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是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会举一反三地学。同样英语这门语言学科的教师们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利用我们英语教学涉及的领域--课堂内的师生互动、教材资源科学利用、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发等方面,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的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英语教育的创新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能带来疲惫。"大家知道,高中新课标的英语教育,每堂课都有教学目标。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既制定行为性目标,又制定发展性目标。而在发展性目标当中,创新意识理所当然是核心。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变化。在新课程模块四第五单元Unit 5 Theme Parks中,整个单元围绕的主体就是公园这个话题。在Warming Up部分,给出了很多图片。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同学们准备一下,去查找一下这些图片的内容,包括来自哪个国家,有何来历之类的问题。这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接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很容易掌握老师讲的内容。课后,可以有意识的去收集一些公园的图片或是文章,再整理出来作为家庭作业。这无形中就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同时,为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打下了基础,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二、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中国,顺从父母和家庭意愿的孩子就被认为是好孩子。相反,当父母发现小孩有点小叛逆,就认为是不能成才,所以想尽办法来扼杀孩子的叛逆。可是,正是无知,他们不知道,也许他们毁掉了一个栋梁之才。还有一些父母去控制小孩子整个生活规律,给他们规定时间写作业、画画、睡觉、起床等。这样一来,家庭与学校一样都是一个封闭系统,小孩就没有自己的时间,创新又从何谈起呢? 进入到了高中,课堂教学的强度和容量很大。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升,普遍追求名校和高学历。却不知名校之所以成名,靠的是高强度和大容量对学生进行灌输。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学科自然也在其列,且随竞争的加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中大环境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乐于创新。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充分地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寻求所有可能的答案。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短剧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展览等。如介绍的是西方重要的节日.我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资料,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有的干脆上网去收索,然后进行删减或添加,加上自己的创作处理,最后交上来的作业真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如有的介绍了南瓜灯,有的介绍了Christmas food,有的介绍了复活节的来历以及彩蛋,有的甚至还摘录了一些节日的诗歌,甚至收录了圣诞歌曲。 这都是创新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培养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开拓了课外知识。
三、培养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按理来说,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科学思维方法。但是,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必须围绕着老师的思维打转还受到分数的衡量。这是受二千多年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教育给我们创立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且老师给学生的评价由分数的高低评判。因此,大部分人只能在分数的权威下像木偶样机械地学习,按时按量完成老师的任务。如此,老师的言行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言语神圣不可违背。在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学生们毫无怀疑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只留下被动的接受性。如果老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能带来疲惫。如果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那么就培养了其探索求知情感,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挖掘英语教育的创新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能带来疲惫。"大家知道,高中新课标的英语教育,每堂课都有教学目标。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既制定行为性目标,又制定发展性目标。而在发展性目标当中,创新意识理所当然是核心。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变化。在新课程模块四第五单元Unit 5 Theme Parks中,整个单元围绕的主体就是公园这个话题。在Warming Up部分,给出了很多图片。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同学们准备一下,去查找一下这些图片的内容,包括来自哪个国家,有何来历之类的问题。这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接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很容易掌握老师讲的内容。课后,可以有意识的去收集一些公园的图片或是文章,再整理出来作为家庭作业。这无形中就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同时,为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打下了基础,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二、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中国,顺从父母和家庭意愿的孩子就被认为是好孩子。相反,当父母发现小孩有点小叛逆,就认为是不能成才,所以想尽办法来扼杀孩子的叛逆。可是,正是无知,他们不知道,也许他们毁掉了一个栋梁之才。还有一些父母去控制小孩子整个生活规律,给他们规定时间写作业、画画、睡觉、起床等。这样一来,家庭与学校一样都是一个封闭系统,小孩就没有自己的时间,创新又从何谈起呢? 进入到了高中,课堂教学的强度和容量很大。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升,普遍追求名校和高学历。却不知名校之所以成名,靠的是高强度和大容量对学生进行灌输。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学科自然也在其列,且随竞争的加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中大环境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乐于创新。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充分地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寻求所有可能的答案。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短剧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展览等。如介绍的是西方重要的节日.我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资料,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有的干脆上网去收索,然后进行删减或添加,加上自己的创作处理,最后交上来的作业真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如有的介绍了南瓜灯,有的介绍了Christmas food,有的介绍了复活节的来历以及彩蛋,有的甚至还摘录了一些节日的诗歌,甚至收录了圣诞歌曲。 这都是创新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培养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开拓了课外知识。
三、培养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按理来说,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科学思维方法。但是,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必须围绕着老师的思维打转还受到分数的衡量。这是受二千多年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教育给我们创立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且老师给学生的评价由分数的高低评判。因此,大部分人只能在分数的权威下像木偶样机械地学习,按时按量完成老师的任务。如此,老师的言行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言语神圣不可违背。在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学生们毫无怀疑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只留下被动的接受性。如果老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能带来疲惫。如果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那么就培养了其探索求知情感,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