为凡青黑色之称。”晚秋蒹葭的老色之青,正是盛壮的表现,可与炉火纯青之青同参。如此,则“为霜”的“为”,也就不是常被误认的“成为”之义,而应从王念孙所云:“为,犹如也,假设之词也。”如此来看整首诗,则是深秋之时,太阳尚未升起,白露凝于深青色的蒹葭之叶上,其白如霜(白露为霜);随着太阳渐出,凝结的露珠遇日晒而开始变干(白露未晞);太阳又升高了一些,清晨时光即将结束,露珠散开,即将化为水汽,却还点点滴滴挂在叶尖(白露未已)。   二
  “苍苍”而下,毛传释“萋萋,犹苍苍也”,“采采,犹萋萋也”,是三章叠字同义,俱状蒹葭之盛。虽然后人有将萋萋解为颜色鲜艳,采采解为颜色鲜明者,义则蒹葭在晨光里颜色由深青而转为鲜艳、鲜明,但我觉得训注间转折太多,深青、鲜艳、鲜明的递进关系过于分明,有点失于机巧,不如毛传将三者均解为“盛也”正大—在重章叠句里显出蒹葭的壮茂,至于再二再三,生机可以由此来得盛大些不是吗?
  说起来,我当年读这首《蒹葭》,不管是“白露为霜”,还是“萋萋采采”,都只顾着混沌感受其中的美,未曾觉得有什么特别的疑惑,倒是对其中的“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多有不解。按毛传也即大部分注解的疏释,“逆流而上曰遡洄,顺流而涉曰遡游”,那么疑问来了,逆流而上可喻求之不得,顺流而涉也同样艰难吗?这恐怕就是宋人改动旧注,说“遡洄、遡游,皆逆也”的原因,只是很可惜没有给出充分理由。另外,宛在水中央的那个人,看起来绰约似仙子,那个对其追怀不已的歌诗者,竟要大失优雅地跳进水中,一身湿透甚或浪里白条吗?
  及至清末,俞樾在《群经平议》中截断众流,铸旧解为新说:“溯(引按,古与遡通),《说文》作,水部。,逆流而上曰 洄。,向也。水欲下,违之而上也。是‘溯’字只可为逆流之名。其字本从屰得声。屰,不顺也。若使逆流、顺流同谓之溯,义不可通……两溯字皆从下而上之意,两句之异,全在洄字、游字。《尔雅·释水》:‘湀辟流川,过辩回川。’郭璞解上句曰‘通流’,解下句曰‘旋流’。此经洄字即彼回字,游字即彼流字,回乃洄之省,游与流古字通。溯洄、溯游其为溯也不异,然溯之于回川则道阻且长,溯之于流川则宛然在水中央。”也就是说,按照俞樾的理解,溯洄、溯游俱是逆流而上,其间的差别只是水为通流还是旋流。
  俞樾的说法消除了我的第一个疑问,却没能解决第二个—那个水边的怀人者,真的要在深秋里跳进冰凉的河水吗?闻一多在俞樾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溯字:“古作,象倒人形,故逆流而行曰溯,逆行水中曰溯,旁水而逆行亦曰溯。《诗》则谓旁水而行。”又在另处强调说:“在水中逆流而行曰遡,在陆上傍水边逆流而行亦曰遡,此处指陆行。洄是回旋盘纡的水道,流是直达的水道。”尤其是看到下面这幅图(我怀疑是善画的闻一多手绘)的时候,顿觉自己当年的疑问涣然冰释,第二只靴子安然落了地—
  图中箭头所示,是诗作者陆地行走的路线,水流方向正与之相反。伊人所在之处,沿旋流而上,则道阻(艰)且长,且跻(高而陡),且右(曲折),欲至而行难;沿通流而上,则宛在“水中央”,水中坻(小块陆地),水中沚(小洲),可望而不可即。
  毛传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下注为:“伊,维也。一方,难至也。”郑笺于此隐略处引申曰:“所谓是知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则伊人即知礼之贤人。又有解者谓此伊人为西周圣王,连带着“在水一方”的水也落到了实处:“谓文武。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依沣水,镐依镐水。文武神灵,实式凭之。故曰在水一方。”吕祖谦则更是直承小序,把文武抽象为周礼:“所谓伊人,犹曰所谓此理也,盖指周礼也。”又有人谓此伊人是一空间:“其民东望河洛(引按,西周盛时所都),有游从宛在之思。”当然,还有现代伊人,则是窈窕淑女或乐只君子。除了少数几个把伊人当作讽刺的对象,古今大部分注解里,伊人都是倾心的对象,倾心者“望对岸而伸手向往”,而全诗所赋,正钱锺书所谓“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Sehnsucht)之情境也”。
  三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在晚年的《恩斯特与法尔克—写给共济会员的谈话(1778-1780)》一剧中,借恩斯特之口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之间的联盟可能来自互相抵牾的个人性情,也可能引发个人性情的相互抵牾—然而这些抵牾可能自有用处。”如果把这段话移用来看历代对《诗经》题旨的理解,我们不妨说,那些看起来互相抵牾甚或扞格难通的说法,可能来自释经者个人性情的显著差异,那些别有会心之处,或许自有它在具体(甚至超出具体)时空中的用处,并非只有如上面那样解到(自我感觉中的)怡然理顺才具备唯一的合法性—“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留下的漏洞,说不定也可以成为我们认知上的蹊径。
  《蒹葭》的诗旨,历来多从小序:“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毛传谓:“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从这个意思再来看毛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解释,则上引白露为霜而岁时成,比的是“国家待礼然后兴”。《正义》足成其义:“蒹葭之草苍苍然虽盛,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坚实中用,岁时得成,以兴秦国之民虽众,而未顺德教,必待周礼以教之,然后服从上命,国乃得兴。今襄公未用周礼,其国未得兴也。由未能用周礼,故未得人服也。”习今文经的晚清魏源,于此诗之旨,与小序略同,却对“白露为霜”的解释有异:“毛诗刺襄公不用周礼,大旨得之。幽、邰皆公刘、太王遗民,久习礼教,一旦为秦所有,不以周道变戎俗,反以戎俗变周道,如苍苍之葭,遇霜而黄,肃杀之政行,忠厚之风尽。”
  各家解说中提到的秦处周之旧土,需要从秦的发展历史来看。襄公远祖非子受周孝王之封,居今甘肃东南天水、陇南一带,地不足五十里,只能附于诸侯而“邑之秦”,其时称这类小地方為“附庸”。周厉王时,西戎反王室,与之相邻的秦首当其冲,重要性大大提高。至周宣王时,封秦仲为大夫,令攻伐西戎。在与西戎的战争中,秦国土地不断扩大,统治力明显增强。后周王室东迁,因护卫有功,秦襄公被封为公爵,“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地位大大提升。此后,秦国大举进攻西戎,不断攻城略地,其发展重心也从甘东南逐渐移至陕西中部的渭河平原,而这里,正是所谓的西周旧土。至是,秦已由附庸蔚为大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秦既为周之封国,自然勉力熟悉周礼,从秦风小序,即可见秦习礼之勤—“《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小戎》,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然而,在与西戎密集的接触中,秦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就像一个人长期身处同一境地,即使与此境地敌对,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和侵扰—像这首《蒹葭》,魏源揣摩的意思是:“襄公初有岐西之地,以戎俗变周民。”像《无衣》,朱熹言可见“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言外之意,是离温文的周礼还有点儿远。写三良从葬穆公的《黄鸟》,姚际恒就指认为“从死乃秦戎狄之俗”。不妨把话挑明了讲,凡小序称美的对象,都是因为秦用周礼;凡刺的对象,都是因为秦被戎俗。
  我很怀疑这样的解释跟古代所谓的夷夏之辨有关,甚至跟政治哲学中所谓的“划分敌友”有关—无论把夷夏之辨讲得怎样天花乱坠,其核心则是,任何共同体都必须清醒地辨认自己实际的敌人。对当时的秦,进而是一整个周来说,彪悍的西戎,可不是虚构的对立面,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秦不得不秣马厉兵以待。长期处此境地,民心不免乐战,甚至于“妇人而矜言其兵甲之盛”,正是《汉书·地理志》所谓:“秦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迫不得已的政治情景,解诗者从这首看起来没什么兵戈之声的诗,居然也听出了激越的对立意味来。
  无论你同意还是反对,支持还是打压,这看起来既新又旧的秦,已然完成了自己的豹变,显出某种勃勃的兴起迹象。积渐日久,白露为霜,蒹葭或已坚实中用矣?
  四
  在整个《诗经》的变风系列里,诸国之风均有渐转渐衰的趋向,唯独秦风反有勃然振起的势头,“有车邻邻,有马白颠”,不正是少年意气洋洋的阳生之景?从历史记载看,襄公九传之后,后代穆公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礼乐自觉:“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自穆公又过一百年,审音知政的季札如此评价秦乐:“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杜预谓:“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或许是那个用为表征的周礼,慢慢在秦完成了自己的渗透,秦得其要而生成了自己的王霸气象。
  其时,秦自身的盛壮强大,诸国的警惕抵制,都颇类美国之于现代世界。即便现下看起来令人吃惊的特朗普移民新政,秦不也施行过吗?否则,就不会有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吧:“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终免不了沦胥以败吧。
  部分风标绝世的人,或许觉得美国已是全面“文化”(用阿城义,以文化之)的世界,早就远离了“武化”,但很多人对美国的感受,差不多跟当时人对秦差不多吧?既不能否认秦是一个不断庞大的国家,又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妥,不对,仿佛调弦的时候,有什么音老是校不太准。我很怀疑,“孔子西行不到秦”并非真的中了楚人的阳谋或暗算,而是这隐隐的担心在起作用。及至秦二世而亡,人们那隐隐的担心终于变而为明确的认知,比如再读这首《无衣》,就从中看出了明显的杀伐之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后来者不是带着一个空我来看诗三百的,他们在编列简册的时候,当然记得秦政的肃杀,没那么快就抛诸脑后,因此尽管从原诗一点儿也看不出不满,小序却悄悄把劝诫的意思放了进去:“《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或许是因为感应到了迫近的帝国困局,晚清崔述在《读风偶识》里,几几乎把秦风当成了诗谶:“东周以后,王者不作,诸侯地丑德齐,莫能相胜,则惟以力争之;而兵凶战危,人情多惮而不肯前。独秦俗乐于战斗,视若日用寻常之事,天下之必折而入于秦者,势也。虽然,既以力争之,则亦必以力守之,是以所务者惟治其甲兵,扼其险要,峻其法令,以弱天下之民。”以易观诗的潘雨廷先生,更是在《诗说》中比较秦兴与周兴之不同,指出《大雅·绵》中,文王“有疏附”(率下以亲上,承上以化下),“有先后”(老老幼幼,修齐治平),“有奔奏”(宣文德),“有御侮”(扬武威),政德全备,秦得其一(“有御侮”)而忘其三,故其势则霸而非王,其象則姤而非复,似于兴时已埋下了二世而亡的种子。
  王夫之在《诗广传》里,转而从人群的性情趋向分析秦之得失:“情欲,阴也;杀伐,亦阴也。阴之域,血气之所乐趋也。善治民者,思其启闭而消息之,弗能尽闭也,犹其弗能尽启也。秦人遂闭之于情欲,而启之于杀伐,于是其民駤戾复作,而忘其慆淫。”脑子跑野马,我忽然就想到了古希腊的血气(thymos)—“即对何为正确、何种东西带来尊严与荣誉的精神感受。”“人类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凭借血气捍卫财富与名誉的分配。没有这种秩序,生活就是一片混沌的沼泽、意义的空白,人不过是诸神的玩物,不过是生活的匆匆过客,犹如森林里的落叶飘零。”与此同时,“血气对正义或合法性的要求从来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人类事务中,捍卫应得之物时有必要适度(a moderation,节制)”。在王夫之看来,中原诸侯之衰、秦之旋灭,都是不善启闭情欲和杀伐之故,用希腊话说,都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适度。
  还是从杀伐之音回到《蒹葭》吧,如方玉润所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秦人属阴的血气在这首诗里净化,如蒹葭之得自然之生机,显露出兴起时的一股朝气。老子西出函谷,所观的就是这兴起时的生生之机吗?解诗者的所谓思、所谓怀、所谓求,所谓圣哲、所谓贤人、所谓男女,其实可分可合,只那引颈翘首的虔敬企慕者,在溯洄和溯游的过程中,慢慢去掉了亵慢浮躁之气,结成了一个洁静精微的过程,在岁月里越来越磨洗得玲珑剔透。
其他文献
我公司构件加工厂的生产工艺,多年来一直采用半地下窑坑和塑料薄膜覆盖等蒸汽养护方法,用汽量大,模板使用周期长,工作环境不良,劳动条件差,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当前建筑施工
1.Introductio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aries have begun from Jerusalem with the evangelism of Apostle Paul and it spread throughout Turkey,Europe,and Am
水磨石地面是属于比较高级的装饰工程,要求有较好的平整度(用2米直尺检查允许偏差2~3毫米)。对于预制水磨石块地面来讲,除了平整度要求之外,还应消除空鼓、裂缝和缝格不直不
在全国科学大会制定的我国八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对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国防、交通运输、海洋、环境保护、医药、财贸、文教等二十七个领域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两个门
一《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六期设置了“寻找当代作家文学经典”专栏,表明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中国文学充满活力,硕果累累,21世纪又步入到第二个十年,当代作家文学经
近年来,西德在建筑施工中大量地应用大起重量的臂杆式起重机,以从事民用建筑的结构安装。很多公司专门制造起重量在125吨以下的液压伸缩臂汽车起重机。也有一些公司生产1000
“特级教师”这个无数中小学教师实现自己美好梦想的光荣称号,不仅是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象征,也是其所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标志,它还代表了一个有着崇高社会声誉的群体,
为解决大型金属构件的加工,我厂于一九七五年自制一台八百吨油压机(见图1)。该机经使用证明,具有结构紧凑、操纵调整方便、动作灵活可靠等优点。能满足大型构件成形和矫正需
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雷竹林种植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运用冗余分析(RDA)手段提取雷竹林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干扰控制因子.结果表明:水稻田改种雷竹后,土壤细
新媒体条件下,由于媒介形态和表现形式、传播方式有所变化,新媒体平台的舆论价值取向和兴趣点也会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这使企业在面对新媒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