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尔蒂斯及其艺术绘画作品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国画家,出生于一个波兰的艺术家庭。作为20世纪仍保持欧洲风景画、静物画、主题画和肖像画传统的具象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其作品的风格把东方和西方的绘画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套绘画风格体系。
  关键词:巴尔蒂斯;艺术作品;感想
  巴尔蒂斯的原名是巴尔塔扎尔·克洛索夫斯基·德·罗拉(Balthasar Klossowski de Rola)。他于1908年2月29日,在这个每四年才出现一次的日子,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波兰艺术家庭里。他的祖上是波兰贵族,“德·罗拉”是其封号。 "巴尔蒂斯"是他从艺后使用的笔名。父亲埃里克·克罗索夫斯基是一个美术史学家和画家,母亲伊丽莎白·多罗西亚·斯博罗也在绘画上很有建树,“巴拉迪娜”是她的艺名。他的家庭和当时法国著名的艺术家都有交往,这使儿时的巴尔蒂斯耳濡目染。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里,巴尔蒂斯从小就表现出他的艺术天赋。虽然巴尔蒂斯幼年没有受到正式的科班教育,绘画却成了他终生不弃的事业。
  不得不说的是巴尔蒂斯的童年是非常幸运的,正是因为父母亲在艺术方面的专长,使得巴尔蒂斯从幼时就经常看到家中来往的众多艺术人士。虽然父母亲没有给予巴尔蒂斯很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足够的精神滋养已经让巴尔蒂斯沉浸在这片艺术的海洋中了。正式因为父母亲的良好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指导着巴尔蒂斯选择一个好方向。博纳尔曾建议巴尔蒂斯不要去正式的美术学校,就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著作,去临摹普桑的作品。也许这也符合了巴尔蒂斯的性格,他并没有去美术学校,而是去了巴黎的艺术殿堂罗浮宫临摹古画。在罗浮宫临摹了普桑的《回音女神与水仙》就被画面的柔美,梦幻的场景深深吸引。而后受父亲的建议,巴尔蒂斯又去了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探访其艺术宝殿。巴尔蒂斯钟情于文艺复兴最初的绘画,马索里诺和马萨乔教会了巴尔蒂斯所有构图,画面中的几何构图问题。在这些艺术家中,弗朗切斯卡的壁画时最让巴尔蒂斯膜拜的,他的作品给了巴尔蒂斯绘画方面很多深刻的启发,使得我们在看巴尔蒂斯后期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到作品中空间的安排,人物雕像化的处理手法,还有画面中像是时间停固在永恒的那瞬间的朦胧之光,都有来自弗朗切斯卡的影响。
  巴尔蒂斯在26岁时在巴黎做了第一次的个人画展,展出了《街》、《窗》、《凯西的梳妆》、《爱丽丝》和《吉他课》等。《街》这幅前后画了两幅,由于巴尔蒂斯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尽管受到很多大师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在真正实践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和不足,画一幅觉得不满意就会画第二幅,第三幅。画画就是实践的过程,第二幅的《街》相比第一幅人物角色处理得当,轮廓造型也减少了笔触,清楚明晰,整体色调也比首幅坚实明亮。《圣安德烈商业街》和《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像在布置好的舞台上演出的演员,只是演员都像是在若有所思或者茫然的被时间凝固,一停似永恒。全幅画泛着幽绿和浅金的微弱散光,人物安排也是散点安置,每个人的头顶都有一束光,,建筑物的墙上和街面上,或开或闭的门窗,金发女郎的暗绿衣服,皮肤黝黑的女孩的蓝灰色裙子,和背对画面的人物浅蓝灰上衣的对比,整幅画面中几乎没有阴影,看不出来时间的流逝,人物几乎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就想14世纪壁画上的幽暗玄秘。可以说在这幅作品中巴尔蒂斯非常冷静客观缜密的在处理着画面的每一个光的细节,色彩的微对比。
  巴尔蒂斯的绘画的题材有很多代表性的作品都取自于室内,他的室内作品具有一种很独特的古典性和生活性。也许画家是想在这个室内表现出他对生活和世界的再认识,从中体现出他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极大关注。他笔下有很多室内的少女,或专注,或入睡,或裸身相视,却经常招来一些心怀鬼胎、令人胆寒的小人窥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他的画里经常出现的不仅有儿童,少女还有猫。巴尔蒂斯内心永远存在着一个童年的世界,这是属于自己的空间,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我想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猫正是对他8岁那年丢失的猫的怀念。1945年到1946年画的一幅《少女与猫》以及后期的《永远不会到来的日子》《裸体与猫》《房间》等等都有猫的出现,巴尔蒂斯自谓像猫,一生钟爱猫和少女,也许巴尔蒂斯内心一直停留在了青春期的懵懂,憧憬,迷茫,欲望.....。《房间》仿佛是《裸体与猫》的续集,都是一个裸女,一只猫,一个在窗前站或拉窗帘的人,两幅画中的裸女姿势相似,悠然闭目,对外界的事物好像事不关己沉浸在自己舒展的世界。画面中的光源都是从窗边照进室内,是少女的肌肤与光线浑然天成显得柔美鲜活。其中《房间》是巴尔蒂斯最为著名的作品,像是一场梦魇,入睡的裸女,猥琐的侏儒,故意拉开的窗帘透漏的光,还有在黑暗角落里诡异的猫,的确像一场节奏感很强的梦。巴尔蒂斯很多类似这些主题的作品中,少女的姿态略异,但是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轻松,可是周围的环境却显得紧张,神秘,这也许就是巴尔蒂斯绘画的独有的特点。
  巴尔蒂斯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人,一生都在坚持着具象艺术,不管时代和流派怎么变迁和变更,他一心沉浸在自己绘画中不停地思考,很少发表文字,喜欢安静喜欢美的事物并致生追求。正是他的低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迷,可是无论巴尔蒂斯在你心目中的定位怎样,我觉得他的确是一个天才,有句话说:天才总是随心所欲的回到童年。他就想一个孩子,固执,任性,对待自己的作品及其认真,同样的主题,人物,不满意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改重新画直到造型,色彩,光感,肌理等达到自己的要求。这也是我在拔高我自己专业的过程中及其需要学习的。
  【参考文献】
  [1]何政广.二十世纪贵族画家—巴尔蒂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利用网络平台在地理教学中指导研究性学习,总结出如下教学模式:提供问题背景——“头脑风暴”——搜索背景的背景——确立课题——设计学习计划——专题查询或调查——制作
摘要:  全球化增加了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率,西方先进艺术和思想的引进对我国的艺术创作思维和表现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到雕塑艺术而言,我国的现代雕塑呈现较为单一的发展模式,相较西方雕塑而言雕塑思维、理念和创作形式等都较为落后。全球化打开国际市场的情况下,雕塑艺术的发展和竞争的空间也相对扩大,中国雕塑可以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雕塑艺术发展的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本文从中国近现代雕塑的特点
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雕塑艺术也在不断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雕塑艺术也越来越多的与之相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数字雕刻软件与3D打印等数字技术
摘要:  当前很多艺术家在画室里根据图像苦心经营,剪裁,组合,拼凑,很容易根据一种流行的图式,进行创作,完全沉浸在与当下自我生存隔绝的虚拟的图像世界里。其创作的结果艺术家没有一种直接的视觉体验,没有由此带来的各种内省和反思的契机,艺术家只是沉迷于图像的表面现象,结果是艺术家很难把图像的表象与内心的感情冲动接轨,很难把自己的创作与周围的环境现实联系起来,而作品所谓的当代性也仅仅是依靠照片的电脑效果制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达·芬奇也说过:“人体是大自然中最美的东西。”在自然进化的漫长岁月中,人类不仅发展了自己的智能,而且同步美化了自身的
现代社会,反思已成为人的自觉行动,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应用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笔者在"教后记"这块小天地
2010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大力提倡和鼎力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亲力亲为之举,引发了轰动社会的慈善效应,慈善捐赠总额超过10个亿,用于文化教育、公共交通等慈善公益事业,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