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就“会作文”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u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会说不会写”的两个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钱穆先生说:“作文只如同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两位前辈大师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意思却一样,那就是“写作文是一件跟开口说话一样简单的事,你会说话就应该会写作文”。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不少学生能说会道,对作文却束手无策,而且这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两位先生的观点不对吗?似乎不是。那又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也是让我非常困惑的问题,直到在维果斯基的《思维与语言》中找到了答案。
  维果斯基指出,学龄儿童书面语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口语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书面语的“最初发展也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抽象。它只是在思维和意象中说话,缺乏口语的乐感、表达力和抑扬顿挫”。第二,“书写还要求儿童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而儿童恰恰“缺乏抽象的、深思熟慮的操作技能”。
  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就找到了从“会说话”到“会作文”的路径,这个路径就是为儿童创造一个“口语的环境”,先说后写,帮助他们通过“抑扬顿挫的、充满乐感和表现力”的“口语”进行“抽象的、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而这个“口语的环境”显然就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
  二、思辨、写实的情境是联通“会说”和“会写”的桥梁
  提到情境,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吉林老师,不过还有一位标志性的人物请千万不要忘记,他就是于永正老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于老师就进行了基于“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实验,这项实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精心创设的情境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我看来,于老师创设的情境有这样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写实。如果说李吉林老师通过图画、音乐、语言等创设的情境侧重于“写意”,更适合阅读教学的话,那么于老师创设的情境则侧重于“写实”,更适合习作教学。于老师创设写实的情境有两个招数。一是“在实战中练兵”,就是抓住时机,把小课堂搬进大社会。二是“像实战一样练兵”,就是创设情境,把大社会搬进小课堂。不管用哪一招,于老师都追求创设一种“实用的”“积极的”口语环境,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甚至“逼迫”学生开口;另一方面,实际的需求、现实的效果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表达的作用,从而对表达更有热情、更有信心。
  第二是思辨。这是于老师情境创设的标志性特色。于老师从来不会让学生“顺顺利利”地说,他总是设置各种“障碍”,逼着学生不断地揣摩、调整、组织自己的表达。如在《一块面包》的教学中,于老师扮演的“晓理”同学用“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句话噎住了跟他对话的同学,让表达的难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再如,在《轧面条》的教学中,于老师请学生为食堂的孙师傅讲解轧面机的使用方法。在于老师的安排下,“孙师傅”通过“直接把面片放在五档上轧不更省事吗”“我们学校老教师比较多,他们喜欢吃好消化的细面条,能轧吗?”等问题反复诘难。凡此种种都让学生远离了那种“十分熟悉的、自发的、无意识的活动”(维果斯基语),进入到了“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写实”“思辨”的情境是联通“会说话”和“会作文”的桥梁。是的,很多老师也很注重情境的创设,但我们创设的情境能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表达呢?很多老师都很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但学生的“说”有没有思维的力度呢?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实验很好地印证了维果斯基的观点,也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
  三、运用“天然情境”自主写作是学生独立写作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
  但是,从“会说话”到“会作文”不能总依赖教师创设的这种“人工情境”:一是因为“情境只是认知的脚手架”(李吉林语),我们总不能让学生一辈子都依靠“脚手架”进行写作;第二,如果每次写作都依赖“人工情境”的话,学生就会觉得习作是一件特殊的事,就会认为习作的材料是教师创设的情境而不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自主观察、自主感受、自主发现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他们习作能力的提升就只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所以冯卫东教授说“情境的出场是为了它的退场”——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一篇习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发现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天然情境”,让学生学会在这种“天然情境”中自主地进行写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小学习作教学就会容易很多,我以为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当然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才会发现能够帮助自己写作的情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当学生感知真实世界的心理障碍一旦得到突破,他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原来就存在着写不完的故事,而当他们有话可说的时候,假话、套话、大话、废话、空话自然会离开他们的习作。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了正确的观念还不够,学生还需要足够的练习,而最好的练习就是写日记。写日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丢掉“人工情境”这个“脚手架”,在“天然情境”中自主地进行“选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写作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会说话”抵达“会作文”的过程中日记训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学生对“天然情境”的主动发现和运用——可以说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四、“会说话就应该会作文”对习作教学的启示
  既然“会说话”跟“会作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叶、钱两位先生的观点呢?在我看来,他们的观点有效地打破了习作的神秘感、特殊感,深刻地揭示了“说”与“写”之间的关系,为习作教学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要对“说”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说”“写”并重。“说”是“写”的基础,抑或“说”本来就是“写”——因为作文其实就是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但即便“说”如此重要,很多老师对它仍不够重视。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周末,我们在朋友家聚餐。开饭了,朋友喊他读一年级的女儿:“珺珺,出来吃饭了!”珺珺在屋里答道:“我还有一句话没想出来呢!”我不明白什么“一句话没想出来”,经朋友解释才知道,原来是老师规定每天至少要写一句话。又过了几分钟,珺珺还没出来,朋友又问:“珺珺,一句话想出来了吗?”珺珺回答:“还没有。”这时我忍不住说:“你刚才不是已经说了两句话了吗?怎么还是没想出来呀?”珺珺问:“我说了什么话了?”我说:“第一句,‘我还有一句话没想出来呢!’第二句,‘还没有’。”珺珺说:“啊?这也是话呀!”——隔着房门我似乎都能看到她满脸的惊讶,这个孩子居然把自己说的话不当作话了,有了这样的认识,要走上习作的正道真的有些难!
  第二,要引导学生将轻松自由的说话状态带到写作中去,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学生写作时能像说话那样自然率真,那他们的习作将会多么清新脱俗!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这种近乎“原生态”的写作其实跟文学创作的原初规律是相通的,这也是许多艺术家一辈子追求的创作状态。来看我们班张孜孜同学的一篇日记,题目是《吓死人了》:
  语文作业、英语作业、钢琴、数学作业,是我每天必须享用的“豪华套餐”!这不,经过一个小时不间断的努力,我终于啃完了语文、英语这两块大排,现在又开始“叮咚、叮咚”地弹琴了!
  弹了一会儿,觉得很累,于是就想躺到床上休息休息,可还没有走到床前,“咔”——突然传来了开锁的声音。“不好!妈妈回来了!”我连滚带爬地回到客厅,跳上琴凳,又“叮咚、叮咚”地弹起琴来。
  妈妈匆匆地走了进来,在冰箱上找来找去,摸出一把钥匙后又匆匆地走了出去,连半句话都没说。
  哇,真吓死人了!
  我觉得完全可以用“信腕信口,皆成律度”来评价这篇短文——“我手写我口”,跟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灵性说”很是接近,它不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也“自动”回避了习作中的主题先行、人为拔高、堆砌辞藻、简单模仿等陋习。
  “会说话就会作文”,是我们教学的信念,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之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致力追求的教育理想。选择“教中学”教学模式正是这样的理想与追求。  一、“教中学”阐释  1.含义。  “教中学”就是由学生以团队形式承担课堂组织者,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组织探究活动,在亲历躬行教学的全过程中体验当教师的快乐与艰辛,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  2.模式。  “教中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三个关键词语:民主,合作,活动项目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教学要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然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甚至不亚于教师。那么,这篇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以下是我的教学尝试以及一些反思。  一、关注人物形象  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一、课程缘起——板书如此多彩  2014年,我初识并热爱上了思维导图。经过专业的学习后,我将思维导图广泛地运用在了学习、生活、工作中。一次上课,当我在黑板上画上代表课题的中心图时,我发现台下的一个个小身板挺得笔直,一双双熠熠闪光的眼睛里写满了惊喜和不可思议,他们做笔记的样子也前所未有地专注和认真。  下课后,学生纷纷跑到讲台上,对着黑板上的思维导图板书指指点点。当值日生拿起板擦准备擦掉时,有的学生
时光匆匆,回北京已经十多天了。  几乎每一天,我的头脑里都会想起在雪域高原上独特的经历:难忘那蓝得澄澈透明的拉萨天空,置身其中,多少次都努力伸伸手,好试着触摸那么近的天;难忘那些有着与天空一样清亮眼睛的可爱学生,那些与泥土一样朴实热情的老师,那些支教中点点滴滴真实的小故事,那些目睹或切身体悟后的心灵洗礼……  那些日子,那些人  米真老师,脸膛黑红,眼睛又大又亮。她爽朗的笑声、温暖的热情、健谈的性
一  不知为何,我对语文的喜欢自我工作以来的十几年里,没有半点褪色,就像人們打趣的那样:“语文虐我千百遍,我却待她如初恋。”仔细想想,有一个人对我的影响很深,是他将我领进了语文教学的大门。他就是我的师父——周跃东老师。  记得那是我工作的第三年,学校要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并从中推荐人员参加市里的评优课比赛。因为这是我们在学校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所以大伙都铆足了劲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磨课之中。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开创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价值问题。”对教育价值的重新认识,是一切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起点。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选择,仍止步于传递知识,关注的是文中的词句、表达的技巧,关注的是学科知识体系,即教学内容本身如何,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所要教的内容是学生需要学的吗?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如果不思考
泥鳅喜欢下钩钓鱼。我也喜欢。   放学后,泥鳅扛着锹,我拎着瓦罐,跑进菜园里挖蚯蚓。尔后,带上鱼钩,跑向生产队南边的围湖。围湖很长,鱼多,来这里钓鱼、下钩的人也多。我们来到后,泥鳅负责将蚯蚓穿到鱼钩上,我负责插水竹。水竹上系着细线,细线上系着鱼钩。约二丈远插一个。水竹柔,鱼吃蚯蚓被钩住后,想跑,水竹被拉弯了,也不会断。可鱼只要松口气,水竹便又挺直起来。时间久了,鱼便没了力气,不挣扎了,等着我们用
二十年前,我在师范学校担任班级推普员,恰逢赶上安徽省第一次普通话测试。我一边自己对照录音磁带练习语音,一边帮助方言重的伙伴纠正发音。语言的练习需要互相“照镜子”,这种互助学习的模式不仅助人也利己,我一下子就得了个一乙,甚至离一甲都很近,这对我是个极大的鼓舞。从此,我爱上了语言艺术,并坚持修炼。演讲、诵读、讲述、播音、主持......各种比赛我都去参加,收获颇丰,我的语言功底也在磨练中一步步被夯实。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对“读”有着经典的概括和诠释,可见诵读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两小儿辩日》一课为例,谈谈我对于文言文诵读教学的一些方法。  诵读中有层次  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读、有层次地读。  读准字
周跃东老师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的时候,我到了桐乡市实验小学。之前,他的研究课题《提高学生写字速度之研究》刚获得中央教科所优秀成果一等奖。我以前的学校没有这个科室,也没有听说过科研、课题之类的字眼。来到实验小学我只是战战兢兢地做好本分,也不考虑教科室与我有什么相干。  临近暑假,我期望可以舒一口气,去一趟远方。没曾想,学校安排周跃东老师带我去杭州参加张化万老师的“浙派名师工作室”暑期研修班。省城?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