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常用诊断方法比较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i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真菌性角膜炎三种常用诊断方法,为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2013年9月至2014年1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就诊的993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做角膜刮片、真菌培养及共焦显微镜,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分析性别、年龄及病程对三种诊断阳性率的影响。

结果

993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角膜刮片阳性率为79.5% (789/993),真菌培养阳性率为43.2% (429/993),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82.1% (815/993)。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较真菌培养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993例患者中男638例,女355例,无论男女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较真菌培养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每种诊断方法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三种方法诊断阳性者中,年龄均集中在41~70岁,在各年龄段,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较真菌培养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各个年龄段内,每种诊断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993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最短时间在角膜感染当天即来诊,最长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在各个病程来诊的患者,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较真菌培养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角膜刮片在3个月内的三个时间段,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较3个月以上诊断阳性率高;真菌培养随着病程的延长,培养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共焦显微镜在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角膜刮片与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较真菌培养高。真菌性角膜炎好发病在41~70岁,男性患者较女性多,且性别及年龄均对三种诊断阳性率无影响。角膜刮片在病程大于三个月时诊断阳性率降低,病程对共焦显微镜影响不大,真菌培养随着病程的延长,阳性率逐渐降低。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分离格栅模式视觉诱发电位(ic-VE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其与视野诊断的一致性。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28例(37只眼)作为试验组,包括早期18只眼,中期13只眼,晚期6只眼(依据视野HAP分级标准)。对照组为正常体检者22例(25只眼)。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眼科常规检查、Hum
期刊
目的观察戴角膜塑形镜后瞳孔直径大小对白天裸视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按照角膜塑形镜规定程序验配,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濮阳市眼科医院行角膜塑形术矫治的近视眼儿童患者中选择8~15岁、等效球镜为-5.00 D、顺规散光<1.00 D、塑形位置居中、眼压正常、去片验光等效球镜为0~+0.50 D的56只眼,观察戴镜三月后下午六点裸眼视力。将瞳孔直径的均值作为分割点把患者分为2组:
目的观察并比较顺向泪道置管术后不同的拔管时间对于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对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连续纳入诊断为原发性泪道阻塞(包括上泪道阻塞和鼻泪管阻塞)的患者,进行泪道成形联合顺向泪道置管手术。将术后患者用数字法随机分配至两个组:A组术后1个月拔除泪道引流管,B组术后3个月拔除泪道引流管。拔管后6个月随访并统计手术成功率。结果最终完
期刊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长期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45例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硅油取出术后随访超过24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初次视网膜复位率82.2% (37/45),最终视网膜复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AZOOR)患者的眼底红外照相(Infrared Ray,IR)、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红外自发荧光(IR 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的观察2012年11月
期刊
目的回顾性总结印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国内开展的临床实用性经验。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宿迁市人民院眼科住院的100例白内障患者,行印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随诊1个月。观察手术的一般情况、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等情况。分析印度手法小切口要点,并对印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临床实用性进行总结。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效果良好,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印度手法小切口更适合于大规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