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Natech事件分布规律及涉水Natech事件致因分析

来源 :灾害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弥补我国自然—技术事件(Natech事件)案例研究空白,基于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近20 a公开报道的自然灾害诱发的技术事故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了Natech事件数据库.对该类事件时空分布、行业分布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Natech事件季节特征明显,暴雨和大风是主要肇因,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脆弱性较强.在引入不利气象情景对涉水Natech事件造成死亡失踪人数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多种行业组合下的涉水Natech事件导致的死亡失踪人数与事件发生前4~5 d的降水量变化率(PSPD)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3,p<0.01),该相关关系对于研判和防范连续降水时Natech事件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分析区域消防风险的空间演化特征,针对性建立并调整消防站点,可预见性地降低消防风险.以太原都市圈所在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将遥感数据、POI兴趣点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融入GIS-GANP模型中,识别城市区域间特异性消防风险因子,探讨区域消防风险系数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多角度分析消防站点规划趋势.结果表明:POI数据符合区域融合发展消防风险评估的特异性;太原都市圈所在区域综合消防风险系数偏高,空间上呈45°带状风险分布形态,存在消防韧性、承灾体分布及致灾因子三者关系不匹配的问题,进行风险等级划分,高风险的地区为:太原
利用1995—2020年青海省雷电灾害资料,研究该区域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5—2006年青海省雷电灾害呈增加趋势;2007—2015年青海省雷电灾害呈下降趋势;2016—2020年青海省雷电灾害呈平稳略有上升趋势.青海省雷电灾害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分布特征,其中,雷灾密集区位于西宁市辖区、大通县、河南县、湟中县和互助县区域.1995—2020年,雷电灾害造成青海省人员伤亡282人,平均11人/a,同时对办公设备,广电、电力系统、通讯系统和住宅等方面也造成了损失,其经济损失达12
为提高中国救援队救援任务中的药品保障效率,建立洪涝灾害救援药品保障目录.查阅洪涝灾害医学及救援相关文献270余篇,统计分析洪涝灾害疾病谱及发生率.根据不同疾病类型的发生比例,采用决策分析法,确定洪涝灾害救援药品保障目录,搭建国内药品紧急响应平台.研究结果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皮肤科疾病占据疾病谱前三位.参照疾病谱,以通用药品模块为基础增补洪涝灾害专科药品,以100名伤员10d用量为单位计算带药量.基于中国救援队赴河南特大洪涝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及理论,确定洪涝灾害保障药品目录,供应救援队员用药.洪
基于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的分析,从泥石流灾害关注程度和类型、可接受性及灾害可接受风险3个方面阐述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民普遍关注泥石流灾害,主要关注的灾害后果是财产损失,财产损失中主要关注的是房屋;②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性分别是:距离为<5 km、频次为100年1次或更长时间1次、预警时间为<1 h和保险费用为<100元;③农民可接受的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比例、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人、≤1人、≤5×10-7/a、≤1000元和≤1
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创新水文SCS-CN算法与GIS耦合技术,计算出不同暴雨重现期(5 a,10 a,50 a一遇)下的淹没范围,构建闽三角城市群内涝淹没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淹没风险与社会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规律,为闽三角城镇群的生态安全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闽三角城市群内涝淹没区空间上呈现沿河道向入海口与海岸线聚集的状态,其风险性由海岸向内陆逐步递减.淹没区等级一类,二类,三类风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10.2%,14.6%,27.4%.厦、漳、泉市的淹没面积分别为135
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全新创建SPOC的所有资源.对SPOC课程进行全面设计,并从学生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培养的素质目标出发,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进行设计,构建一套适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特点的SPOC教学模式.在SPOC教学实践中,教师发挥着知识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了真正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呼和浩特市区为例,通过收集历史内涝数据与实地调查,共收集到78处积水点的具体位置、内涝范围和发生频率等实际数据,并对其内涝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9年内涝灾害较2010—2016年频繁;其次,内涝主要发生在6—9月间,尤其集中在7月.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赛罕区积水点分布密度最大,而玉泉区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呼和浩特市区暴雨日数虽然少(1961—2018年),但暴雨日的降水总量占比高,平均占比22.0%,最高占比39.3%.此外,93.59%的积水点位于低洼地点;再者,雨水管线流量较低造成
地区资本存量作为经济暴露指标,其准确核算是科学判断和施行精准投资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估灾害风险的关键基础.综合我国灾害风险评估及地区资本存量研究数据缺乏的现状以及青海省的地区特点,采用永续盘存法,首次尝试在地级市部门级的精细尺度上估算2003—2019年青海省地级市资本存量价值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部各项政策的实施成效显著,2003—2019年青海省资本存量价值增加超过14.1倍,“十二五”期间年增长率超过22.7%;②省内市间资本存量价值不均衡差异显著,西宁市资本存量价值为全省44.
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城市极端天气风险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越来越需要公众参与.然而,对风险感知、适应感知和适应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系统认识.通过问卷调研上海市居民发现:①风险感知可以促进适应感知,二者均与收入和教育水平等显著正相关.②与关注预警信息和使用防水防潮材料等个人适应行为相比,居民对集体行为的响应程度更高,如增加绿地面积和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等.③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信息通达性、社区归属感、适应意愿、适应激励、风险感知和适应感知,其中信息通达性和适应激励是显著提高个
地震是西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和破坏性最强的灾害类型,在农村迫切需要安全可靠的社区避难建筑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避难建筑建设,要求提高室内避灾规模,而我国缺乏农村社区避难建筑设计的规范标准,既有研究也有所不足.因此,该文系统介绍了核定西南农村社区避难建筑面积指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依据.首先说明了避难建筑面积配置影响因素和分类配建原则,阐述了西南农村社区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然后,依据“共性”特征,量化了避难建筑基础指标,测算了各类功能用房的建筑面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人均建筑面积指标的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