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琥酯联合亚砷酸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来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jg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和亚砷酸以及两药联合处理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 8226细胞,并分别采用0、1、2、4、8 nmol/L的亚砷酸和0、40、80、160、320μmol/L的青蒿琥酯处理细胞.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qPCR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因子mRNA表达,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因子及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CCK-8法检测到在亚砷酸和青蒿琥酯的作用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受抑制并伴随活力下降,亚砷酸IC50=1.96 nmol/L,青蒿琥酯IC50=153.96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亚砷酸、青蒿琥酯以及两药联合作用下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qPCR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发现亚砷酸、青蒿琥酯以及两药联合处理时会抑制细胞增殖相关因子白介素-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xl并促进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降低PI3K/AKT信号通路中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P<0.05);并且两药联合处理对细胞凋亡以及上述因子的影响明显强于两药单用时的效果.结论:青蒿琥酯联合亚砷酸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且优于两药单用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于形态学定义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180例新发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126例新发AML患者骨髓涂片重新评估,研究仅形态学多系发育异常(MLD)定义的AML-MRC-1组、基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病史或无MLD但存在MDS相关遗传学异常定义的AML-MRC-2组和AML非特指型(AML-NOS)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WBC数、HGB水平、PLT数、原始细胞百分比、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脓毒症患者外周血lncRNA-MALAT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进入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治疗的确诊为AML的患者95例,其中包括43例脓毒症感染者和52例未感染者,取外周血作为研究样本,以50例健康人血液样本作为对照.采用RT-qPCR技术对健康组、未感染组、脓毒症组样本中的lncRNA-MALAT1进行定量,分析lncRNA-MALA T1表达水平与AML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组和未感染组相比,脓
目的:探讨圣草酚(Eriodictyol)对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细胞生长、凋亡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以及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圣草酚0、1.25、2.5、5、10、20、40、80、160、320 μmol/L对BL细胞系DG-75细胞活力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圣草酚0、10、20、40 μmol/L对DG-75细胞增殖活性、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线粒体膜电位、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
目的:分析EBV-DNA拷贝数对EBV+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109例EBV+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使用Log-rank对不同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9例EBV+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15-83)岁.其中,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29例,Ⅲ-Ⅳ期80例.109例患者的EBV-DNA均值为1023510 IU/ml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EBV)检测及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内蒙古地区西部的淋巴瘤患者101例,收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瘤类型、Ann Arbor分期、结外浸润、乳酸脱氢酶等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1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EB病毒的含量,并对EB病毒阳性患者进行EB病毒分型检测.分析EB病毒核酸定量与淋巴瘤的临床不良预后因素、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EBV-DNA外周血检出率为68.3%(69/101).淋巴瘤患者不良预后因素分析显示,EBV阳性的淋巴瘤患者较EBV阴性患者拥有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联合原位免疫组化在原发骨髓淋巴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2月23例确诊的原发骨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原位免疫组化和免疫分型等的特点,明确骨髓细胞形态学联合原位免疫组化在原发骨髓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原发骨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所有患者骨髓均可见典型的淋巴瘤细胞,联合原位免疫组化78.26%的患者能够被诊断为原发骨髓淋巴瘤,91.30%的患者确
目的:研究RITA对TP53突变的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Mino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Mino细胞,不同浓度(0-16 μmol/L) RITA作用于Mino细胞24、48、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RITA对Mino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0-8 μmol/L浓度RITA作用于Mino细胞48 h,采用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检测RITA对Mino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BCL-2、Caspase-3、Cleaved Caspase-3、PARP、
目的:比较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初治myc+/bcl-2+/bcl-6-淋巴瘤(bcl-6-双表达组)和myc+/bcl-2+/bcl-6+共表达淋巴瘤患者(bcl-6+双表达组)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理确诊为双表达淋巴瘤(myc+/bcl-2+)的患者152例,对比分析bcl-6-双表达组和bcl-6+双表达组患者的短期疗效和长期生存差异.结果:152例双表达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5(15-87)岁,Ann Arbor分期Ⅲ/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高危MDS患者30例,均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根据患者使用地西他滨剂量不同,分为10 d[6 mg/(m2·d)×10 d,15例]和5d方案组[15 mg/(m2·d)×5d,15例],比较两组患者地西他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至2020年5月,10 d方案组获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疾病进展2例;完全缓解率为66.67%,总反应率为86.67%,死亡4例,其中1例死于心衰,2例死于呼吸衰
目的:观察由连接蛋白43 (Cx43)组成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及其介导的信号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MM患者、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采用RT-PCR及蛋白印迹检测不同来源MSC中Cx4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选MM侧群细胞(SP),直接共培养后观察不同来源MSC对SP细胞周期、Cx43表达、体外集落形成、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细胞因子分泌和耐药的变化以及加入GJIC抑制剂18α甘草次酸(18 α-GA)的影响.结果:MM患者及正常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