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10年后的你 不后悔现在的职业选择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cxy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确定的未来


  孙正义说:“30年内,机器人数量和智力均将超越人类。但其实未来会往哪儿走,现在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人工智能,很可能停留在某个技术瓶颈上,而不会出现人人都可以设想到的超级机器人。
  被众多资本疯狂追逐的物联网,也有可能因为性价比的问题,而不会出现我们理想中的那张万物互联的大网。
  被渲染得无所不知的大数据,也可能到了某个数据界限点的时候,发现我们永远也搜集不全一切的数据。
  我之所以会这样讲,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是,人类在基础理论上尚未能认识到宇宙的根本规律。比如,我们的物理学依然是建立在两个不完整的理论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连基础理论都还有巨大的突破空间,哪能一下子就预测到人类的未来呢?
  二是,历史上人类预测未来的不佳战绩。比如,1969年美国登月后,当时的人们普遍预测50年后,我们会满天驾着飞船到月球基地去度假,结果到今天,载人航天的核心技术也没啥大变化。
  科技发展是不定向的。普通人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总是很难跳出现有技术的束缚。不过,虽然预测不了未来的方向,但有3个未来变化的根本趋势,我们还是能抓住的:高级脑力活动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社会呈现指数式变化,速度会越来越快;人与人的关系会越来越重要。
  1、高级脑力活动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类是靠智力站上地球生物链顶端的。因此,这10万年来,人类的技术革命,本质上就是省出更多的时间,从事更多的脑力活动与创造。
  从吃生食到吃熟食,人类省下了进食和消化的时间。从采摘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省下了到处觅食的时间。从靠肌肉的力量到靠能源和机械的力量,人类省下了体力劳动的时间。
  正是这些省下的时间,如今让人类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超过了体力劳动者,也让人类的创造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越发达的经济体,越是如此。有了机械化,美国2%的农业人口,养活了98%的人,还有大量剩余农产品出口。
  因此,人类未来的改变,会进一步节省低级、重复性脑力劳动的时间,以从事更高级的思考和创造。对人工智能的预测,就是这个发展方向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未来时间省下来了,但我们的大脑却不能从事更高级的思考和创造,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会不会像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手工作坊主一样,被时代所抛弃、破产、沦为城市无产阶级呢?成长在新时代,适应更高级思考竞争的新生代,作为70、80、90后的我们进入职场后,还能不能保证自己未来有一份工作?
  2、社会呈现指数式变化
  相较于动不动上百万年才发生变化的自然演化,社会变化是以年为单位的,速度是自然演化的上百万倍。这40年来,我们经历了多少次的社会变迁,未来的30到40年,这种变迁只会越来越快。再也没有哪一份职业,可以确保我们可以干一辈子。
  有些人离职1年后,都没找到像样的工作。经过颠沛流离地试过创业、自由职业后,最后委身于曾经怎么都看不起的某布料城IT部。在这个指数式变化的时代,依赖经验的人,终究都会输给适应变革且学习新东西快的人。
  3、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重要
  未来对技能的偏重越来越小。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分析技能或工程技能会被取代,被人工智能甚至其他某個尚未知的技术取代。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更为重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与人关系的历史,从采集社会的偶然相遇,到农业社会的车马往来,到工业社会的语音电波,到信息社会的互联网,再到如今的移动互联。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本越来越低,方式越来越便捷。未来,不与人交往的技能岗位会越来越少,而侧重于人与人交往的岗位会越来越多。

二、不确定未来的应对之道


  未来的变化方向未定,但我们知道这个变化会越来越快。我们应该做什么工作,才能应对这个不确定的未来?其实,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可以不被淘汰的工作。应对未来,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维力、学习力和人脉力。
  1、提升思维力:构建思考框架的能力
  体力劳动会被取代,这已经是一个持续了百年的故事。低级的、可编程的脑力活动会被取代,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会计、初级律师、人事、HR招聘人员、政府低级职能人员,这些岗位被取代已成为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随着机器的进一步发展,技术能力会进一步让位于使用技术的能力。因此,作为未来职场人,需要你做的不是创造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两项工作机器做起来比我们好得多。
  未来需要的是,能够利用机器的分析,有更高层次产出的人。除了研究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突破的人,未来绝大多数人都不需要技术能力,需要的是能构建思考框架,以更好地使用技术、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这个能力从哪儿来?从你能找到合适的思考框架开始,到能熟练应用这些思考框架,最后到自己改善、甚至创造思考框架。
  2、提升学习力:适应未来的敏捷能力
  在社会呈现指数式变化的时代,我们要重新定义文盲:文盲并不是指那些不会读书写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和再学习的人。
  这个时代,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新知识。我们如何才能吸收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
  未来,数据会爆炸,新技术会层出不穷。我们如何才能第一时间使用并掌握新技术?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升级学习能力。知道应该学什么,从哪儿学,怎么输入、理解、加工,怎么应用和升级。
  每一个70、80、90后的人,都会面临至少三四次的职业变迁。因此,我们最好以学习力为基础,构建出自己的能力树,打磨好自己的可迁移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变迁。
  3、提升人脉力:发挥人与人关系的能力
  未来,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偏重会越来越大,对技能的偏重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技能会被机器或其他什么技术代替,因此仅凭借“一技之长”,无视人际关系的人,可能在未来会越来越艰难。
  任何一个想在未来职场立足的人,最好从现在开始,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表达关心和同情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未来,已经没有可以不被淘汰的工作。虽然我们预测不了未来的方向,但却能抓住未来变化的3个根本趋势,提升自己3大核心能力。
其他文献
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观看之道》一书的开篇写到:“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我们用语言解释那个世界,可是语言并不能抹杀我们处于在世界包围之中这一事实。艺术家运用自身独特的一种手法建立一个观看的通道来体现其意图,但是“看”是首先关于图画的思维,其次才是图画本身。回到我的绘画,从对静物基础的细致描绘渐渐到对于材料、手法的尝试,实则是一个围绕“看见”到“再现”而展开的一系列思考和实践。
前不久,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兴国学校举办了“2021年科技嘉年华”活动,主题为“智能改变生活”。活动共设置了人工智能产品、智能编程作品、智能实物作品、科幻画、科幻作文等五个体验展览区,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本次活动学校将“人工智能”引进校园,学生们不仅有机会亲身体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而且收获了通过创新和实践带来的快乐与成长,希望同学们经过这次活动,能够带着想象力和创造力争做新时代的智慧领航员!
又见猎德大桥上车流如潮,又见宽阔的珠江烟波浩渺。在人们熟悉的琶洲会展中心,一年一度的乐器盛宴——广州国际乐器展览会再度呈现。2020年的时候,广州乐器展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延期办展,当时有人戏称是带着口罩的一届乐器展。一年之后,防疫常态化让观众和参展商的口罩依旧没有摘下来。口罩,阻拦着病毒和细菌,但挡不住人们参展、逛展的热情。
青蛙呱呱叫博士找到壁虎先生说要拜师,这吓了壁虎先生一跳,说:“你是拿我开玩笑吧?你呱呱叫是大名鼎(dǐng)鼎的博士,怎么会要拜我为师?”呱呱叫博士态度诚恳地说:“我真的是要拜你为师,我想学一学你尾巴再生的本领。”壁虎先生说:“你是从蝌蚪变来的,但成了青蛙你就没有了尾巴,莫不成还想再生出一条尾巴来?”
The convergence of compu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t network edg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ping with computation-intensive and delay-critical tasks.During the stage of network planning,the resource provisioning problem for edge nodes has to be invest
晚清恭亲王奕圻酷爱收藏,他的王府中曾经存有数量庞大的文物。1912年,承其爵位的小恭王溥伟为了筹集复辟经费,将恭王府收藏的2000多件古玩珍品,几乎全部变卖给了日本山中商会。我们发现,原山中商会所存恭王府文物照片上,很多都钤盖有英文“S.YAMAMOTO PEKING”字样的钢印,这是老北京山本照相馆的标识。这个照相馆的经营者、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在昔日北京照相行业乃至中国早期摄影史中,都曾有过重要影响。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lligent mechanization of the last process of the fruit industry chains,the identification of fruit packing boxes is researched.A multi-view database is established to descr
关于“职场35岁焦虑”,今天聊点看法。  很多人搞错了方向,职场中年人的竞争对手,绝不是年轻人。  虽然年轻人想东西快,动手能力强,精力还旺盛,但中年人不应该和年轻人比这个。  本身大家擅长的东西就不是一个维度,没必要搞什么错位竞争。年轻人有年轻人擅长的东西,中年人也有中年人引以为傲的本领。  大家各自打好配合,而不是谁取代谁。  许多公司裁员35岁以上的员工,并不是觉得这些中年员工能力不行,而是
《公安学研究》(双月刊)于2018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主办。本刊立足公安学一级学科,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全球安全治理理念,凝聚海内外学术力量,主要刊发具有前沿理论、权威观点、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和现实价值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旨在推动公安学理论创新,促进中国特色公安学学科体系建设,引领公安学学科发展,为公安及国家安全政策决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力求打造一个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学术共同体交流平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