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临帖研究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山(一六○七—一六八四或一六八五)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书法作为基本的教育环节也受到了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傅山晚年曾回忆说,他八九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七十七岁[1]还临池不辍,临帖活动伴随了傅山近七十年,影响着傅山每一次书风的转变.傅山临过的帖现已无法准确统计,根据其文集、书论里的记述和传世的作品来看,傅山遍临百家,涉及真、草、隶、篆、行各体,而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赵孟頫、颜真卿、篆隶及二王.本文试图梳理出傅山在各个时期临帖的特点,说明临帖对其书风形成的影响.傅山临赵孟頫『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利,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2]年轻的傅山苦于书艺不进的时候,遇到了赵孟頫,因『爱其圆转流利』,于是下功夫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可见傅山学了赵孟頫之后书艺大进.赵子昂的书法很适合傅山的胃口,之后的十几年,赵孟頫成了傅山学习书法的主要对象,一直到甲申鼎革之后.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看到傅山临写赵孟頫的作品,但从其早期的作品《佳杏得红字诗稿》以及石刻拓片《上兰五龙祠场圃记》来看,明显流露出赵孟頫流畅绮丽的味道.在傅山其他的小行书作品中我们也能发现赵孟頫的影子,而这种影响即使在傅山晚年的临作中还时有表现,如山西博物院藏《临帖册页》及晋祠博物馆藏《临王羲之张令等帖手卷》(图一)的后半部分都能看到赵孟頫的遗风.可见,年轻时的傅山对赵孟頫的书法下过很大的功夫,以致在日后的作品里会不经意间带出赵书的味道.难怪晚年的傅山经常感慨:『然腕杂矣』、 『少年时徒坏纸笔,但习恶书.』
其他文献
1979年5月,我出生在河北省一个偏远的小乡村.躲过寒冷的冬天,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可以说,我的成长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的生活见证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与
说起“老外”,想来大家都知道是指的外国人.“文革”前,在辽阔的国土上,还很少能见到“老外”.而现今,不仅“老外”不再罕见,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大环境,
那是一张珍藏了5年的照片,上面有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石景山区“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看望孩子们时的题词:“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看到这张照片,总是回忆起一些亲身经历.
纵观各种书法展览,抄录古今名人、圣贤诗文者多,自书诗文者甚少.我是自书诗文者中的一个.我参加展览的作品,小到县、乡级,大到国家级,都是自书诗文.我为什么喜欢自书诗文呢?
去年端午节,我和家人回到滇东北山村的老家.绕过一段盘山路,眼前见到的一切让我十分惊奇:70多户人家的村庄掩映在苍翠之中,全然不见了记忆中的荒芜.十年不见,恍然忘了家乡的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计划经济年代,为保障粮食供求平衡而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1953年10月16日、11月19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标志着粮食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嘉兴旧时曾有“七塔八寺”,历史悠久,建筑华美,其中七座古塔原身已先后消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组老照片展现的古塔旧影,能带给我们历史的回味和遐想。 In the old d
期刊
王铎(一五九三——一六五二)虽非出身名门,但其家族中有长辈收藏古帖.[1]或许受此熏陶,王铎兄弟成年后对于古代刻帖都有着浓郁的兴趣.王铎收藏有褚摹《兰亭序》(东京国立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