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智媒时代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er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智媒时代构建和传播良好独特的城市形象,影视化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西安的城市形象不仅关乎城市自身发展,还直接作用于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基于对西安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现状的实证调查,结合智媒体传播规律、受众接受习惯,提出西安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进而力求为提升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力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智媒体;城市形象;西安;影视化传播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1]。影视化传播的成效对城市形象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视剧作品以其独特的影像特质对城市形象进行构建和呈现。西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城市和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对西安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的研究,既是从理论上宏观探讨在智媒时代,如何达到城市形象构建的重要使命,也是探寻实现城市形象影视化构建中文化传播、艺术交流、产业提升等综合价值的重要路径,进而力求为提升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力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智媒时代城市形象与影视化传播的三重内涵
  城市形象的建构需要将城市的客观物质形态(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2])转化为抽象的文字、影像、声音、语言等传播符号,这些符号通过其象征功能作用于受众个体之上,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随着城市形象的不断符号化,外部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全新的媒体智能化的“智媒时代”已经迫近。所以,对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的理解就需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考量。
  (一)影视化传播:以影像声音传达城市客观存在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让·拉特利尔曾指出:“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与情感,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施加深远影响。”[3]从信息符号的编码过程分析,当同时将包含图像、声音、语言、文字等多种传播符号一起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时,其诉诸听觉和视觉的表达方式比简单的图片文字更加直观,受众更容易被多感官的冲击力打动和感染。影视传媒以图像叙事为主,叙事空间的呈现更具三维立体感,这使得影视传媒所建构的城市形象具有高度的仿真性。[4]受众通过观看这种丰富的视听符号,形成立体多维度的城市形象概念,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形成了影响受众主观态度的“拟态环境”。所以,在西安的城市形象构建过程中,影视资料塑造的“拟态环境”是对西安现实发展情况的折射和表达。
  (二)智能化传播:视听平台使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更加广泛和深远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達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互联网视听平台用户的暴增几乎涵盖了所有网民,这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形象传播的范围和力度。第一,视听平台拥有巨大的网络流量,大部分网民汇聚于此,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平台之上,城市形象的传播可以在此取得巨大成效。第二,互联网视听平台汇聚着各式各样的“网络红人”,这些人自然而然地成为“意见领袖”,在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人工智能和算法已经影响了互联网视听产品的制作和播出流程。城市形象构建的影视化传播依托互联网视听的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更具有精准性。
  (三)创新性传播:内容快速更迭为城市形象构建提供新的活力
  城市形象的影视化内容在互联网平台更新速度极快,影视制作方为了适应智媒时代快速发展的节奏,就必须在影视产品的选题、内容、结构、画面、语言、剪辑等板块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才能得到受众的关注和认可。同时,在鼓励选题、内容、技术不断更新的平台机制里,多元的城市形象也会更加容易形成,并扩散到不同的受众当中去。
  二、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概述
  梳理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不难发现,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经历了从传统的影视剧、纪录片传播到新兴的移动互联网视听平台传播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的影视剧呈现城市形象过于单一
  目前与西安有关的影视剧和纪录片中,所呈现的西安城市形象主要是古代的“盛世长安”和近现代的“古城西安”。汉唐以来,文学作品中有着形象逼真的长安城空间的描写和塑造,长安城也成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5]《大明宫词》《长安十二时辰》《妖猫传》等影视剧所呈现的是长安城的纸醉金迷,大明宫的恢弘气势。随着时间的流逝,见证王朝兴衰的“盛世长安”已不再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近现代的“古城西安”的城市形象主要集中在一些历史事件和古朴落后的“刻板印象”中。在《西安事变》《白鹿原》《百鸟朝凤》《装台》等影视剧中的西安依然迷恋“古城”的符号化描述,影视剧拍摄所选取的地点也多数是西安古城墙的街道和巷子,给受众所呈现的就是一种不发达、落后的城市面貌,传统落后的西安城与现代发达的西安城矛盾地呈现给受众。由此可见,对西安城市形象的传统影视化传播,都在突出西安悠久的历史,在展现西安城市形象的时候着重突出古建筑,常以辉煌的汉唐文化来突出西安的古老。对西安城市现代化的传播基本缺失,城市形象呈现也比较单一,与西安现代都市的发展情况不相符,降低了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的受众接受度。
  (二)新兴移动短视频平台后劲发展不足
  2018年4月,西安市政府与抖音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政府主导推动城市形象与文化传播工作,西安的城市形象在各个短视频平台呈现大面积传播的盛况。在这些短视频平台中,《西安人的歌》唱出了西安极具风格的美食文化,毛笔酥、肉夹馍各具特色,钟鼓楼、回民街、古城墙等每一个打卡的地点都展现出西安历史城市的文化底蕴,秦腔、皮影、吹糖人等非遗文化展演也都展现出西安独特的魅力。这种移动短视频传播作为当代大众娱乐消费的一种主要方式,汇集了受众的注意力。但是能看到有关西安城市形象的短视频主要集中在美食、历史、文化、古建筑板块,对于西安城市整体市容,现代化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等硬实力的板块展现基本存在明显的缺失和偏颇。在“古城”西安的外壳下,少有创新性的思维来展现西安近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效,这与真实的西安城市形象有一定出入。   三、西安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调研分析
  本研究以“西安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为主题展开调研。调研通过在线发放问卷的方式共获得883份有效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学历分布合理。年龄层从12岁到68岁不等。职业包含学生、教师、出租车司机、新媒体编辑、工程师、策展人、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医生、家庭主妇等。研究对所获得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
  (一)西安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力度不足,提升空间大
  调研数据显示,被调查者是西安本地人的占55.71%。在这样的受访构成中对西安城市印象认为很好的达到38.57%,较好的达到44.29%。可以看出不管是西安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对西安的整体印象是正面的。在“您对西安的城市印象主要来自于哪里”的结果中,影视剧和新兴媒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在“您主要通过哪种新媒体了解西安”的结果中,以抖音和网络影视剧为主(如图1)。尽管大部分受访者对西安城市形象持正面的态度,但在对西安城市形象的了解途径中我们可以看到,影视剧以及新媒体的短视频平台发挥的传播作用力度不够,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西安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表现平庸,历史和美食成为传播重点
  在智媒时代,媒介传播可以说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基础。从调研结果来看,90.32%的受访者认为影视化作品中的西安形象与现实的西安城基本相符,差别不大。通过受访者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在西安城市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影视化作品只起到了简单的传播作用,未能将图片、声音、多媒体的特色和智媒时代的传播特点充分利用。而在“与西安相关的影视作品中哪些因素展现较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历史古迹”(88.52%),排在第二位的是“美食”(86.89%),排在第三位的是“民俗风情”(65.57%),“自然风光”“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科技”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在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过程中,历史古迹以及美食民俗风情是传播的主要内容,而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科技是短板,应该着力提升。
  (三)西安城市“硬实力”发展不足,影视化传播稍显片面
  在883份回收问卷中,针对“西安的城市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调查者认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如图2)。可见西安城市形象的短板是西安城市的“硬实力”发展,这就直接导致了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过程中过于把注意力放在与“软实力”相关的历史、文化、美食等方面。对于科技、教育、经济、城市建设等与“硬实力”相关的板块基本没有涉及。
  四、西安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策略探究
  分析调研结果发现,在智媒时代,提升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策略必须注重传承与创新。需要优化内容生产,构建影视化传播矩阵,确保各传播主体良好协作。
  (一)優化影视化内容生产,呈现全面新西安
  在西安悠久的历史承袭和现代的科技发展之下,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要能够将“盛世长安”与“现代西安”通过先进的影像技术呈现在受众面前。将古典与现代整合,将文化与科技整合,充分呈现一个开放、包容、文明、现代的新西安。具体来说,在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生产过程中,主流电影、纪录片、电影、大型电视剧、移动短视频产品甚至是一些边缘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创作都应该在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影视化传播矩阵
  智媒时代,除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由于社交媒体庞大的用户群,使得影视化产品能够迅速在“熟人”之间交互传播,这是智媒时代西安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抖音、快手的用户群基础庞大,已成为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的主要媒介和舆论发酵场。微博依靠“弱关系”在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过程中可以进行舆情的引导和内容的推广,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在智媒时代,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必须重视短视频平台、电视台、大型视频类网站、微博等各类平台,构建立体交互的传播模式,打造传播矩阵,形成强有力的影视化传播圈,以提升西安的城市形象。
  (三)保证各传播主体的良好协作
  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涉及多方关系,分别包括政府、影视传媒和用户。在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过程中,政府需要制定清晰的影视化政策法规,利用行政手段整合各方利益,宏观把控。影视传媒作为最主要的传播主体要能够策划、设定和编排有冲突的情节和有特色的场景来展现城市形象,通过“意见领袖”的作用发挥来引导受众情感,达到优化城市形象的效果。而在智媒时代,用户是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树立城市形象影视化传播用户的主体地位,梳理用户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趋势,以正确的思路引导受众接受城市形象的影视化宣传。
  五、结语
  总体而言,智媒时代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既要能够纵向把握好历史、现在与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要能够横向处理好短视频平台、电视台、大型视频类网站、微博等媒体平台的资源。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获得传承的力量,在先进的影像传媒技术当中激发创新的思维,通过城市形象的影视化呈现来增强受众对城市形象的认同。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专项“‘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城市媒介形象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JK0421);“西京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对外传播力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1801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4.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
  [3]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吕乃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4.
  [4]邹欣星.城市的影像化传播研究:以西安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8(2).
  [5]巩杰.“京兆”长安·“废都”西京·“古城”西安:电影中西安城市空间的影像呈现及文化嬗变[J].西北大学学报,2020(2).
  (余馨为西京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程栋为西京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编校:王〓谦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正
期刊
【摘要】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隐秘的生活》中,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用一个较为完整的传统故事结构,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奥地利农民在应征中拒绝向希特勒无条件宣誓从而身死的悲剧故事。在当代社会“后现代”的语境当中,英雄主义宏大叙事式微,崇高性常被解构,因而即便是还原历史真实事件的英雄叙事,也需要经受新的考验。将人物放置在当代思潮中拷问,将道德放置在困境中讨论就是当代电影所必须面对的挑战。用“本真性”这一概
本文选取了广东省珠海市为具体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务微信“珠海发布”在新冠疫情中的信息发布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本研究认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务微信更应
2020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严峻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
期刊
高校学生通常社会阅历少、三观不够稳定,却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新观念极其敏感,也极易接受并尝试,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媒体最广泛的受众.这就使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
期刊
新媒体时代, 传播技术的变革推动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 并延伸应用到各领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如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
期刊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新闻宣传工作是“精细活”,须“精工做”,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没有高素质、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rn按照“有几把刷子”,
期刊
随着互联网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和渠道以及阅读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下这个“人人皆可为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了解并学习新闻阅读与写作的相关知识,将成为当代人的基本媒介素养;另外,在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新媒体时代,普及并强调“真实是生命、准确是灵魂”的新闻写作态度,也是净化网络环境、优化舆论取向的根本手段。在此大背景下,对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大众的新闻素养教育还是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才培养,加强新闻阅读与写作基础知识、
文学是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始终的重要艺术形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构成了我国古典文学独具特色的发展谱系,现代文学在整体文学发展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它一定意
期刊
己亥末,庚子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疫情,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全力打赢这场人民战争.在防控期间,医务工作者、交通警察、社区基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