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推荐:《古文辞通义》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04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葆心(1869—1944),字季芗,号晦堂,又号青垞,湖北罗田人。1922年至1926年,执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均为武汉大学前身)。1928年至1934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有宋一代,凡师生皆为丞相,而在抗元斗争中均捐躯者,只有南宋的文天祥和他的老师江万里。一个在元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一个在饶州"止水"赴难,其铮傲骨,民族气节,"留取丹心照汗青"、"吾与国为存亡",皆永垂于青史。
在各界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本刊2012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圆满结束。按照既定原则和程序,本刊评选出了5篇获奖优秀论文。
2010年,在读者和学界朋友的广泛支持和关注下,《文学遗产》网络版得到持续发展和稳步提高。据Google Analytics监测系统提供的统计数据,2010年6月1日至7月31日两个月间,《文学遗产》网络版的综合浏览量32666次;
第七届(2013—2014)“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开始接受地方党政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群团组织的创新项目申报。上述机构或组织在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均可以申请,尤其鼓励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廉洁高效、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创新项目参与申请。此外,本届创新奖将继续专门为中央国家机关的优秀创新项目设立“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特别奖”。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经济增长失速的现象。许多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美国水平的20%~40%之后,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韩国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少数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的创新投资激发了技术创新热潮,快速的技术创新推动了韩国生产率的提升,缓解了工资上涨的压力,使韩国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文章重点研究了韩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转型历程,并力图为中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近年来,对中国中间阶层的研究正悄然兴起。中西方学者均对中间阶层的社会成分、形成过程及其政治态度和行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如何对中国语境下中间阶层这一概念做出最符合实际意义的界定等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间阶层是一个“在本质上存在争议的概念”,其定义仍然捉摸不定。为此,文章提出采用德国一些社会学家所提出的“战略性群体”概念,作为研究中国社会新兴群体的新视角,来剖析中国作为战略性群体的中间阶层。为了理解这一阶层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有必要从主观认同的角度对战略性群体这一概念做出补充。
近十年来,乡镇政府经历了多次机构精简和职能的合理化调整。文章旨在研究导致乡镇政府成为“空壳”的改革和机制,并探讨“空壳化”问题对乡镇领导干部、普通干部和农民所产生的影响。尽管地方政府的改革目标是将“汲取型”乡镇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机构,但文章却发现,当前农村的治理逻辑使乡镇政府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乡镇干部承受着上级检查、年度考核、招商引资以及“软集权化”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乡镇干部被下派到村,执行计划生育及维持社会稳定的任务,“下派干部”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随着村镇的合并和农业税费的取消,
2012年6月8日,中共中央编译局成立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俄罗斯及东欧研究、国外理论跟踪研究、中国全球战略研究以及重要国家的全球战略研究。为及时反映研究中心的成果以及与同仁广泛开展交流,研究中心创办了《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观察》简报。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担任简报的主编,中心执行主任杨雪冬研究员任执行主编,郭伟伟研究员任编辑部主任。
文章试图通过对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来解释为什么目前的比较政治研究会表现出令人失望的景象。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为什么比较?什么是可比的?如何比较?作者也尝试反驳如下观点:比较政治的方法已经发展成熟,而且它已经被研究者掌握。实际上,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目前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一些诸如“猫-狗组合”(指本来不存在的组合)之类的研究却在挑战像法则一样的普遍性结论。目前这一领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许多比较研究都对比较的目的缺乏思考。
住房能够满足人们多种层次的需求,是促进家庭流动的社会表征之一。此外,住房也能够检验新加坡提供基本福利物品,以及应对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日益摒弃公共住房这一批量化生产的消费品、追求更高居住品质时的管控能力。高端私人住房需求已经影响到了新加坡的发展轨迹,此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甚至成为获取中产阶级持续政治支持的谈判筹码。为了证实渴望获得私人住房的房屋所有者的一般态度,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文章讨论了1960年后新加坡住房政策背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深入探究了为何有效的公共住房提升要与质量更好、社会地位更高的私人住房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