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谐音民俗的佳作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到语文出版社泛着墨香的一本新书《谐音词里的民俗》,我急不可耐地读下去。270多页的内容,一口气读完,没有丝毫滞碍。下面,我就把读后感和读者朋友分享一下。
  这是一部接地气的著作。
  翻开书页,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随便举一个例子,如第147页的“面”字条:“在我国,传统上过生日一般都要吃面条,是因为古音中‘面’与‘命’谐音,吃面象征长命,有祝寿星长命百岁的意思。吃拉面、手擀面的地方,面条是越长越好,仿佛吃的面条越长,寿命就会越长似的。另有一说,面条,‘面’字双关取义,指面部、脸。面条长,就是面长,又即脸长。相传,脸长得长的人寿命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长寿面’。”生活中人人都吃过长寿面,但不见得都能理解其意思,作者用浅近的语言为我们作出了明确的解读,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在书中,人们的喜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与唾弃,均在鲜活的语言中,尤其是无处不在的谐音中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书中的内容皆源于生活,又进行了学术上的提炼,充分展现了郝文华、白云霞两位作者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我们有时会读到一些高深莫测、晦涩难瞳之作,但这本书并非如此,因为谐音民俗就来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接地气”让其迅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了这本书,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种种说法皆有由来,从而有了释疑解惑的通透感。作者追根溯源、有理有据、明白如话,读者就像读白居易的诗一样,即如老妪,也能理解,同时绝不会觉得书中内容流于浅薄。
  这是一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著作。
  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音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谐音现象之所以代代相传,被近乎完好地保存下来,就是因了民俗的力量。這种力量虽然无影无形,但在人们趋利避害、希求一切顺遂的想法支配下,又显得无处不在。生活的味道多在于那些源自传统、扎根乡土的民俗中。民俗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记忆,对民俗的心理认同,也能够增强一个族群的凝聚力。谐音现象是民俗的活化石。两位作者是有心人,他们把历史上、生活中人们挂在嘴边的谐音现象一一整理、记录下来,予以详尽分析,给读者呈上了一餐谐音的盛宴、民俗的美食。
  这本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突出表现在对古诗词中谐音现象的梳理上。如果说生活中的谐音体现了民俗的一面,那么古诗词中的谐音则体现了文人“雅”的一面,而这个“雅”最终归入了大的民俗。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莲”字条中,有三个谐音客体,“又谐‘怜’”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乘风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芙蓉始结叶,抛艳未成莲”“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问”“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色分都未获,空中染莲子”“行膝点芙蓉,深莲非骨念”“湖燥芙蓉萎,莲汝藕欲死”“芙蓉腹里菱,莲汝从心起”“芙蓉万层生,莲子信重沓”“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莲子之“莲”谐怜爱之“怜”,乐府诗中如此大规模地使用谐音,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中见不到的,对后世诗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谐音诗句的引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诗词学养。
  这是一部耐读的著作。
  这本书饱含了两位作者的情怀。两位先生凭借“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业功底,在市场与人文博弈的社会背景下,经年累月,孜孜砣砣,终成一部皇皇之作,真是令人敬佩。作品有着极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两位作者有着高超的文化、文学、趣味兼具的文字驾驭能力。比如“忽”字条中,谈及“忽悠”为什么能表示哄骗,作者说:“……这个‘忽’实际上当写成‘糊’,糊(hù)弄就是在某件事情上把人的心智给糊(hū)住,让他不明白,这正是哄骗的目的。而‘悠’实当写成‘油’,过去木桶、木盆等木质器皿上常常涂一层桐油以防腐防潮,也就有覆盖的效果。所以说一个人糊涂的时候,可说他油蒙了心。因此,忽悠,实应作糊油。”这段文字,在轻松愉快中就把东北方言词“忽悠”解释清楚了。这些极具趣味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水平、文字功底,反映了作者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也让读者欣然读下去而不忍释卷。
  通观全书,全国各地、古与今、各种书籍、网络语以及白话语中的谐音词都有涉及。这一方面说明作者知识面的广博,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深具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广纳博收,把体现时代特色的谐音词一一罗列。这些内容成为全书的有益补充,使这部著作变得丰富而立体。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民俗则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更接近于普通大众、更接地气的部分,也是普通民众喜闻乐见、能够时时参与的部分。郝文华、白云霞两位先生深谙此理,他们巧妙地把谐音与民俗结合起来,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细细耕耘,像淘金者过筛子一般,把历代有生命力的谐音话语筛出,聚沙成塔,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一座灿烂辉煌的“金山”。对于有志于此的研究者,对于语言文字的爱好者,对于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对于正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莘莘学子,这座“金山”无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其他文献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回忆儿时生活的作品,文章以孩童的口吻讲述童年趣事,使读者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为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所动容。也正因为这份童真与深情,《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人人教版和西师大版等多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在这篇课文后面附设“资料袋”,介绍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城南旧事》等相关文学常识。在“资料袋”中,编者指出“这篇课文
儿童视角叙事贯穿莫言文学创作的全部历程。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讲述故事。儿童视角下的“我”——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叙述视角,同时也是叙述者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儿童具有叙述和被叙述的双重身份。赵毅衡曾说:“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莫言文学创作风格的发展与演变,直接影响到他的儿童视角文本的表现方式,也反映了他对儿童性格塑造的变化,
摘要: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主要讲述了四位女性的人生经历,小说中描写的母女之间似乎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对《喜福会》中母女之间关系的转变进行阐释。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叙事矛盾与和解  引言  华裔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以独树一帜而著称。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文学大家的赏识,同时也得
《那个星期天》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是课本第三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写作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描写“我”那个星期天期盼玩乐的心路,细致入微:由满怀期待、兴奋雀跃,到焦急等待,再到伤心失望、憋屈无奈。强烈的思绪牵扯,让人隐约感觉到作者哀怨之情的流淌,没有孩童的轻松,只有成人世界的骨感。回应心绪不宁、显示意识流变的记叙手法非比寻常,给六年
与之前的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强调“中国化”与“经典性”,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内容。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占课文总数的30%。然而,这对学生丰富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这一问题,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 X”的教学模式。他指出,“实施‘1 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指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1]。这种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且,审美情趣也是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  的确,语文教学既要承担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任,又要兼顾语文本身所包含的德育、美育功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多年的教书育人中,笔者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优
编者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家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基因,代代相传。中国古人在“家学”这个概念上,有着强烈的血脉传承意识,从古至今流传着的优秀“家学”的家庭可谓是汗牛充栋。在文学界,有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诗书相传,父子三人皆为大文豪;历史上号称“三曹”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也是著名文学家。在书法界,有著名的书法家王羲
卢忠东《天地做画卷绘就新时代》  卢忠东  中国摄协会员,中国职工摄协会员,中国电力摄协会员。2013年被新华社四川分社聘为签约摄影师。“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拍摄万余幅摄影作品,制作《不熄光亮》宣传画册和电视专题片,多幅作品被中央电视台采用。作品被《人民日報》(中央厨房)、人民网、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多家中央级主流媒体及《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等行业、系统媒体采用。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特点,提出大学语文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教育学界更加重视语文课外阅读的时间和质量,纷纷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学生通过语文课外阅读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量,最大限度地拓展知识面,最大限度增强文学素养。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语文课外阅读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提出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语文阅读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