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恳面对他人批评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家兵,曾任大学讲师、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副总经理等职位。现任深圳某顾问教育机构管理改善事业部技术总监,财经杂志特约撰稿,企管专栏作者。
  
  在一般人眼中,被他人批评是一件让人难堪的事情,有时甚至由于批评者的方式和技巧问题导致纠纷和冲突,所以就有很多书籍报刊介绍如何批评的技巧。当然这是一种进步,让良药不再苦口,让忠言不再逆耳。但是反过来看,如果被批评者能够端正态度,放平心态,积极进取,将他人中肯的批评变成自己进步的动力,甚至是心怀一种“打击给我力量”的良好心态,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让被批评者有了进步,让批评者看到自己中肯的批评对他人有了正面积极的帮助,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诚恳接受他人的批评,无论对方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如何,这种海纳百川的心胸,将会吸纳更多人对你善意的献言建策,这对于一个人的进步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人在职场中的年轻人。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倩,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95年10月,刚刚走出校门的董倩偶然听说中央电视台招人,第二天就去报了名。考试中由于面相清秀、睿智机敏、自信大方,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于是她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了新闻评论部,成为一名出镜记者。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董倩得从头学起,尽管她勤奋努力,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做了一段节目以后,她发现观众对她不认可,一些同事也失去了最初的热情,不太愿意与她合作,很多议论接踵而至。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你主持的节目观众不爱看,收视率不断下降,这种打击无疑是巨大的。那段时间董倩寝食难安。
  一天,部门领导把董倩叫到办公室,表情严肃地说:“这里有一份关于你的材料,你拿回去好好看看!”一头雾水的董倩接过大信封,忐忑不安地回到办公室,打开材料,目光刚落到第一页上,“内参”二字立即把她的心揪了起来,一只手也情不自禁地攥成了拳头。原来这是一位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写给台里的内参,就她主持的节目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不乏尖刻。看完材料,董倩掩卷细思,渐渐地,紧攥的拳头慢慢松开,心情也平缓下来,她的脸上慢慢洋溢起微笑。董倩拿出一支红笔,在一些地方划上了波浪线,然后,将这份批评材料郑重地贴到办公桌旁边的墙上。此后,她每天工作完,都要对照批评意见检查一下,三省己身。同事们对董倩的举动大惑不解,她却微笑着说:“有了批评,这说明有人看我的节目了,有人注意我了,人家批评我是对我的帮助啊!人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待批评,把它贴到墙上可以随时提醒我、激励我!”不仅如此,董倩还专门到广播学院找到那位教授,当面向他致谢并求教。后来董倩还经常登门请教在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董倩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对待批评和挫折的态度,一路拼搏,终于,迎来了事业的辉煌。
  有些年轻人,最怕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同批评自己的人闹意见和矛盾,甚至打击报复中伤那些批评自己的人。只喜欢那些阿谀奉承自己的人,没有想到往往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道理。有些是由于上司或者他人太爱你,一直想栽培你,把你当自己人看待,才一针见血的指出你的问题,这是拿金钱都买不到的意见,却有人把它当成垃圾一样随便丢弃,甚至还凶相毕露怒目而视对方,这种不知好歹之人将会深深地伤害着坦诚给你提出批评的人。这是职场中多么好的一个反省自己的机会,却被不知天高地厚,不懂得珍惜年少无知给白白浪费掉了,这还是其次,可能这将构成你性格中的严重缺陷,它将像一条毒蛇,在无知和傲慢中疯长,最终将吞噬你职场中的大好前程。面对批评甚至责难,不管自己有没有不当之处,都不要将不满写在脸上,但要让对方知道,你已接收到他的信息,不卑不亢让你看起来既自信又稳重,更值得敬重。
其他文献
他是四川小伙,穷孩子出身,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  1997年7月,他应聘当了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的发单员,底薪300元,不包吃住,发出的单做成生意,才有一点提成。  第一天上班,老板讲了很多鼓励大家的话,其中有一句让他印象深刻:“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  上班之后,他劲头十足,每天早晨6点就出门,晚上12点还在路边发宣传单。他连续拼命干了3个月,发出去的单子最多,反馈的信息也最多,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