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应急处理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ola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和安全,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科学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已成为高校及社会研究的课题。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特点,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依法妥善处理事件。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 特点 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是知识传播和科研的高地,稳定与安全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命运。近年来,社会转型及高校变革日新月异,各类不稳定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在高校有所凸显,这种危机状态不仅对高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构成了威胁,而且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了所涉高校的正常建设和发展。当前,在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重制度,轻机制建设,重事后补救,轻事前预防,缺乏对突发事件的系统研究和各部门的统一协调运作,无法科学妥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因此,如何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
  一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发生的,对学校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包括五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突发性、危害性、社会敏感性、事态紧迫性是高校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高校突发事件的事发地点和人群较为特殊,与一般公共突发事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
  (一)起因具有一定的内向性。经调查,高校突发事件除一些社会政治类外,大多数突发事件背景较社会公共事件单一,大部分是内部一些问题引发的,爆发范围也多局限于高校内部,如处理及时得当均可控制事态发展。
  (二)社会敏感性较强。高校是高素质人口密集区,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的文化品牌,备受公众、媒体乃至政府的关注,高校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舆论,成为热点或焦点,放大或辐射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部分主体不成熟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成长期,他们具有敢为性和从众性,思想和心理上未完全定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冲动性,有他们参与的突发事件极有可能导致危机的恶化。
  (四)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广泛。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普遍扩招,后勤社会化逐步深入,工作头绪复杂,人财物的管理层次混乱,师生员工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综合治安管理、对外联络交往相互交织,高校俨然成为一个小社会,使突发事件涉及问题的范围扩大。
  (五)信息传播速度快。高校人群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相互间接触频繁,普遍关注现代传媒的宣传报道,他们获取信息较为及时和广泛,导致校园的突发事件传播较快,处理不当,影响扩散,会引发更加棘手的连锁反应;甚至有些校园突发事件就是因网络等现代媒体宣传炒作引发的,网上虚拟突发事件逐渐导致现实中的突发事件。
  二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则应是依据法规,以人为本、以防为主、分级管理、平战结合,应把准确分析校园动态形势,预防突发事件放在第一位,根据校情、社情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是当务之急。
  (一)预防先行,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预警机制。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各类安全教育,但收效不佳,主要是重说教,轻演练,师生员工不知如何具体有效地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遇变则惊,束手无策。
  (二)建立校园处置突发事件机制。校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制定和完善各类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并适时演练。一旦有事件发生则要及时处置,并统一指挥,分工协助,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三)保持校内各类民主渠道的畅通,依法科学治校。校方应及时有效处置校园各类问题,开通校园热线等各类反映渠道,发扬民主作风,满足师生员工的合理诉求,解释与沟通到位,将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四)加强与政府及社会组织的联系,很多校园突发事件要联合社会职能部门解决,甚至要依靠公、检、法等国家机关的力量处理。
  (五)重视事件的宣传报道。学校应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校园突发事件事态的控制和不良影响的消除均有赖于外界舆论的反应,有关事件的真实报道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
  学校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注重体制建设,依法建立指挥机制、责任机制、监督机制等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标本兼治,追根溯源,有条不紊地彻底处置,获得师生员工和社会满意的效果,这样才能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局面,确保学校在良性轨道上运转。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
  [2]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著.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
  [3]朱瑞博编.危机管理案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4]陈晋胜.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2008年河南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作者在近五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困惑,通过对这些困惑的思考,发现了导致生物教学出现“课时少,效果差”的问题之所在,并探索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  自2008年河南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已经教授新教材将近五年时间。在这近五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和同行产生了一些困惑。  (一)新教
摘 要: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探究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的生命活动思想发展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教育理念的教育,是生命润泽生命的教育,是师生用生命激励生命、智慧点燃智慧、心灵感动心灵的教育,是师生互相尊重、彼此激励的教育,是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本文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及生命教育中的生存教育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规律。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压强的概念和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理解压强概念除了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外,要让学生认识到能直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即压强。我在这节课的教
摘 要: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分析在高一生物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等学习能力。  关键词: 高一生物教学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高一学生刚结束初中生活进入高中,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高中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高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提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以自己为主体,而应当贯彻实施现在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终生学习打基础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全身性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该
摘 要: 构建高效生物课堂有很多方法,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动手实验、尊重学生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高效生物课堂 兴趣 实验 师生关系  课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效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生物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高效生物课堂谈谈看法。  1.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成绩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引起的在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中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综合性疾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间接或直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