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zag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数学材料对初中学生有作用,初中学生同时对数学材料也有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学习内容,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我们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地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我们的教师需要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情境创设中,我们要把社会中心的“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及数学的应用性,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多边形》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如何用各种不同的地砖来铺满地面,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假设给自己的房间或者家里的房间设计自己喜欢的地砖。在这过程中,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卡片来代替不同形状的瓷砖。学生发挥了想象力,不仅弄清了道理,还根据不同的适用人群设计了不同的风格,根据不同的国家设计了不同的风格:日本风格的、英国风格的等。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同艺术的结合,看到原来数学也可以有很美丽、很有用的一面。
  教师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使他们充满兴趣地走进数学情境,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端。它能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和陌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惊呼:数学,我捉到你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问题情境的内容安排要注意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碰到一些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较为抽象的问题,这时候情境设计就更为重要。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也是会先认识它跟我们生活中联系密切的一面。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的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问题“蕴藏”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确定与不确定》这堂课中,为使学生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我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些事件,再请他们的好友表示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比赛哪些学生最有默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很多很有意思、有意义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在全班同学中任抽一个是女生;校第三届体育节的比赛抽签我班抽得第五个出场;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向萨达姆的30所官邸同时发射导弹,并且全部击中目标,等等,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概率是多少。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了他人有默契的好朋友非常高兴。整堂课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对世界大事的关心,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四、创设问题情境,将掌握知识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机结合。
  
  例如,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学生设计一个游览计划,要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进行以下活动: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等;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计算乘车所需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能使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一直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将来的教学所应加强的,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学生激发了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热爱数学的情感,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点滴体会,事实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不管用哪种方式来创设,只要在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就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习任务适应学习者。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让我们对学校教育的现状、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能够更多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从而很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数学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数
听说教学于高中英语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听说能力培养还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在日常教学中却存在不知如何教好课堂教学的问题.本文首先剖析听说教学的现实意义,然后研究
摘要: 教师应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本文主要从现状分析、有效策略,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有效教学 现状分析 有效策略    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进行课堂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有效化,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
当前,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口语交际教学重要性,对学校教育也随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校要正确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长久发展的影
数学源于生活,信息技术是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纽带,将两个本有着一定关系,但又不是存在很明显联系的事物给串联起来了.在课堂中,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
函数是高考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高中数学中的“重”中之“重”。抽象函数是函数中考核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内容。从2000年开始,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对学生提出了考查抽象函数的要求。那么,为什么抽象函数在高考中被如此重视?笔者认为高考中加大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以及主体创新能力的考查是现在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的抽象函数数学题融函数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定义域、值域、图像以及不等式、方程
回顾以往,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上,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长期盲目的重视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这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但是,伴随着新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中,我们究竟应该向学生展示什么样的数学?    一、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要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被动学习方式,教师必须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的素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问题,营造一种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许多青年教师感觉压力大,负担重,产生了职业倦怠感.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