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出台了新的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加大了财政投入,扩大了资助范围,提高了资助标准。本文分析了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国家奖助学金 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推行并轨招生的收费制度和扩大招生规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有关内容
国家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它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扩大了资助面,提高了资助强度,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鼓励优秀学生,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每年奖励5万名学生。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均可获得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奖励资助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每年有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3%,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10倍。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解决受助学生的生活费问题。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
二、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工作非常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由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共同完成。学生提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和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作为认定的重要依据。《调查表》由学生填写,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但由于多种原因,部分《调查表》中填写的内容如“家庭人均年收入”、“遭受自然灾害情况”、“欠债情况”等并不完全真实,却能得到当地有关单位的盖章,而学校又对真实性缺乏有效的鉴别。另外,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贫困”标准就不一样,增加了认定工作的难度。而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准确地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档,就需要深入调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认定工作。
(二)评选中的错误倾向
国家奖学金申请条件中要求“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体现了“优中选优”的原则,以达到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有时却过于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综合素质等。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条件中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优秀”,体现了“困中选优”的原则,以达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目的,但有时却过于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学生没有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产生。
国家助学金申请条件中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和“勤奋学习,积极上进”,以达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目的,虽没有对学习成绩作具体说明,但一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生活作风懒散的学生,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获得了国家助学金。
(三)不良风气时常出现
随着国家奖助学金资助面的扩大,申请学生也随之增加。为了能够获得资助,一些家庭经济不困难或者不太困难的学生也能通过各种方式开到“贫困证明”参与竞评。国家助学金一般根据受助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分为1000元、2000元、3000元三个档次。因名额有限,部分家庭经济状况差不多的学生中,有些能获得助学金,有些却不能获得;有些能获得高档次助学金,有些却只能获得低档次助学金。学生中往往出现“比穷”的现象,同学之间相互诋毁、指责,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团结。为了缓解矛盾,一些班级甚至出现了全班学生平分国家助学金的现象。另外,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方式通常是通过学生投票产生,从而出现参评学生“私下拉票”的现象,一些“人缘好”的学生更有机会获得资助。
三、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规章制度和评审办法
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已较为完善地给出了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奖助学金的管理办法,但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应进一步细化并完善相关规定,尽量将评选标准客观化,制定出本校的规章制度和评审办法。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必须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比如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结合实际予以确定分档标准,制定出具体认定办法,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档。高校应细化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标准,结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年成绩、综合测评、平时表现等得出总分数,按照排名确定候选名单。另外,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公示制度,对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行为进行严惩,一经查实便取消其受助资格,并给予相应处分。
(二)建立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高校应建立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在核实学生相关证明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应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年收入、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欠债情况、平时表现、曾受过的资助、缴费情况、日常消费情况等信息。每学年根据学生的受助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变化,不断更新数据,做到对学生资助信息的动态管理。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也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可由申请学生在网上填写基本情况,提出申请,评议小组成员可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材料进行评议讨论,初步确定相应的资助等级,提出受助学生建议名单,学校资助管理机构组织评审通过后,在网上进行公示,体现公开原则。
(三)加强高校学生的各项教育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此外,还应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进行诚信教育宣传,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杜绝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中的不良行为;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学会珍惜,懂得饮水思源,当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也能够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榜样和模范的力量进行影响和教育,鼓励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全面发展。
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管理,认真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成文,罗洪铁,陈劳志.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姜旭萍,丁桂兰,方杏村.国家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前沿,2009,(5).
[3]刘凤.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4]杨小磊.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山西科技,2008,(5).
[5]陈发师.关于国家奖助学金公平分配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
关键词: 国家奖助学金 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推行并轨招生的收费制度和扩大招生规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有关内容
国家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它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扩大了资助面,提高了资助强度,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鼓励优秀学生,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每年奖励5万名学生。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均可获得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奖励资助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每年有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3%,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10倍。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解决受助学生的生活费问题。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
二、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工作非常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由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共同完成。学生提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和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作为认定的重要依据。《调查表》由学生填写,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但由于多种原因,部分《调查表》中填写的内容如“家庭人均年收入”、“遭受自然灾害情况”、“欠债情况”等并不完全真实,却能得到当地有关单位的盖章,而学校又对真实性缺乏有效的鉴别。另外,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贫困”标准就不一样,增加了认定工作的难度。而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准确地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档,就需要深入调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认定工作。
(二)评选中的错误倾向
国家奖学金申请条件中要求“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体现了“优中选优”的原则,以达到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有时却过于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综合素质等。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条件中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优秀”,体现了“困中选优”的原则,以达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目的,但有时却过于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学生没有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产生。
国家助学金申请条件中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和“勤奋学习,积极上进”,以达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目的,虽没有对学习成绩作具体说明,但一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生活作风懒散的学生,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获得了国家助学金。
(三)不良风气时常出现
随着国家奖助学金资助面的扩大,申请学生也随之增加。为了能够获得资助,一些家庭经济不困难或者不太困难的学生也能通过各种方式开到“贫困证明”参与竞评。国家助学金一般根据受助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分为1000元、2000元、3000元三个档次。因名额有限,部分家庭经济状况差不多的学生中,有些能获得助学金,有些却不能获得;有些能获得高档次助学金,有些却只能获得低档次助学金。学生中往往出现“比穷”的现象,同学之间相互诋毁、指责,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团结。为了缓解矛盾,一些班级甚至出现了全班学生平分国家助学金的现象。另外,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方式通常是通过学生投票产生,从而出现参评学生“私下拉票”的现象,一些“人缘好”的学生更有机会获得资助。
三、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规章制度和评审办法
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已较为完善地给出了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奖助学金的管理办法,但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应进一步细化并完善相关规定,尽量将评选标准客观化,制定出本校的规章制度和评审办法。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必须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比如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结合实际予以确定分档标准,制定出具体认定办法,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档。高校应细化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标准,结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年成绩、综合测评、平时表现等得出总分数,按照排名确定候选名单。另外,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公示制度,对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行为进行严惩,一经查实便取消其受助资格,并给予相应处分。
(二)建立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高校应建立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在核实学生相关证明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应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年收入、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欠债情况、平时表现、曾受过的资助、缴费情况、日常消费情况等信息。每学年根据学生的受助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变化,不断更新数据,做到对学生资助信息的动态管理。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也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可由申请学生在网上填写基本情况,提出申请,评议小组成员可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材料进行评议讨论,初步确定相应的资助等级,提出受助学生建议名单,学校资助管理机构组织评审通过后,在网上进行公示,体现公开原则。
(三)加强高校学生的各项教育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此外,还应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进行诚信教育宣传,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杜绝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中的不良行为;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学会珍惜,懂得饮水思源,当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也能够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榜样和模范的力量进行影响和教育,鼓励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全面发展。
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管理,认真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成文,罗洪铁,陈劳志.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姜旭萍,丁桂兰,方杏村.国家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前沿,2009,(5).
[3]刘凤.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4]杨小磊.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山西科技,2008,(5).
[5]陈发师.关于国家奖助学金公平分配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