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学业表现与偏差行为:中国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比较研究

来源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导致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成千上万的中国儿童留守在家里,他们的父母则前往城市工作.通过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但两组在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方面没有差异.学校和社区依恋通常表现为与同伴参与互动的形式,与青少年身体健康成正比关系,而对学校满意度则与学业表现和偏差行为密切相关.与社会机构依恋关系对留守儿童比对非留守儿童更重要,尤其是在身体健康和偏差行为方面.另外,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男性和中学生身份的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较同龄人差.
其他文献
本文以同属典型萨满教所在区域、即东北亚的中国通古斯各民族和韩国萨满教为研究对象,从产生论和社会功用角度对二者的神灵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通古斯诸族萨满教具有狩猎、采集社会的鲜明特色,而韩国巫教诸神灵更加具有农业社会职能神的面貌,对二者之间存在的诸多同异之处和天然的密切联系进行阐述.
杨庆堃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中国社会:从不变到巨变》中对独立宗教与混合宗教的区分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与他对古典宗教的历史演变的理解有关.独立宗教与混合宗教之间的一个差异就是,是否具有独立的形式组织.从他的解释来看,世俗制度与独立宗教在逻辑上都先于混合宗教.混合宗教并不具备独立的形式组织,而是与家庭、社会和经济团体、社区以及政府等这些半形式的组织或形式的组织混合在一起.
隋唐时期,对弥陀净土的性质有过较为激烈的论争,以净影慧远等为代表的僧人持有化土说,而以道绰等为核心的净土宗人力主报土说.两种观点均提出了各自的经典依据,不过同样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怀感、迦才提出兼土说,摒弃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契合佛身思想,将上述观点融摄,使报、化之争得以解决.
《山西佛教史》是赵改萍、侯慧明两位教授通力合作,历经多年完成的一部关于山西佛教的通史性研究著作.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总计六十余万字,上逮两汉之交佛教初传,下至晚清,系统深入地展现了佛教在山西地区发展演变的历史.rn山西西临陕西,南接中原,东近京畿,是中国封建王朝权力所及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地区.境内有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五台山、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等中国佛教标志性遗址以及数量众多的寺庙塔院、造像壁画、摩崖石刻等,值得深入系统研究,《山西佛教史》则完成了这个重要使命,成为首部
期刊
在中世纪形而上学诸多问题的探究中,神圣实体(上帝)始终具有核心的地位.从早期教父哲学时期开始,哲学家们围绕着神圣实体的本质及其本原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思考与探究.这些思考与探究区分了中世纪时期的“上帝”与希腊哲学的“神论”之间的不同,对纯一、无限、超越等有关上帝的本质进行了哲学的解读,同时也提出了神圣本质可知与不可知的问题,并把否定方法作为基本的认知方法.奥古斯丁随后对之做出了明确的阐释,以“有学问的无知”来表达其中的认知困境.虽然托马斯·阿奎那尝试通过否定方法和类比方法对神圣本质及其属性形成一些具有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反洗钱形势日益严峻,涉案风险已然升级.企业自身急需将反洗钱刑事合规建设提上日程,同时,国家反洗钱行政监管有必要延伸至金融机构以外的、具有洗钱风险的领域,而刑事法亦需对洗钱犯罪中复杂的利益牵连进行综合考量,以期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这一切,都始于对民营企业洗钱风险的有效识别与评估.由于“规则为本”的反洗钱监管工作存在内生缺陷,“风险为本”的监管方法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民营企业可能遭遇的洗钱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风险中的内部人员不作为和非法作为,以及外部风险中的客户风险.民营企业反洗
资深道教研究学者祁泰履(Terry F.Kleeman)先生的《天师:早期道教社群的历史与仪式》(Celestial Masters——History and Ritual in Early Daoist Commun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6)一书出版后,在国际道教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响,相关书评已达十种①.作者师从司马虚(Michel Strickmann),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
期刊
“圣品”是伊斯兰宗教一哲学思想领域的重大论题,对我们了解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与思想理论,理解亚伯拉罕传统中的先知型宗教,知晓希腊哲学同伊斯兰思想的历史际遇,以及推动宗教对话和文明交往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此,本文分析圣品的概念、重要性,探讨伊斯兰背景下的圣品议题,重点阐述伊斯兰圣品的理论构建过程,主线为哲学家的理性主义诠释和教义学家、苏菲的批判发扬.
本文通过梳理华北地区弘阳教创教背景、药王信仰特征以及弘阳教新发现药方、《救苦忠孝药王宝卷》与弘阳教等方面内容,探讨药王信仰在弘阳教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见华北弘阳教药方是明清道医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深究.《救苦忠孝药王宝卷》是道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渗入了百姓的生老病死与日用伦常.华北是中国民间宗教的发祥地之一,药王信仰亦是考察道医文化在明清民间社会传衍的重要视角.
“本土化”(localization)是世界宗教史尤其是世界基督教史研究中常用的一个普遍概念.深析世界第一大教——基督教思想史上的三个典型阶段的关键性例证,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本土化”不但有其错综复杂的概念涵义,而且横向交织、纵向关联,促使不同的时代、文化、国家、社会等背景下的研究者潜心探索、推陈出新.这一考察结论之于我们论证“宗教中国化”概念、深思“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特别是“基督教中国化”是否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揭示的生存发展规律,显然是有学理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