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使命——由设立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谈风景园林的三个重要问题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ian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是中国两个一百年的交汇之年.自此,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等成为风景园林义不容辞的新使命.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已经10年,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制度、风景园林法制建设三者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历史重任.梳理了风景园林教育亟须解决的诸多问题,改革与创新方能担当起新征程的新使命;由设立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的漫长历程,指出风景园林法制建设的紧迫性及必要性.呼吁尽快出台风景园林统领性、基础性的法律;修订风景园林的现行法规;规范学科、专业、行业;加大风景园林的宣传力度等.
其他文献
高炉炼铁的物理本质是铁素物质流在碳素能量流的驱动和作用下,按照设计的流程网络和运行程序,经过一系列复杂物理化学冶金反应过程,将铁矿石转变/转化为液态生铁的过程.碳素不仅是铁矿石还原过程的能量驱动源,也是生成铁水的重要非金属合金元素.面向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形势,传统高炉必须在已有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和创新,努力实现低碳化、高效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多重目标.提出了未来高炉在实现高效低碳的同时,必须从功能设计、装备设计和流程设计入手,遵循节能减排、低碳绿色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工艺优化、结构优
审美分异是造成乡村景观不和谐的因素,感知路径与认知路径则是导致审美分异的重要原因.以往研究侧重揭示不同主体的审美偏好,鲜少讨论审美路径的差异.以云南双廊村为例,分别设计感知路径法和认知路径法,并采用结构式照片量表获取基于感知和认知的审美判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感知与认知对于审美分异上的作用机制,提出利用审美分异的规律引导规划设计实践,树立美丽乡村的美学品格.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肩负着新的时代责任与使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分析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社会进步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三方面新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应当秉承的新理念.进一步阐述了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产学研融合”实践方向包括响应国家战略、服务重大项目、响应人民需求、探索学科发展四大革新方面.最后从教学培养机制、教学实践体系、教学团队组合、教学模式拓展和教学平台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新时代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水平的高质量提
优化公共坐具布局是提升商业步行街户外环境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中的公共坐具为研究对象,使用Ecotect对场地进行模拟并采集坐具投影遮挡数据,采用行为注记法调查人群的坐憩行为分布.通过SPSS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坐具与行为的关联性,旨在证明坐具投影遮挡状况对坐憩行为存在较大影响.研究发现,坐具使用者数量在夏季与投影遮挡时长的相关性较强,在春秋2季的相关性较弱;此外,相较于业态类型和座位数量,坐具的投影遮挡率是影响坐憩行为最普遍的环境要素.依据研究时段内的投影遮挡模拟分析结果,对公共坐具布局提出
地形地貌条件是决定人类对地表景观开发的关键因素,以土地开发时序为主要脉络是探究聚落形成机制的关键.基于涠洲岛地形地貌,通过多次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历史卫星地图收集等研究方法,以土地开发为时间轴线,总结归纳出受涠洲岛地形地貌影响下的聚落景观特征:1)土地开发历程围绕该岛各个地貌单元展开,聚落选址与各地貌单元关系紧密;2)南、北聚落分布高程与坡度值的不同,导致人口承载力存在差异,在移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呈现聚落斑块北大南小、聚落密度北低南高的景观差异;3)具有抵御风灾的多层级防灾景观特征;4)海岛资源限制下,
山地城市更新中,公园所形成的景观意象具有突出的地方文化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不少公园的文化意象却逐渐淡化.当下,人们愈发注重城市空间的人性体验,如何通过体验建立文化的时空传承成为公园更新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知觉现象学理论的解读与启示,通过构建文化意象的知觉交互理论框架,分别从结构层、空间层、要素层和表现层4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并以重庆鹅岭公园为例,探讨了山地城市公园更新中知觉现象学应用于文化激活的实践方式.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的重要基准与依托,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和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巅峰之作,其确立、发展、营造与绿色空间息息相关.在文化自信、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绿色空间不仅是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重要的空间构成要素,更是传承东方智慧、展现首都形象、体现时代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历史文脉演变、中轴营城模式和现状发展评估等研究,提出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绿色空间的发展重点,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大历史文化遗产,明确发展路径,形成了一套“HSSD”研究技术方法与规划
森林是人们逃离城市压力的重要场所,对游憩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声景是恢复性景观设计的要素之一,但目前声景的研究较少考虑视听交互作用.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20个森林公园环境视听视频(10个有声视频、10个无声视频)为研究材料,借助眼动仪和声景感知评价问卷探究声景感知对森林公园视觉注意力恢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谈话声和儿童嬉戏声较突出的样地(S5)外,视听组合刺激下森林公园环境促进注意力恢复的能力均比单一视觉刺激强;2)单一视觉刺激与视听组合刺激下森林公园环境的视觉行为特征存在差异,与无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给城市的公共安全、卫生与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采用总结归纳法阐述了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导致疫情暴发的历史现实,解读了疫情触发的城市公园改革,发现城市公园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健康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应对疫情时,城市公园中的自然要素可作用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者本身,从而对传染性疾病起到抑制作用.在社会防治过程中,城市公园可通过提供户外绿色空间、作为搭建临时医疗场所的场地,以及进行公园运行管理等方面对疫情防治起到支持作用.再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