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2009”征文

来源 :高校理论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报教育部领导同意,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社科中心和中国教育报主办,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将于2009年8月下旬在北京大学召开。论坛将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光辉历程,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展开理论研讨。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遵循“夯实功底,突出特色”的宗旨.有效整合学科资源,选准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目前.中心有专兼职研究人员60名。近五年来,中心共发表论文363篇.出版专著32部。2005年上半年.河南师范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海南师范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原名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10月.挂靠在政治法律系,直属校党委和行政领导。该中心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研究机构.成员主要为政治法律系和社会科学部教师。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几年来.中心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服务教学、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为根本,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教学、社会活动等方面均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作出了较大贡献.得到了中共海南省委的重视和学界的关注。
9月2日,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邀请部分高校理论工作者座谈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体会。与会同志认为,《江泽民文选》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的集中反映。认真学习《江泽民
扬州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5月,2003年更名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由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范明教授担任:中心常务副主任由校党委副书记花长友教授和社会发展学院刘诚教授担任;中心的副主任、秘书长分别由党委宣传部、社会发展学院(社科部)、人文社科处的有关负责人担任。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的指导帮助下,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中心以全校有关课程的教师及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为基本队伍,精心策划,努力工作,充分发挥扬州大学合并办学的优势,组织全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如同其他史学一样,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在文献史料的整理出版方面.还是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都有很大的前进。但研究中也有各种不同意见.您怎么看这种情况?
1959年,学院初建.命名为“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更名“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1959—1987年.虽几经周折.但始终坚持服务纺织工业.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化学纤维教学体系,在化纤原料制备、纺丝成形加工技术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通过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统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凝聚青年大学生的力量、解答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是高校德育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使命和责任.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为进一步深入总结高校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把握其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教育部社科中心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高校德育研究论坛”,首届论坛将于今年9月上甸在吉林长春举行,主题定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高校德育创新发展”。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处室负责同志,高校党委负责同志,理论课教学、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负责同志,部分从事德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国家级出版社代表届时出席本次论坛。论坛以学术研讨和成果评选、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与会者将围绕我国高校德育研究领域的新思路、新
教育对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素质"节点"实现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劳动力素质已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以物化资本来衡量人的作用已暴露出了许多缺陷。本文尝试放弃一些生产函数模型的传统做法,提出以体现教育作用的劳动力素质作为增长要素的评价标准,这与将劳动力资本化的人力资本作为评价标准相比,必将是一种挑战,无疑对指导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