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新闻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能力。新闻敏感性的强弱,决定着记者能不能在新闻领域中生存。要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就一定要培植和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能力。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特有的一种职业素养。一个新闻敏感性很强的记者,能够敏锐地从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及时而准确地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写出引人注目的新闻。而新闻敏感性较差的记者,面对“矿山”,却失之交臂,空手而归。由此看来,提高新闻敏感性是发掘新闻的关键。怎样提高新闻敏感性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握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有的放矢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传播者,担负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取决于政治敏感,取决于政治理论素质的高低。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处理好新闻的客观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处理好维护人民利益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来观察分析事物,做出真实客观的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挫折。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运用政治理论去分析、去判断,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新闻报道中,必须承认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更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来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历史缘由。如果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那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的基本事实。
比如,我们要搞好农村经济方面的报道,那么就应去看一些农业经济理论书籍,去研究中国的国情。立足当地实际,对农村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动态进行发掘,从中找到那些带有本质意义的,带有方向性意义的新事物,找出那些一闪即逝的过渡事物。这样,在报道中就有可能抓住主要问题,而不至于枝蔓不分、主次不分、以偏赅全,就能够认识到哪些问题属于方针问题。当然,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报道中,只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都应大力宣传。所以,政治理论学习问题,对于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只要掌握了政策,就能从中发现闪光点,就能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新闻报道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就要宣传党的主张,替人民说话,就要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的过程,就是深入实际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就要了解在文件、简报上看不到的活生生的东西。人民群众的反映、疾苦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要亲自去感受、去了解,这样才能写出有新鲜感的新闻。一次,笔者到鲁山农村采访食用菌的生产情况,去了之后,看到处处是木耳棚、木耳架,本计划写一篇该县食用菌生产情况的报道,但我到该县土门乡的老林村后,发现该村28户农民家家烧液化石油气,通过实地采访,我改变了初衷,采写了一篇《袅袅炊烟何处寻》的稿件。该篇稿件从村民们烧液化石油气谈到发展食用菌给农民带来的变化,真实的细节使这篇报道生动感人多了。一篇好的报道,大多是从这样的渠道中得来的。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多建立联系点,经常走动,熟悉了,人家就能向你说真心话,你也就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发现闪光点。否则,走马观花,听一些“一派大好形势”之类的口号,结果是自欺欺人。
仔细研究,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
深入实际,素材收集了一大堆,如何从这些素材中理出头绪来,这就靠研究、分析。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取舍的过程,也就是确定主题的过程。一般搞报道,总是抓住一个侧面、抓住一个主题,不可能面面俱到。新闻报道是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所以采访要紧跟形势,抓住主题,突出重点。比如说,到一个县去采记,要反映这个县的情况,工、农、商、学各方面都说到不可能,就是农业方面也涉及科技、服务等诸多内容。人家要谈农业的东西很多,你要从人家反映的素材中结合当前形势找到最具个性的东西,比较归纳,而后确定重点,也就是确定主题。这个过程是与采访同时进行的,一边采访,一边分析,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找到重点。一次,我们到鲁山县一乡内采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情况,该乡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工作实际,结合学习努力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他们设法筹集资金购买了一辆中巴车,把乡政府的职能部门“搬上”了汽车,上门为群众服务,群众反映很好。好在什么地方,乡政府的领导面面俱到讲了一大堆:干部作风变了,服务态度好了,群众满意……为了了解实情,我们随“便民服务车”到该乡最远、道路最差的村去采访,不少村民见面就给我们讲“老八路又回来了”。村民们说原来到乡里办打工证明、结婚证、房产证等证件,跑几趟都办不成,现在不出村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非常方便。通过实地采访,报道的主题就明确了——“汽车上的乡政府”为民解决了办事难的问题。于是采访就围着这样一个主题越做越深入。
当然,分析问题离不开政治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写具有全局意义的报道,更是如此。总的来说,分析的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与同类地区同行比较,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有典型意义;二是归纳,把散乱的素材归纳整理,抽出几条,而后围绕着这几条进行充实;三是推论,由此展开,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从而确定是否有新闻价值;四是演绎,即由采访对象的问题一一分析,一环扣一环,找出其中最主要的矛盾。通过这样的逻辑分析,确定了主题,才能找到新闻点,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
编校:张红玲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特有的一种职业素养。一个新闻敏感性很强的记者,能够敏锐地从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及时而准确地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写出引人注目的新闻。而新闻敏感性较差的记者,面对“矿山”,却失之交臂,空手而归。由此看来,提高新闻敏感性是发掘新闻的关键。怎样提高新闻敏感性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握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有的放矢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传播者,担负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取决于政治敏感,取决于政治理论素质的高低。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处理好新闻的客观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处理好维护人民利益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来观察分析事物,做出真实客观的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挫折。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运用政治理论去分析、去判断,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新闻报道中,必须承认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更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来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历史缘由。如果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那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的基本事实。
比如,我们要搞好农村经济方面的报道,那么就应去看一些农业经济理论书籍,去研究中国的国情。立足当地实际,对农村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动态进行发掘,从中找到那些带有本质意义的,带有方向性意义的新事物,找出那些一闪即逝的过渡事物。这样,在报道中就有可能抓住主要问题,而不至于枝蔓不分、主次不分、以偏赅全,就能够认识到哪些问题属于方针问题。当然,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报道中,只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都应大力宣传。所以,政治理论学习问题,对于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只要掌握了政策,就能从中发现闪光点,就能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新闻报道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就要宣传党的主张,替人民说话,就要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的过程,就是深入实际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就要了解在文件、简报上看不到的活生生的东西。人民群众的反映、疾苦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要亲自去感受、去了解,这样才能写出有新鲜感的新闻。一次,笔者到鲁山农村采访食用菌的生产情况,去了之后,看到处处是木耳棚、木耳架,本计划写一篇该县食用菌生产情况的报道,但我到该县土门乡的老林村后,发现该村28户农民家家烧液化石油气,通过实地采访,我改变了初衷,采写了一篇《袅袅炊烟何处寻》的稿件。该篇稿件从村民们烧液化石油气谈到发展食用菌给农民带来的变化,真实的细节使这篇报道生动感人多了。一篇好的报道,大多是从这样的渠道中得来的。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多建立联系点,经常走动,熟悉了,人家就能向你说真心话,你也就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发现闪光点。否则,走马观花,听一些“一派大好形势”之类的口号,结果是自欺欺人。
仔细研究,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
深入实际,素材收集了一大堆,如何从这些素材中理出头绪来,这就靠研究、分析。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取舍的过程,也就是确定主题的过程。一般搞报道,总是抓住一个侧面、抓住一个主题,不可能面面俱到。新闻报道是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所以采访要紧跟形势,抓住主题,突出重点。比如说,到一个县去采记,要反映这个县的情况,工、农、商、学各方面都说到不可能,就是农业方面也涉及科技、服务等诸多内容。人家要谈农业的东西很多,你要从人家反映的素材中结合当前形势找到最具个性的东西,比较归纳,而后确定重点,也就是确定主题。这个过程是与采访同时进行的,一边采访,一边分析,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找到重点。一次,我们到鲁山县一乡内采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情况,该乡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工作实际,结合学习努力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他们设法筹集资金购买了一辆中巴车,把乡政府的职能部门“搬上”了汽车,上门为群众服务,群众反映很好。好在什么地方,乡政府的领导面面俱到讲了一大堆:干部作风变了,服务态度好了,群众满意……为了了解实情,我们随“便民服务车”到该乡最远、道路最差的村去采访,不少村民见面就给我们讲“老八路又回来了”。村民们说原来到乡里办打工证明、结婚证、房产证等证件,跑几趟都办不成,现在不出村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非常方便。通过实地采访,报道的主题就明确了——“汽车上的乡政府”为民解决了办事难的问题。于是采访就围着这样一个主题越做越深入。
当然,分析问题离不开政治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写具有全局意义的报道,更是如此。总的来说,分析的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与同类地区同行比较,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有典型意义;二是归纳,把散乱的素材归纳整理,抽出几条,而后围绕着这几条进行充实;三是推论,由此展开,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从而确定是否有新闻价值;四是演绎,即由采访对象的问题一一分析,一环扣一环,找出其中最主要的矛盾。通过这样的逻辑分析,确定了主题,才能找到新闻点,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