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经济类报纸向来以文字为主,可随着科技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逐渐趋向快餐式新闻阅读。经济类报纸因此变成了“奢饰品”,成为了“精英媒体”。本文從新闻传播与平面媒体发展的角度,浅析新闻图片对经济类报纸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类报纸 读图时代 新闻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码终端、微博、微信迅速普及,人们可以随手拍下图片,并配上只言片语上传互联网进行传播。在“全民记者”的大背景下,已经很少有人会平心静气从浏览大篇幅的文字中获取信息。许多传播学者认为,报纸已经由“读文时代”进入到“读图时代”。经济类报纸作为传统新闻纸,如何与图片结缘,更好地利用图片的优势,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效果
经济类报纸能够很好的利用图片是非常必要的。1988年美国学者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利用显微型摄像机拍摄读者读报时视觉移动的路线,结果表明大多数读者拿起报纸视线的第一落点是大幅图片。
从本质上分析,新闻图片是一种视觉直观形象,运用的是光与影的配合,属于感性体验。而文字报道,运用抽象符号表现,属于理性审美。与纯文字模式的新闻传播相比,一目了然的新闻图片往往更容易抓住人们的眼球。
20世纪80年代末期,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图文并茂”作为传播媒介改变传播方式的一种手段,不仅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更适应受众的审美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能满足受众对认知的多重诉求。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图片对报纸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渐渐受到新闻从业者的重视。加拿大《公民报》摄影部主任斯蒂夫曾评论:“任何一家报纸如果不能满足读者对直观图像越来越高的需要,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因此,经济类报纸发挥图片优势,既是实现版面革新的需要,也是对受众阅读习惯的适应。
图片带动经济类报纸创新
传统经济类报纸的传播方式受到“读图时代”的影响,在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手段上都在发生联动性的改革和变化。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从二战后就形成了少图片的风格,当其2007年被新闻集团大亨默多克收购后,默多克对传统报道进行变革,现在这份报纸已经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长篇大论型文章,转而成为关注突发新闻和头版冲击力的媒体形态。
比起看到令人头疼的专业金融术语,阅读财经类新闻,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阅读通俗形象的图片图表。《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现象,从2001年4月16日至2003年4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有62%的头条新闻配发图片,同一期间的《经济观察报》有70%的头条新闻配发了图片,摄影图片在主流经济类报纸的重要地位可窥一斑。
当前报业传媒呈现图片与文字并重,可大多数报社内部的运营体制还不适应这种需求,暴露出先进的传播方式与固有的运营体制相互矛盾的不平衡状态。某些报社表示,要用图片来带动版面创新进而带动采编方式的创新。可是对于大多数省市级报社来讲,受固有采编体制的局限,管理层对新闻图片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编辑部门几乎都是文字编辑,没有专门的图片编辑或者美术编辑;编辑们之间更多的是谈论文字稿件的质量,当文字不够时才想用图来凑,新闻图片成为配角和点缀;记者部门策划则更多的是文字报道。诸如此种现象,影响了经济类报纸的活力。因此,在办报方针和图片创新方面做一次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势在必行。
更好地发挥新闻图片优势
“图文并茂、两冀齐飞”目标的实现,基于建立科学高效的图片报道机制。
第一,重视运用图片,成立视觉中心。《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中写道:“要改变仅仅把照片当作点缀版面、美化版面的旧观念,就要把照片放在与文字并重的地位。”在编辑图片的过程中,要服从于新闻感,避免插图感;注重图片的新闻质量与摄影质量的综合,而不是文和图的简单对接。视觉中心可以在经济类报纸视觉构图上,充分发挥出图片的优势。
第二,注重图片新闻策划,使图文互补融合。现在的新闻图片已经不仅仅指“摄影图片”,它是汇集了“照片”、“漫画”、“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的集合体。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在采访前的沟通交流,将新闻图片与文字互补式的融合。经济新闻报道中,文字中不能直观展示的,应该由图片呈现,图片中已经呈现出的内容,则不必再用文字描述。另一方面,编辑在排版组稿前,合理策划并运用各类图片,通过文图互补的方式,可以让读者觉得经济类报道生动易懂。
第三,提高摄影队伍综合素质,保证新闻图片质量。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在新闻图片采编过程中,摄影记者要增强责任心,摒弃造假图片。尽管有时稿件规定了图片内容,但摄影记者不妨在图片构图、形象、层次等方面下功夫。经济类报纸的新闻图片不能只是图解文字或者把文字编译成图片,摄影记者可以运用社会视角看经济和用经济视角看社会,在报道文章内容的条件下进行艺术再创作。
面对读者在浏览报纸时的“五秒钟效应”,经济类报纸亟需发挥新闻图片视觉直观和现场纪实的优势,让“精英媒体”更加贴近群众,飞入寻常百姓家庭。
参考文献
①樊成,《论“读图时代”图片新闻的传播效应》[J].《新闻采编》,2005(3):47
②张亮宗,《读图时代新闻摄影对平面媒体的作用》[J].《新闻前哨》,2011(2):84
③田成明,《新闻摄影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和作用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3):138
(作者单位:宣城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经济类报纸 读图时代 新闻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码终端、微博、微信迅速普及,人们可以随手拍下图片,并配上只言片语上传互联网进行传播。在“全民记者”的大背景下,已经很少有人会平心静气从浏览大篇幅的文字中获取信息。许多传播学者认为,报纸已经由“读文时代”进入到“读图时代”。经济类报纸作为传统新闻纸,如何与图片结缘,更好地利用图片的优势,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一图胜千言的传播效果
经济类报纸能够很好的利用图片是非常必要的。1988年美国学者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利用显微型摄像机拍摄读者读报时视觉移动的路线,结果表明大多数读者拿起报纸视线的第一落点是大幅图片。
从本质上分析,新闻图片是一种视觉直观形象,运用的是光与影的配合,属于感性体验。而文字报道,运用抽象符号表现,属于理性审美。与纯文字模式的新闻传播相比,一目了然的新闻图片往往更容易抓住人们的眼球。
20世纪80年代末期,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图文并茂”作为传播媒介改变传播方式的一种手段,不仅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更适应受众的审美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能满足受众对认知的多重诉求。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图片对报纸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渐渐受到新闻从业者的重视。加拿大《公民报》摄影部主任斯蒂夫曾评论:“任何一家报纸如果不能满足读者对直观图像越来越高的需要,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因此,经济类报纸发挥图片优势,既是实现版面革新的需要,也是对受众阅读习惯的适应。
图片带动经济类报纸创新
传统经济类报纸的传播方式受到“读图时代”的影响,在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手段上都在发生联动性的改革和变化。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从二战后就形成了少图片的风格,当其2007年被新闻集团大亨默多克收购后,默多克对传统报道进行变革,现在这份报纸已经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长篇大论型文章,转而成为关注突发新闻和头版冲击力的媒体形态。
比起看到令人头疼的专业金融术语,阅读财经类新闻,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阅读通俗形象的图片图表。《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现象,从2001年4月16日至2003年4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有62%的头条新闻配发图片,同一期间的《经济观察报》有70%的头条新闻配发了图片,摄影图片在主流经济类报纸的重要地位可窥一斑。
当前报业传媒呈现图片与文字并重,可大多数报社内部的运营体制还不适应这种需求,暴露出先进的传播方式与固有的运营体制相互矛盾的不平衡状态。某些报社表示,要用图片来带动版面创新进而带动采编方式的创新。可是对于大多数省市级报社来讲,受固有采编体制的局限,管理层对新闻图片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编辑部门几乎都是文字编辑,没有专门的图片编辑或者美术编辑;编辑们之间更多的是谈论文字稿件的质量,当文字不够时才想用图来凑,新闻图片成为配角和点缀;记者部门策划则更多的是文字报道。诸如此种现象,影响了经济类报纸的活力。因此,在办报方针和图片创新方面做一次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势在必行。
更好地发挥新闻图片优势
“图文并茂、两冀齐飞”目标的实现,基于建立科学高效的图片报道机制。
第一,重视运用图片,成立视觉中心。《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中写道:“要改变仅仅把照片当作点缀版面、美化版面的旧观念,就要把照片放在与文字并重的地位。”在编辑图片的过程中,要服从于新闻感,避免插图感;注重图片的新闻质量与摄影质量的综合,而不是文和图的简单对接。视觉中心可以在经济类报纸视觉构图上,充分发挥出图片的优势。
第二,注重图片新闻策划,使图文互补融合。现在的新闻图片已经不仅仅指“摄影图片”,它是汇集了“照片”、“漫画”、“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的集合体。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在采访前的沟通交流,将新闻图片与文字互补式的融合。经济新闻报道中,文字中不能直观展示的,应该由图片呈现,图片中已经呈现出的内容,则不必再用文字描述。另一方面,编辑在排版组稿前,合理策划并运用各类图片,通过文图互补的方式,可以让读者觉得经济类报道生动易懂。
第三,提高摄影队伍综合素质,保证新闻图片质量。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在新闻图片采编过程中,摄影记者要增强责任心,摒弃造假图片。尽管有时稿件规定了图片内容,但摄影记者不妨在图片构图、形象、层次等方面下功夫。经济类报纸的新闻图片不能只是图解文字或者把文字编译成图片,摄影记者可以运用社会视角看经济和用经济视角看社会,在报道文章内容的条件下进行艺术再创作。
面对读者在浏览报纸时的“五秒钟效应”,经济类报纸亟需发挥新闻图片视觉直观和现场纪实的优势,让“精英媒体”更加贴近群众,飞入寻常百姓家庭。
参考文献
①樊成,《论“读图时代”图片新闻的传播效应》[J].《新闻采编》,2005(3):47
②张亮宗,《读图时代新闻摄影对平面媒体的作用》[J].《新闻前哨》,2011(2):84
③田成明,《新闻摄影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和作用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3):138
(作者单位:宣城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