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分析

来源 :广州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n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化学是药学、医学、农学等众多专业学科必修的基础课程.然而,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有着知识点繁多、较为抽象等特点,使得很多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对其兴趣尽失,只求“及格万岁”.然“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无论是哪一门课程,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正路.本文综合文献报道,通过比较分析,着重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低起点创新思维、以及有关中学大学衔接克服的问题,三个方面阐述学习方法论,旨在为学习化学的广大学子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其他文献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类、近化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推进以及防疫期间网络教学方式的兴起,包括化工原理在内的各种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已经逐步完善,而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在线课程建设相对较少.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报道了化工原理实验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为开展相关工作以及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
《计算机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与四大化学紧密相连.将培养创新人才为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化学教学、科研、撰写论文等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三方面重点阐述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实践证明该课程改革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可为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提供帮助.
3D打印技术已开始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使用.结合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污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可以采用学生自己打印、教师自己打印、教师建模、创建3D打印教学平台这四种方式充分融入3D打印技术,通过快速成型、快速纠错、实物互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反省、创新和合作精神,非常有助于工程认证,更会对学生的工程师素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材料化学专业是从化学角度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其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新颖性以及与现代新型工程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增材制造技术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加工技术.文章基于材料化学本科专业的现有教学体系,用课程实例探讨了增材制造技术与本专业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该方法不仅能改善教学效果,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基础化学课程是化工类、近化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熵理论不仅仅用于热力学,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日常生活都有指导作用.本文从金课建设的视角出发,尝试将熵理论应用于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和非平衡特征,尝试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为高校基础化学教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污染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性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基于污染生态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充分考虑污染生态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结合所学的相关专业课程,选择适当难度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并从教学实施过程的环节探索研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在污染生态学的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主要研究化学合成药物的合成路线、工艺原理和工业生产过程.根据课程特点,在讲授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时需要优选重点内容,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启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能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表面活性剂化学是精细化工方向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广泛应用于石油、采矿、材料、食品、医药等各个领域.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出发,通过泛雅平台与传统教学内容结合,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以成果导向基础的教学方式及评价系统等途径;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措施.
《物理化学》又称为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物理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实验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从而使化学能更好地为生产实际服务.学好物理化学就要掌握化学运动中的基本规律,掌握好这些基本规律是和科学实验密不可分的.所以,在《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关于基本规律的讲解一定要结合相关的实验.
在疫情背景下,我们的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开展了近两年的基础化学线上教学,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本文总结在线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在线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疫情下基础化学的教学实施、实验室实践教学的线上替代方案以及在线学习成果的评价方面进行了总结,希望这些讨论和思考能够为其他从事化学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