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碳排放趋势及差异化达峰路径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ngy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区域层面贯彻落实达峰行动,推动发达地区率先达峰是中国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基于层次聚类方法分析了中国省级区域的碳排放趋势,将31个省份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和排放特征等异质性划分为5类,并结合各省的达峰行动进度对各自面临的达峰形势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差异化的达峰行动路径.研究发现,31个省份中已有7个成为碳排放与GDP增长脱钩的达峰示范省,另有10个正在脱钩的低碳潜力省、9个待脱钩的工业转型期省份、3个能源基地省和2个低碳转型初期的省份.这些省份的行动进度也呈现较多共性:①达峰示范省大部分宣告明确的达峰目标年份并宣称有望提前实现;②低碳潜力省的低碳试点城市数量最多,排放覆盖率也高;③较多重工业转型期省份提出了明确达峰目标,但城市层面的目标力度较为缺乏;④能源基地省和低碳转型初期省的省级和城市层面的力度均有所欠缺.文章给出如下政策建议:①对于经济发达、基本完成低碳转型的达峰示范省,建议面向碳中和愿景,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引领需求侧低碳转型;②对于经济增长迅速、同时还没有形成高耗能行业路径依赖的低碳潜力省,建议以低碳城市规划为抓手,着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经济;③对于重工业比重较高,亟待低碳转型的重工业转型期省份,建议加强城市层面的行动落实,同时加强传统工业的低碳升级改造;④对于能源基地型省份,建议因地制宜建立低碳能源供应体系;⑤对于低碳转型初期省份,建议协调好生态屏障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其他文献
文章对为什么要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提供一个理论解释,并揭示其政策含义.目前关于碳中和的讨论,重点大都在能源转型和技术突破方面,并聚焦在单一的减碳维度.毫无疑问,新能源和新技术突破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但将碳中和简化成一个能源替代问题或新技术问题的倾向,却是一个绿色工业文明思路,不是生态文明思路,难以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背后更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文章揭示,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仅靠技术进步和能源转型并不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为根本的是要依靠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否则会像杰文斯悖论一样加剧不可
《社会保险法》贯彻落实十年来,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对《社会保险法》贯彻落实十年来社保经办服务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社保经办服务建设的相关经验,同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最后,就完善社会保险经办的法律条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指将二氧化碳从能源利用、工业生产等排放源或空气中捕集分离,并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加以利用或封存,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等研究将CCUS技术定位为“可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战略储备技术”.2020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求我国加速构建零碳能源系统、重塑零碳工艺流程、建立负碳技术体系.在此形势下,CCUS技术应重新定位为“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技术组合
外嫁女承包权争议是牧区社会特定时期的转型性矛盾纠纷,不仅体现了草场产权制度调整下人地关系的变化,更反映了制度变迁中草原社会集体边界与秩序权威的转变过程.随着草场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公共使用的草场被承包给个体牧民.正式制度与地方传统、集体与牧户之间的复杂博弈,在草场产权界定的过程中催生一系列关于成员权的争议,其中以外嫁女的承包权纠纷为主.外嫁女承包权争议凸显了集体成员权界定的社会建构逻辑.本文以牧区外嫁女维权运动为切人点,以事件过程脉络为线索,一方面揭示了制度变革对牧区集体成员权界定的现实影响;另一方面也重现
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是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经典议题,并形成了制度研究中“应然”与“实然”相对立的研究困局.本文以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文本形态与实践形态为研究起点,提出事实逻辑这一概念以凝练表达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践蕴含的复杂的内在遵从,并通过解析事实逻辑及其得以形成的情境,回应一直以来制度实践研究中中央与地方/基层、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对立问题.只有进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践情境建设,优化实践情境,才能生成好的事实逻辑,实现文本制度活化于制度实践情境中,并转化为实践制度.
将当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行动置于21世纪快速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可以发现,这一系列政策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又与土地政策紧密挂钩,同时也关涉到快速城镇化的进展、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形态存续等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故其政策甫一问世便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对该政策起源、发展及模式化进程的考察追索有助于深入理解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同实践类型和模式的形成条件、结构特征和运行特点.近年来,学界所做出的种种模式类型概括,既是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相关政策动态实践的提炼总结,也带有极强的示范性和批判性,通过模式实践中的
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引擎,环境规制作为填补环境方面市场失灵的重要方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以双重环境规制为视角能为此研究提供新思路.文章选取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技术创新约束下双重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强度的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在中、低技术创新水平区时,正式环境规制的“绿色悖论效应”占主导地位.在高技术创新水平区时,正式环境规制的“倒逼减排效应”开始凸显,逐渐抵消正式环境规制的“绿色悖论效应”负面影响,但不显著,具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此时,正式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强度
许烺光选择了宗族作为中国主要的次级社会组织,以解释中国为何未能达成“大范围社会团结”,却低估了西镇民间宗教的力量.相邻的金圭寺村宏善大坛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乡村宗教组织,后来继承了西镇复善勅坛的宗教文化.它在一个白族村邑中保存了历史上宗教运动和圣谕宣讲的实况,通过谈演、做会和宣讲等形式,在新时代持续发挥着抚慰人心、团结社会的积极作用.探寻这一宗教脉络的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中次级组织的传播和绵延.
戈夫曼所著的《在逃:一个美国城市中的逃亡生活》是一部反映当代美国社会矛盾冲突的城市田野志,作者采用了浸入式参与观察方法.该著作受到公共媒体的关注,但也收到学术界一些负面评价,特别是其田野方法和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有关论争涉及身份政治、科学哲学和公共社会学.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看,该论争事件显示,社会学知识生产倾向于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激化时;而社会学的科学品质倾向于要求自治和遵从自我规律,并与社会争议问题保持距离.
电影《一点就到家》是一部青春喜剧片,深受各年龄阶层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上映第一周就拿下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一点就到家》从视觉与听觉等多模态视角为国外观众呈现了当今中国青年的真实精神面貌.文章通过剖析影片英文字幕的多模态话语再现方式,探讨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中如何更加生动灵活地塑造中国青年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