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本说教走向深度体验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丽娟,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南通市音乐学科带头人,南通市226专业技术带头人。执教《三只小猪》一课在2015年“一师一优课”优课评比中被评为部级优课;《快乐的波尔卡》一课参加江苏省数字化课例评比获得省级二等奖;曾获南通市优课评比一等奖、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信息技术能手大赛一等奖等。曾主持市级课题“共生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市规划课题“以艺术人生为旨归的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的核心组成员,所提两项课题已成功结题。目前正主持市级重点课题“以合作学习促进音乐教学中学习生态优化研究”。
  [摘 要]音乐是一门审美的艺术,应当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摆脱“善意”的说教,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演唱、动作的体验、图谱的感知等方式去鼓励学生理解音乐,个性化地表现音乐,帮助他们在深度体验中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审美素养。
  [关键词]体验;演唱;动作参与;图谱感知;审美素养
  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向人的发展。审美情趣是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音乐学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奥尔夫强调,在音乐学习中,儿童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1]。因此,审美情趣不是只通过语言的告诉就可以获得的,正如宗白华所言:“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2]。
  然而,在音乐课堂上,很多教师喜欢通过滔滔不绝地讲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告诉学生,以此代替学生自主的审美体验。音乐课堂上不见音乐或音乐大大减少的现象,值得深思。
  【案例一】欣赏教学《山村来了售货员》
  教学环节:了解唢呐
  师: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早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唢呐过去曾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地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学生机械聆听,面无表情。
  【案例二】歌曲教学《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环节:导入
  师:(拿着一个小礼品盒)学生们,你们猜猜这里面装的什么?
  生1:是碰铃。
  生2:是铃鼓。
  生3:是一种摇的乐器。
  ……(学生说了很多乐器的名字,但总是回不到教师要的“银项链”上面去。)
  师:小朋友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打开看一看。哦,这是一条少数民族的银项链。跟老师一起念“银项链”。(教师把项链戴到自己的脖子上)
  彝族人民素爱打扮,以披金戴银为时尚。特别是彝族女子的银饰品极富美感,且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工艺,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祖辈精巧的工艺传承至今,加上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使深邃厚重的彝族首饰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成为彝族文化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占比都很大。诗人顾城曾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诚然,课堂必须重视教学语言,但是,在音乐教学中,是否语言越多越好?以教师解说为主的课堂,势必会变成“讲授课”, 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这样的做法,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雷默认为,语言不需要用于,而且一般也不用于我们以音乐的体验参与的声音[3]。在上面的案例一中,如果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个唢呐,让他们试着吹一吹、玩一玩,再加上简单的语言介绍,学生对这件乐器的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案例二中,“银项链”是歌词,对一年级的小朋友而言,无需冗长的语言解说,只要让他们简单地认识一下,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演唱歌曲方面。
  戴维·埃里奥特认为:我们的音乐知识存在于我们的行为中;我们的音乐思考和认识存在于我们的音乐表演和创作中[4]。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课堂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获得与感悟的课堂。
  一、把言语的告诉化作多形式演唱
  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认为:“良好的教学取决于教师。任何一个音乐学习的阶段必须从音乐体验开始,以音乐体验结束[5]。”音乐课堂语言讲解替代情感体验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沿袭了其他理性学科的方法教学偏于感性的音乐学科。实际上,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演唱形式,让学生在倾听与演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首先,通过教师范唱点燃学生热情。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是音乐课堂“以学习为中心”的内在动力。从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需要建立在感觉基础上。教师的精彩范唱带给学生的感觉是任何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无法替代的,现场的生动演唱足以熏染和打动学生的心。如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冯星星老师执教的《打麦号子》给现场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精彩范唱像一粒火种,瞬间点燃了全班学生学唱的热情。“语言的尽头,音乐的开始。”音乐的感觉常常无法用语言来诉说,用歌声告诉学生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
  其次,分角色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如果音乐作品中有明显的不同角色,就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表演,让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锣鼓歌》一课,教师请学生分别扮演“锣”和“鼓”,并随着音乐合作表演,大家兴趣盎然。再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曲,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组员合作,表現歌曲中的多个角色。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这时,他们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就会格外敏锐,作品的感染力也随之增强,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音乐学习。   最后,分声部演唱可以丰富体验。对于没有故事情节和明显角色之分的音乐作品,可以将音乐的声部变得更丰富,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担任不同声部的角色,丰富和声体验。比如,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二声部在一声部长音的地方进行和声补充;或者二声部演唱简单的固定音型,为一声部伴唱;或者两个声部运用卡农的形式演唱歌曲,等等。又比如,可以在演唱中加进打击乐器声部,或者用拍手、跺脚、捻指的声音来创设二声部,为同伴伴奏。分声部演唱可以丰富学生的和声体验,使他们的感觉器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协同参与,增强音乐作品对学生内心情感的传送,从而获得真切而强烈的音乐体验。
  二、把言语的告诉化作动作的体验
  审美活动并非要把握外物“是什么”,而是要通过体验来感悟活生生的世界。认识“是什么”的理性思维能使人明白,却并不能让人感动。
  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说:“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人性本能的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通过实践来进行音乐教育和教学,是再好不过的手段和途径[6]。动觉是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它和音乐中各表现要素的运动紧密关联。动作是学生更为属己的表现,是主动的演绎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虽然良好的教学语言功底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却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将言语的告诉化作动作的体验。
  动作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更好地体验音乐的节奏感。教师可以不借助其他物品,运用生活经验中的运动模式来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如随音乐节拍行走、随音乐节奏拍手、捻指、模仿动作等。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他们徒手参与音乐实践,并自觉地表达情感。比如欣赏教学《小猫圆舞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提琴声出来的时候做一做“小猫抹胡子、喵喵叫”的动作,通过这样的动作来感受乐曲中小提琴独特的音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再如教学《顽皮的小闹钟》一曲,每当听到旋律355 5时,学生一起模仿钟摆的摆动,通过动作来感知乐曲中最有特征的音乐元素。
  动作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歌声的多种感觉。声觉是由人声对身體的振动和对听觉的刺激产生的,它有方向感、色彩感及形态感。靠语言解说的教学,并不能让大部分学生找到感觉,而借助动作,将声觉转化为视觉,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更好地寻找声音的感觉。例如,学生在演唱时可以用双手托住来表现气息的支撑、声音的稳定,从而表现深沉的情感;用手臂的交叉晃动来表现声音的抒情、流动,从而表现鸟儿的飞翔;用不同的手势来表现口腔打开的不同状况;用手画波浪线表现颤音、波音,从而表现不同的情感,等等。这样,让学生看见“声音”的特点,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他们对声音更敏感,对声音的面貌能自然产生联想,身体和嘴形就会自觉调整到所需状态进行表现,从而获得不同的音乐情感体验。
  动作还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在动作体验过程中,可以借助一次性纸杯、纱巾、筷子、橡皮筋、球、呼啦圈等,运用使用物品的生活经验来培养学生自然表达情感的能力。比如小组合作传一次性纸杯,学生围坐成一个圆圈,在每个乐句的最后一拍将自己面前的一次性纸杯传给右侧的伙伴,体验乐句的长短。再如,用“纱巾”的起伏飘动传情达意,表现旋律的起伏,使作品的内在情感因素得到充分展现。用筷子敲击音乐的恒拍,用脚走音乐的节奏,或者用筷子敲击音乐的节奏,用脚走音乐的恒拍等,通过这些动作来让学生感悟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多种要素,教学效果要比教师费尽口舌讲述好得多。
  三、把言语的告诉化作图谱的感知
  旋律的起伏变幻、迂回曲折,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都展现了音乐独特的魅力。图谱是音乐教学中连接声音和内容的桥梁和纽带,在思维过程具象化的过程中实现音乐的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用简易明了的符号图形来表现音乐的内容,比起言语解说,会更生动直观,从而降低学习音乐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风格和内容创设相应的图谱,彰显音乐本身的美,以此滋润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喜欢音乐并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图谱的感知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体验音乐的结构。学生欣赏音乐时,有时由于音乐作品较长,往往难以坚持听完,而且无法厘清乐曲的结构。如果只以言语告诉学生,常常难以讲清楚。以《狮王进行曲》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图谱让学生区分乐句、明晰结构。在图谱上,用狮子脚印来表现“狮王出来”的乐句,用波浪线来表现狮王的吼叫声。
  图谱的感知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验音乐的主题。在江苏省第八届小学组优课评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执教《顽皮的小闹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在黑板上贴了一个很大的闹钟图片,随着音乐的进行,每一个乐句结束时,教师都会贴上一个整点的时间,当乐曲结束时,一个完整的钟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简单易操作的图形让学生一下子就感悟到乐曲中乐句的划分,同时与乐曲的主题“顽皮的小闹钟”紧密结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谱的感知还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节拍的韵律。以歌曲教学《美丽的黄昏》为例,如何让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歌曲3/4拍的韵律,从而表达出作品的节奏感?如果仅仅通过看书上的原谱,很多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可以用大小、色彩不同的字来辅助,大字在强拍上,小字在弱拍上。这样的表现方式更有冲击力,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感悟到词曲作者的意图(见图1)。
  在人的全部感觉信息中,来自视觉的信息约占 80%。音乐的音响面貌在时间和空间中稍纵即逝,因此,借助有效的视觉手段,能使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的联动形成视听联觉,捕捉到更多的音乐信息,得到更多的音乐情感体验。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简单易操作,学生审美情趣核心素养的发展自然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3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8.
  [3]贝内特·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219.
  [4]戴维·埃里奥特著.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54.
  [5]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91.
  [6]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378.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其他文献
小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社团精神”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近年来,上海七宝明强小学一直在探索小学生微社团建设的路径与实施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每个社团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少,而且主要是利用课间和午间来开展各项微型小活动,故称之为“微社团”。源于促进学生午间文明休息的微社团建设,打破了常规“社团”对学生能
一、引言  教育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音乐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学习音乐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多好处。音乐是美感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是提供自我和他人听觉享受的时间艺术。音色是心灵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乐感的流露、美的展示。不同的音色可塑造不同的意境、情绪、音乐形象。而柳琴音色着重追求明亮、清晰、剔透、纤细、精致、柔美、灵巧等音响效果和艺术情趣。从这一角度讲,柳琴的音色丰富多彩,并决定了柳琴演奏的最高
2017年12月27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暨领导小组与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签署备忘录仪式在北京举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校园足球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足球强起来奠定坚实基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主持会议
四川省中江继光实验学校自建校之始,就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服务誉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十五年来,科研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面推进了中江继光实验学校高质量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质量立校,以优质教育领跑中江  质量是学校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学工作则是质量的保证。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真正让“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的教改目标落
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办批准了段云成名师网络工作室申报后,该工作室针對当今“班主任荒”问题,探索并形成了“1234”班主任培育模式。“1”是指一个核心理念,工作室以“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做专家型班主任”为核心理念。“2”是指两种培养方式,即问题研讨和课题研究。“3”是指3条研修路径:耕种式研修——立足本职,课题研究;爬梯式研修——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围炉式研修——聚焦话题,聚集伙伴。“4”是指四个
2015年8月26日,安徽省界首市第三届留守儿童暑期文化艺术节暨首届乡村少年宫少儿才艺大赛隆重举行。界首各乡村学校少年宫都拿出了精彩的节目参加比赛,充分展示了少年宫活动的丰富多彩和留守儿童的快乐生活。  整台比赛节目精彩纷呈,器乐合奏、舞蹈、歌曲、相声、杂技以及精湛的传统彩陶刻画、剪纸、竹编、书法绘画等表演,让观者领略了孩子们的多才多艺,以及辅导教师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比赛采取现场打分、现场公
韩国开发的E-learning教学系统“FASTEL”在国际E-Learning大会“IMS Learning Impact Awards2011”上获铜牌奖,韩教科部表示,这意味着韩国的E-Learning水平再次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IMS Learning Impact Awards”是由开发了E—Learning国际标准的机构IMS GLC(Global LearningConso
夜猫子型青少年较难进行自我调节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与那些只是在晚上没有得到足够休息的同龄人相比,想要熬夜或者白天昏昏欲睡的青少年(即“夜猫子”型青少年),在行为和推理方面可能会更加困难。  为了评估睡眠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的19所公立学校7至12年级的2017名学生(平均15岁,54%为高中生)的在线调查数据,学生在上学日的夜间睡眠平均约7.7小时。结果发现
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将之放在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此前,学前教育在美联邦政府中从未成为受高度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分析奥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国发展学前教育提出建议。  一、奥巴马政府改革与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  奥政府重视学前教育,不仅是适直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积极回应。具体表现如下。  1.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充分发挥课程的核心作用,需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構建校本课程体系。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基于学校发展缓慢、课程困境日益凸显的情况,构建了由知行德育课程、知行学科课程、知行艺体课程组成的知行课程体系,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知行课程的背景与内涵  1.背景  一方面,构建知行课程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