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文体家纳博科夫的文体代表作《微暗的火》,在文本解读方面有众多不同的说法,近年兴起的叙述学热更是让很多学者都运用叙述学原理来分析这部后现代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叙述层次中的不同叙述者,一一来剖析文本的几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关键词: 小说《微暗的火》 叙述层次 叙述者 解读方式
一、绪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微暗的火》的出版,大大地震惊了当时的批评家们,著名的女作家玛丽·麦卡锡将其称赞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①
这部小说以诗体评注的文体模式为平台,展开了一个个故事中的故事——美国著名诗人约翰·谢德的九百九十九行自传体长诗、为长诗做编注的他的邻居及同事金波特,以及金波特所讲述的关于赞巴拉前国王查尔斯二世被废黜后逃亡的故事。里蒙·凯南在他的《叙事虚构作品》中主张:“叙述者所属的叙述层次,叙述者参与故事的程度,叙述者的作用被感知的程度,以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都是决定读者如何理解故事,对故事采取何种态度的关键因素。”②本文在叙述层次中分析叙述者,进而对小说在不同叙述者下的不同表象予以剖析。
二、未知的全能超故事层叙述者
有一首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儿歌是这样唱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是——从前有座山……”这个儿歌恰好解释了關于叙述层次的问题: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叙述了另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又可能再叙述另一个故事,以此类推,以至无限,这些故事就构成了叙述层次。在这些个叙述层次里,有一个最高的层次,就如同那首儿歌里的第一座山里的故事层,热奈特在他的《叙事话语》中把这一层次叫做“超故事层”,而第二层叙述称作“故事层(内故事层)”,承接故事层的是“次故事层”,接下来可能还有“此次股故事层”等。叙述总是处于所叙述的故事之上的那个层次。因此,故事层由超故事层的叙述者叙述,次故事层由超故事层的叙述者叙述,次故事层由故事层的叙述者叙述。③
超故事层即为整个小说所讲述的事件,在《微暗的火》中,假如将这个叙述层中的叙述者视为那位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假如他是热奈特所说的那种不参与故事的叙述者——“异故事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故事中出现的谢德或是金波特,而是构建了包括赞巴拉国王查尔斯、约翰·谢德和金波特在内的一个未知的人。那么整个故事都是他虚构出来的,那么作为故事层的谢德的长诗和金波特的编注,以及作为次故事层的赞巴拉前国王的故事,显然都是拥有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对于选择这个超故事层的读者,这个故事的真实表象就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只是一个未知的叙述者所构建出来的故事。
三、谢德作为超故事层叙述者
假如将谢德看做超故事层中的叙述者,整首长诗,包括前言评注索引等全都是这位美国著名诗人所作,按照热奈特所认为的,这个叙述者(谢德)同时又是超故事叙述者所讲的第一叙述故事里的一个人物,那么这个叙述者就是第二等级的,即故事内叙述者。谢德作为故事内叙述者,在他讲述的金波特的赞巴拉国王的故事中,并没有作为一个人物出现,所以他是一个故事内的、异故事的叙述者。而他作为故事层的叙述者,显然是不可靠的——他虽然在长诗部分的故事层按时间顺序,较为全面地记录和展示了他的一生。他与妻子的相知、相爱,同甘共苦的点点滴滴滴,以及女儿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④但是在前言等故事层中却叙述了自己的死亡,而人是不可能在死亡后继续叙述的。这个超故事层中的一个真实的表象就是谢德没死。那么谢德作为故事层的叙述者是可靠的么?
1.谢德是可靠的叙述者。
那么在故事层中次故事层也是可靠的,而金波特作为次故事层的叙述者,在讲述赞巴拉王国前国王查尔斯二世的故事时,时刻暗示着他就是那位被废黜的国王,在忧心忡忡地等待着一位化名为格拉杜斯的杀手暗杀他,那么这位前赞巴拉国王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故事层下真实的表象就是谢德没死,他叙述了整个故事,而那个关于他隔壁邻居就是赞巴拉前国王,并且给他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叙述是真实的。
2.谢德是不可靠的叙述者。
里蒙认为不可靠的叙述者的标着是他对故事所作的描述或评论使读者有理由怀疑。而谢德在叙述金波特的赞巴拉国王的故事确实是有可以令读者怀疑的理由——他不是直接写出他听这个故事的过程,而是假借了自己的死亡,托金波特之口来叙述了次故事层。那么在这个故事层下真实的表象是谢德没死,他虚构了一个赞巴拉前国王的故事。
四、金波特作为超故事层叙事者
金波特作为参与了他所讲的故事层的一个人物,他也是一个故事内叙述者,并且作为次故事层的人物出现,他还是个“同故事的”叙述者。关于他的在故事层的可靠程度,我们仍可以按照两分法进行分析。
1.金波特是可靠的故事层叙事者。
在这个假设里,我们接受小说中所写的,金波特真的是美国著名诗人谢德的邻居、同事,为他的长诗《微暗的火》做编注,那么他作为次故事层——赞巴拉国王的故事的叙述者的可靠性,也有两个可能。
(1)金波特是可靠的次故事层叙述者。
那么金波特就是那个被废黜出逃的赞巴拉前国王,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杀手来暗杀他,杀手却误杀了他的邻居:诗人谢德,那么在这个次故事层下还有一个次次故事层需要辨别叙述者的可靠性,即诗人谢德的长诗《微暗的火》是否真如金波特所言,是为他而写的传记呢?
①金波特是可靠的次次故事层叙述者。
诗人谢德的最后一首长诗《微暗的火》是真的为他本人所写的传记,只是过于隐晦,于是他为这首诗做了编注,并帮助诗人的遗孀出版了这首诗人为他写的诗体传记。那么这个次故事层下的真相就是金波特一直在讲真话并只讲真话。谢德的诗《微暗的火》确实是金波特本人的传记,一部间接的,掩饰得很绝妙的传记。金波特就是查尔斯二世,赞巴拉前国王。
②金波特是不可靠的次次故事层叙述者。
虽然金波特与诗人的友谊是真实的,诗人也的确乐于听他所讲的关于赞巴拉前国王的故事,但是诗人并没有把它作为题材写入他的长诗《微暗的火》中,就如同他自己在编注里所说的那样:
“我开始阅读这首诗。……我那夕阳斜照的城垛在哪儿?赞巴拉博览会在哪儿?……啥也没有!”⑤
他在得到诗人手稿的编辑权之后,就开始撰写他自己与诗人想表达的意思绝对不同的评注,但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对这首诗的注释,不过是试图拣出那些回响,细致的火浪,微暗的点点磷光和无数潜在的受惠于我的地方罢了。”
在这个次次故事层中真实的表象为金波特确实是赞巴拉的前国王,他认识诗人谢德之后,就一直灌输给诗人关于赞巴拉的故事,希望诗人能写一部关于他的长诗,但是诗人并未真的将他提供的素材应用到长诗里。
(2)金波特是不可靠的次故事层叙述者。
虽然作为故事层的叙述者他是可靠的,他确实是诗人谢德的邻居和同事,但是他并不是什么赞巴拉前国王,只是一个普通的俄国流亡者,本命叫波特金,“我也许会在另一个校园里,变成了一个上了年纪、快乐而健康、异性恋的俄国佬,一名流亡作家,没有名望,没有未来,没有听众,任什么也没有,而只有他的艺术”。⑥
2.金波特是不可靠的的故事层叙述者。
最后一种可能,金波特不是赞巴拉前国王查尔斯,只是一个普通的俄国流亡者,关于赞巴拉一切都是幻想,连诗人谢德都是幻想出来的。
五、结语
《微暗的火》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作品,前一部分是999行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纳博科夫的意图是要读者与作者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自行在头脑中构成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纳博科夫是一位文体实验作家,他对小说的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他的双语言、多重文化的经历使他对小说、对艺术的思考更独特与深入。《微暗的火》是他的比较突出的一部小说,融合了作者开放的艺术理念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它不仅是作者写作生涯的一个突破,而且是小说发展进程的一个突破。然而,对于这部小说,一些解读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小说的解读方法有很多种,很多读者有不同的看法,而这正是作家所期盼的,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不同叙述层次中的不同叙述者,共概括出九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注释:
①梅绍武.《微暗的火》译后记[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63.
②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69.
③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65.
④张成喜.从聚焦模式看《微暗的火》叙述者可信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3,(6):105-106.
⑤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37.
⑥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40.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著.梅绍武译.微暗的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W.C.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陈冬秀.镜像中的叙述者及其意识形态——纳博科夫《微暗的火》的叙述者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2010(3).
关键词: 小说《微暗的火》 叙述层次 叙述者 解读方式
一、绪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微暗的火》的出版,大大地震惊了当时的批评家们,著名的女作家玛丽·麦卡锡将其称赞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①
这部小说以诗体评注的文体模式为平台,展开了一个个故事中的故事——美国著名诗人约翰·谢德的九百九十九行自传体长诗、为长诗做编注的他的邻居及同事金波特,以及金波特所讲述的关于赞巴拉前国王查尔斯二世被废黜后逃亡的故事。里蒙·凯南在他的《叙事虚构作品》中主张:“叙述者所属的叙述层次,叙述者参与故事的程度,叙述者的作用被感知的程度,以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都是决定读者如何理解故事,对故事采取何种态度的关键因素。”②本文在叙述层次中分析叙述者,进而对小说在不同叙述者下的不同表象予以剖析。
二、未知的全能超故事层叙述者
有一首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儿歌是这样唱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是——从前有座山……”这个儿歌恰好解释了關于叙述层次的问题: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叙述了另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又可能再叙述另一个故事,以此类推,以至无限,这些故事就构成了叙述层次。在这些个叙述层次里,有一个最高的层次,就如同那首儿歌里的第一座山里的故事层,热奈特在他的《叙事话语》中把这一层次叫做“超故事层”,而第二层叙述称作“故事层(内故事层)”,承接故事层的是“次故事层”,接下来可能还有“此次股故事层”等。叙述总是处于所叙述的故事之上的那个层次。因此,故事层由超故事层的叙述者叙述,次故事层由超故事层的叙述者叙述,次故事层由故事层的叙述者叙述。③
超故事层即为整个小说所讲述的事件,在《微暗的火》中,假如将这个叙述层中的叙述者视为那位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假如他是热奈特所说的那种不参与故事的叙述者——“异故事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故事中出现的谢德或是金波特,而是构建了包括赞巴拉国王查尔斯、约翰·谢德和金波特在内的一个未知的人。那么整个故事都是他虚构出来的,那么作为故事层的谢德的长诗和金波特的编注,以及作为次故事层的赞巴拉前国王的故事,显然都是拥有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对于选择这个超故事层的读者,这个故事的真实表象就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只是一个未知的叙述者所构建出来的故事。
三、谢德作为超故事层叙述者
假如将谢德看做超故事层中的叙述者,整首长诗,包括前言评注索引等全都是这位美国著名诗人所作,按照热奈特所认为的,这个叙述者(谢德)同时又是超故事叙述者所讲的第一叙述故事里的一个人物,那么这个叙述者就是第二等级的,即故事内叙述者。谢德作为故事内叙述者,在他讲述的金波特的赞巴拉国王的故事中,并没有作为一个人物出现,所以他是一个故事内的、异故事的叙述者。而他作为故事层的叙述者,显然是不可靠的——他虽然在长诗部分的故事层按时间顺序,较为全面地记录和展示了他的一生。他与妻子的相知、相爱,同甘共苦的点点滴滴滴,以及女儿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④但是在前言等故事层中却叙述了自己的死亡,而人是不可能在死亡后继续叙述的。这个超故事层中的一个真实的表象就是谢德没死。那么谢德作为故事层的叙述者是可靠的么?
1.谢德是可靠的叙述者。
那么在故事层中次故事层也是可靠的,而金波特作为次故事层的叙述者,在讲述赞巴拉王国前国王查尔斯二世的故事时,时刻暗示着他就是那位被废黜的国王,在忧心忡忡地等待着一位化名为格拉杜斯的杀手暗杀他,那么这位前赞巴拉国王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故事层下真实的表象就是谢德没死,他叙述了整个故事,而那个关于他隔壁邻居就是赞巴拉前国王,并且给他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叙述是真实的。
2.谢德是不可靠的叙述者。
里蒙认为不可靠的叙述者的标着是他对故事所作的描述或评论使读者有理由怀疑。而谢德在叙述金波特的赞巴拉国王的故事确实是有可以令读者怀疑的理由——他不是直接写出他听这个故事的过程,而是假借了自己的死亡,托金波特之口来叙述了次故事层。那么在这个故事层下真实的表象是谢德没死,他虚构了一个赞巴拉前国王的故事。
四、金波特作为超故事层叙事者
金波特作为参与了他所讲的故事层的一个人物,他也是一个故事内叙述者,并且作为次故事层的人物出现,他还是个“同故事的”叙述者。关于他的在故事层的可靠程度,我们仍可以按照两分法进行分析。
1.金波特是可靠的故事层叙事者。
在这个假设里,我们接受小说中所写的,金波特真的是美国著名诗人谢德的邻居、同事,为他的长诗《微暗的火》做编注,那么他作为次故事层——赞巴拉国王的故事的叙述者的可靠性,也有两个可能。
(1)金波特是可靠的次故事层叙述者。
那么金波特就是那个被废黜出逃的赞巴拉前国王,忧心忡忡地等待着杀手来暗杀他,杀手却误杀了他的邻居:诗人谢德,那么在这个次故事层下还有一个次次故事层需要辨别叙述者的可靠性,即诗人谢德的长诗《微暗的火》是否真如金波特所言,是为他而写的传记呢?
①金波特是可靠的次次故事层叙述者。
诗人谢德的最后一首长诗《微暗的火》是真的为他本人所写的传记,只是过于隐晦,于是他为这首诗做了编注,并帮助诗人的遗孀出版了这首诗人为他写的诗体传记。那么这个次故事层下的真相就是金波特一直在讲真话并只讲真话。谢德的诗《微暗的火》确实是金波特本人的传记,一部间接的,掩饰得很绝妙的传记。金波特就是查尔斯二世,赞巴拉前国王。
②金波特是不可靠的次次故事层叙述者。
虽然金波特与诗人的友谊是真实的,诗人也的确乐于听他所讲的关于赞巴拉前国王的故事,但是诗人并没有把它作为题材写入他的长诗《微暗的火》中,就如同他自己在编注里所说的那样:
“我开始阅读这首诗。……我那夕阳斜照的城垛在哪儿?赞巴拉博览会在哪儿?……啥也没有!”⑤
他在得到诗人手稿的编辑权之后,就开始撰写他自己与诗人想表达的意思绝对不同的评注,但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对这首诗的注释,不过是试图拣出那些回响,细致的火浪,微暗的点点磷光和无数潜在的受惠于我的地方罢了。”
在这个次次故事层中真实的表象为金波特确实是赞巴拉的前国王,他认识诗人谢德之后,就一直灌输给诗人关于赞巴拉的故事,希望诗人能写一部关于他的长诗,但是诗人并未真的将他提供的素材应用到长诗里。
(2)金波特是不可靠的次故事层叙述者。
虽然作为故事层的叙述者他是可靠的,他确实是诗人谢德的邻居和同事,但是他并不是什么赞巴拉前国王,只是一个普通的俄国流亡者,本命叫波特金,“我也许会在另一个校园里,变成了一个上了年纪、快乐而健康、异性恋的俄国佬,一名流亡作家,没有名望,没有未来,没有听众,任什么也没有,而只有他的艺术”。⑥
2.金波特是不可靠的的故事层叙述者。
最后一种可能,金波特不是赞巴拉前国王查尔斯,只是一个普通的俄国流亡者,关于赞巴拉一切都是幻想,连诗人谢德都是幻想出来的。
五、结语
《微暗的火》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作品,前一部分是999行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纳博科夫的意图是要读者与作者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自行在头脑中构成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纳博科夫是一位文体实验作家,他对小说的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他的双语言、多重文化的经历使他对小说、对艺术的思考更独特与深入。《微暗的火》是他的比较突出的一部小说,融合了作者开放的艺术理念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它不仅是作者写作生涯的一个突破,而且是小说发展进程的一个突破。然而,对于这部小说,一些解读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小说的解读方法有很多种,很多读者有不同的看法,而这正是作家所期盼的,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不同叙述层次中的不同叙述者,共概括出九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注释:
①梅绍武.《微暗的火》译后记[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63.
②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69.
③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65.
④张成喜.从聚焦模式看《微暗的火》叙述者可信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3,(6):105-106.
⑤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37.
⑥纳博科夫.微暗的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40.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著.梅绍武译.微暗的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W.C.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陈冬秀.镜像中的叙述者及其意识形态——纳博科夫《微暗的火》的叙述者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