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的“登临”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5813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浩然的诗,语言平淡而又说理深远,于山水之中描绘出亘古真理的雏形.《与诸子登岘山》是孟浩然在求仕途中,与友人登上岘山观堕泪碑有感而发写下的.与流传下来的孟浩然的其他诗作相比,这首诗集平淡用语和说理深刻为一体,其中透露出渴求建功立业的心态,也迥然于其他恬淡的山水田园诗,是研究孟浩然其人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针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设计脱离实际”“文本解读不深”“任务设置不当”等问题,通过研究教材编者的相关论述,本文归纳出教材使用的六点建议: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研读课标,加深理解;研读教材,深入解读;重视经典,强化读书;反对过多精讲、反复操练;强化系统思维,注重系统设计.这为教师用好教材、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参考,指明了方向.
[问题背景]rn在高考的阅读试题中,考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的是古代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低也印证了这一事实.那么,古代诗歌鉴赏题到底难在哪里?经过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读不懂诗歌写了什么,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谙熟于现代汉语言说与表达习惯的考生来说极具普遍性.这属于诗歌“言”的层面,即内容与大意.如果说内容与大意乃诗歌解读之“皮”,鉴赏则是“毛”.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写作习题设计极具新意.若能以其为媒介,在习题的解答中也能完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这是在引导解答九年级上册第七课课后第五题时的教学感悟.rn以习题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始于对习题设题意图的揣摩,而且这里的揣摩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从写作角度看,这种揣摩既是写作前的审题,也是教学前的备课.
期刊
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作文关注“当代青年”与“理想”,具有融通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重视思维关联性与思辨性、强调“大我”情怀与“小我”之超越等特点.备考2022年乙卷作文,要注意“关注热点,构建素材体系”“创设语境,引导个性化表达”“反复训练,提升思维品质”三方面.
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有名文《北冥有鱼》.《伊索寓言》为公元前六世纪一位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蕴含哲理.而《北冥有鱼》同样是有着动物情节的一篇名作.庄子借由鲲和鹏表达自己追求没有束缚的自由,却又不得不为自由而被其他条件所约束,从内容的本质上具有向往自由的浪漫主义色彩,却从更深层含义中剖析了无法达到真正自由的现实主义思想.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北冥有鱼》是一篇中国进阶版的伊索寓言,值得从寓意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窦娥是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关汉卿将窦娥塑造成一个在封建社会底层艰难求存的小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窦娥悲剧的人生经历、封建社会背景下催生的“主人翁意志”、困境中的反抗“意志”、窦娥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恪守等几个方面出发,解读窦娥的主人翁意志.
教师如果能够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拾级而上,把作文的“导写”融入平时的点滴教学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高中学生有比较丰富的阅读认知积累,其鉴赏经验储备也比较丰富.教师在设计散文鉴赏教学时,要对学生的鉴赏学力基础做出准确判断,以便做出针对性教学指导,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辅助,形成学法支持.体味语句、领悟情感、感知结构、关注读写,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组织,能够对学生形成学习冲击,促进学生鉴赏思维的启动和成长.
与北国雪飘的《沁园春·雪》相比较,《沁园春·长沙》更具有南国风光的浓浓秋意.作为开国领袖的毛泽东,其诗词豪迈奔放,意蕴深厚.对于该诗歌的教学与研究,教师要让学生在诵读诗词当中,深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从中获得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
很多学生对文学类文本语言有特殊敏感性,但在鉴赏分析中缺少足够多的方法,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了解,以便做出补偿性指导,为学生顺利进入鉴赏环节创造条件.语言鉴赏有很多角度可以选择,其构建方式也非常自由灵活,教师要做出积极展示和引导,为学生顺利进入鉴赏环节提供方法支持,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建立学科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