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ey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鬣狗
  光阴似乎有点长,都两三百万年了。这一时期,在甘肃和政地区,生活着这么一群硕大凶悍的动物。它们长得丑,獠牙利齿,口中呜呜乱叫,随便伸出一根脚趾头都一尺长。这么一说,你大约觉得这些家伙们简直有些群魔乱舞的意思,在大地上狂欢之极吧?其实,我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是怎么生活的,也许,不过是谁走谁的路,谁吃谁的食物吧?食草部落肯定要躲着食肉部落,躲不过,就被怪兽吃掉。怪兽被谁吃掉呢?被光阴呗。一直觉得光阴就是一张巨大的嘴。
  它是从和政黄土层里挖掘出来的化石。只拂去了表皮的一层泥土,而它的大半个身子还锈在黄土层里,连腹内也是沙土。这只巨鬣狗斜斜插在黄土层里,微微蜷缩着,脖子朝前伸。这个姿势,大概是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瞬间将它深藏在大地深处的。当然,也有可能是饿死的,它的腹内除了泥土,并无骨头之类的东西。
  巨鬣狗的脑袋太大了,头骨笨而沉,铁钳子一样的上下颌骨,牙齿粗大,若是恢复它身上的皮毛血肉,怎么也得五六百斤哩。假如拎起一匹现在的狮子跟它比,就好比它身边不起眼的山羊似的。单单看它白寡寡的化石骨架,也有一种强悍凶猛的霸气。它的牙齿在泥土里咬合在一起,但尖利之极,闪着森森寒光。可以想象,这厮活着的时候,对自己凶悍的体魄可是得意得很哩。
  这么凶猛的野兽,不太可能吃草。长得太丑陋,牙齿那么所向披靡,吃草的话,我是不信的。它们的主食,是和政地区的古长颈鹿之类。至于古和政羊之类的小动物们大概也是吃的,只不过是从别的动物口里夺来的。小型动物太灵活,它们笨重的身子不好逮。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厉害。
  从效果图看,这种巨鬣狗似狼非狼,似狗非狗,而且前腿长后腿短,长得难看而怪模怪样。虽然老虎也凶猛,但人家长得比较周正,眼睛里除了霸气没有猥琐之气。这巨鬣狗就相当地丑陋,脑袋大,比狼的脑袋略短一些、圆一些。嘴头也没有狼嘴头长,短而宽,约略像狗,尤其是耳朵,直愣愣的,似乎和狗是亲戚。但是它的背部长有鬣毛,尾巴也很长,身上的毛不密匝,很粗糙,比起狗的模样儿差远了。据说它的智商是绝顶的高,比狐狸还狡猾一些哩,比狼都奸诈一些呢,丑陋点儿有什么关系?巨鬣狗属于夜行性猛兽——但凡夜间活动的动物,阴谋都多,不单单靠体魄吃饭。
  另一块原生岩石块里的巨鬣狗化石,是站着的骨架,肩部高,臀部低,前半身比后半身粗壮多了。虽然它前躯高于后躯,奔跑起来的姿势颇为滑稽难看,但速度并不低,甚至有相当好的耐力。它能跑得过长颈鹿,撵得上角马,会藏在灌木丛里突然袭击大象。它们喜欢群起而攻之,对猎物紧追不舍,撵不死不罢休,心术可多得很呢。
  我总是想不通,巨鬣狗体型庞大笨拙,万一人家长颈鹿突然拐个弯,它不是就刹不住爪子一头撞在树上石头上吗?的确,有一只巨鬣狗的头骨是破碎的。解说员说,那是因为它和别的动物争夺食物时厮杀造成的。但是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就是撵长颈鹿的时候咚一下撞在石头上的。速度过快,转弯那么不灵活,撞几下简直是应该的。
  读武侠小说,动不动说打来老虎炖上,打来狼下酒。不过呢,像老虎啊狼啊这些食肉动物在追杀猎物时,周身都是杀气。这些气场从胸腔里往外冲,帮助它震慑猎物。体型越庞大,散发的戾气就越浓郁。可以想象,老虎啦,狼啦,它们的肉一定不好吃,血脉里饱含着杀气阴郁,能有什么滋味?都是写书人诳我们的。巨鬣狗的肉肯定也不好吃,虽然它老早就灭绝掉了。
  可是,巨鬣狗为啥就最喜欢吃长颈鹿呢?学者们说,猛兽猎食,捕捉的猎物与自己的体重比,大致为三比一。也就是说,体重一百公斤重的老虎能轻松吃掉三百公斤的野牛。依着这个比例推算,两三百公斤重的巨鬣狗猎食,首选目标是五六百公斤的大兽,吃个野鸡野羊什么的它有点划不来。而这一时期和政地区与巨鬣狗共生的食草类动物,最接近这个体重的就是和政的长颈鹿了。
  实际上,古羚羊之类的小动物们都很灵活,跑起来快,反应又实在敏捷,巨鬣狗依着自己庞大的身体要追上也实在不容易。只有长颈鹿最合适,脖子太长了,跑起来甩来甩去,挡绊得很,容易被逮住。当然,这是在食物源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倘若资源短缺时,它们挑什么食?别的小兽也是下口的。我们老家说的一句话是,狼饿了,连草根子都掘哩。巨鬣狗自己追不上小动物,也没什么关系,它们自然也可能抢夺别的野兽捕获的食物。反正大自然的链条就是这样的,弱肉强食。没什么仁慈心可讲的。
  巨鬣狗又是那样地贪婪,它强悍的颌骨和牙齿能把长颈鹿的骨头嚼碎了吮吸骨髓。它的胃酸也是强大到所向披靡,能把所有的骨头渣子都消化掉。至于肉,连皮带毛吞下就是了,细嚼慢咽耽搁时间。所以巨鬣狗的粪便是白色骨质的,像石灰块那样的东西里夹杂着毛发。
  你以为巨鬣狗就是一种特别大的狗吗?才不是呢,它不是犬科,因此不是真正的狗。巨鬣狗倒是与猫有一定的关系,是从灵猫进化的主干上分化出来的一个食肉动物的种类。倘若说它的凶猛,作为食肉动物也是无可非议的,毕竟人家也得吃饱肚子不是。不过,最最诡异的,是巨鬣狗能够发出若干种奇异的声音。两三百万年前有人类吗?也没听说呀。可是巨鬣狗的声音就是和人类的声音很近似。吃饱的巨鬣狗会哈哈大笑,饥饿的巨鬣狗会发出呜呜泱泱的哭声。当它们合伙逮住猎物的时候就会狂欢,欢笑的、呼喊的、怒骂的,这简直太恐怖了吧?隔山听过去,好像是人类聚会一样的。幸好它们灭绝了,不然,指不定它们才是地球的主人呢,连哭笑都会,太妖孽了。
  能从化石上判断出发何种声音吗?不能。是我乱想的,依据是现代的鬣狗们。它们虽然身架小了很多,相貌也变异了很多,但据说发出的声音和人类相似。既然都是鬣狗,会模仿人类声音这一点可能没有变,和几百万年前是一样的。黑黑的夜里,一群饱食的鬣狗们学着人类的声音在山野里吵闹。唧唧咕咕低声细语的、呱呱呱狂笑的、吁儿吁儿叹息的,连吵架的都有哩。有人告诉我,他的邻居在荒山野岭里挖药,真正听见过鬣狗笑的。天哪,真是太吓人了,毛骨悚然啊!
  假若你住在山野茅屋里,深夜,有脚步出啦出啦趟着落叶走来,笃笃笃轻叩柴扉,然后柔柔叹息一声,或者咯咯咯低低笑着,不要想着是深山仙女来了,没那个好事!门外要么是狐狸精,要么是鬣狗。我觉得鬣狗的可能性更大些,谁让它们那么的妖孽呢。   听来的故事,说,有人走在荒山野岭,突然肩上搭了一只爪子,身后温柔一声低语,很含糊,也听不清说什么。这个人很老到啊,立刻抓紧肩上的爪子,一弯腰,使劲把背后毛茸茸的东西朝前一掼。是什么?一只鬣狗呗。它爬起来立刻逃跑了。倘若那个人当初一回头的话,它会一口咬住人的脖子。可见,鬣狗这东西智商不低。
  几百万年前的甘肃和政地区,生态极其良好,水草丰茂。这样的环境里,食草动物就会吃得膘肥体壮,慢慢变得体型硕大。硕大的身体也有好处,能抵挡天敌的捕食,最起码力气大反抗的力度也足够。然而自然界是要保持生态平衡的,万事万物,过了就不好。食草动物们身架大,食量也大,对草木的需求自然要增大,它们总得吃饱才好嘛。可是大量繁殖的食草动物对草木植被慢慢有了破坏,那边的草木吃光,这边的草还没长好呢,到处都吃得光秃秃的。
  这时候,巨鬣狗就出现了,它倒是可以抑制生态平衡。巨鬣狗们吃掉很多食草动物,草木植被就会慢慢恢复起来。食草动物的块头太大,刺激得巨鬣狗自然也要硕大才行,不然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这样,你也巨大,我也巨大,野兽们都向着超大体型的方向发展。那个时期的和政地区,大地上奔跑的都是奇大无比的动物们。
  当然,这些家伙们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天地之间都是庞然大物,太惊骇了。大自然就很快让它们灭绝,留下一些化石给大地留作纪念。
  茫茫岁月,沧海桑田,在和政地区的黄土层中发现了巨鬣狗化石的时候,这些白寡寡的骨骼化石,一定是光阴反刍吐出来的,它把第四纪初期的古动物们都纷纷抛出来,告诉我们一个悠远的时空,绝美而苍凉。不然,叫人类总是觉得自己就是大地上的主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骄傲而毫无无敬畏心。
  剑齿虎
  一大滴赤色水珠似的太阳,收拾着自己满天的摊子,要落下去了。那些妖精一般绚烂的云朵实在讨厌,这朵按下去,那朵却又冒出来,不肯撤退。天光渐渐暗下去,一群五颜六色的鸟儿突然从树上扑棱棱惊起,一双巨大翅膀的怪兽,叫巨鸟纲,它恶狠狠俯冲下来,把鸟儿们撵得七零八落,咕咕乱叫。一只肥硕的后猫并住四蹄,从山崖上轻轻跳下来,一点儿声音都不曾发出,像树上飘落了一片叶子。
  暮色里,山崖也变得黑魁魁的,像怪兽一样诡异。大丛灌木后面,剑齿虎伸伸懒腰,把身子收拢起来,悄悄贴紧树枝,露出凶悍的眼神,目光闪电一样睃着远处。一头库班猪哼哼唧唧走过来,它吃得太饱了,几乎要打饱嗝了,摸索着回到巢穴里去。
  剑齿虎躲在隐蔽处,轻手轻脚,慢慢靠近库班猪,突然从灌木后面一跃跳出,伸出可以收缩的利爪,一下子扑向库班猪,尖利的犬齿同时出击,撕咬住它的颈部。库班猪倚仗着自己皮厚体魄强健,拼命摆脱剑齿虎,它挑着锐利的獠牙试图和剑齿虎格斗。可是剑齿虎的爪子牢牢控制住库班猪的颈部,并用前肩撞击它,飞快地把上犬齿刺入库班猪身体,它的利爪和犬齿默契配合,一招制敌。库班猪剧烈地挣扎了一会儿,终于倒下去。剑齿虎吃呀吃呀,狼吞虎咽地吃着,大概也饿了两三天了。
  而就在这时,山崖下的另一处,一头小象跑过来,它并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猛然间,它听见一种奇怪的声音,呵喽呵喽,吧唧吧唧,难道是谁进餐的声音?小象警惕地停下来,竖起脖子,站得直挺挺的,想瞅一下前面到底有什么异样的状态。这时候,它的身后倏然间闪出另一只剑齿虎,腾地跳跃起来,扑向小象。正在这时,突然地动山摇,小象和剑齿虎都晃了一下,就被巨大的山体掩埋了,连哀怨的求救声都来不及发出一声。
  这只捕食的剑齿虎,就永远留下来了。它的化石是竖起来的凌空扑跃的姿势。上下颌骨张开,两只前爪高高举起朝前扑,后腿是蹬直的,大概正在嘶吼着扑向猎物。单单看它这个僵硬而凶狠的样子,也教人不寒而栗。它活着的时候指不定多凶猛呢。
  剑齿虎是老虎吗?那不是,人家是猫科动物中的一种类型。从骨架上看,体型大小和现代的狮子或者豹子差不多。作为猫科动物的一员悍将,剑齿虎与它的现代亲戚一样,具有可收缩的锋利的爪子。它的牙齿数目减少,上下裂齿的刃叶长,而且非常锋利。剑齿虎最大的特点是长而侧扁弯曲的上犬齿,形同两柄倒插的匕首一般。它擅长偷袭,并以弯刀状的剑齿攻击猎物要害。当然,它奔跑的速度不是最快,倘若让它去追逐猎物,比较费事。不然怎么总是想着偷袭呢?还爱趁着夜色行事。
  剑齿虎的主食是谁呢?也许是大象类,再就是库班猪之类的厚皮动物。为什么呢?剑齿虎的上犬齿非常锐利且巨大,而下犬齿又相对退化,看上去比例严重失调。那么它的剑齿可能是专门用来对付大象类的厚皮动物的。倘若它吃古和政羊、吃三趾马,这些动物的皮挺薄,那么上下犬齿进化得大致相同,不需要尖利的上犬齿来扎透厚皮,就可以咬死猎物。而且,和剑齿虎同时代的象类、库班猪,在体型上符合剑齿虎猎食的比例,三比一。
  剑齿虎依恃尖利无比的长犬齿,一旦抓住猎物,就把剑齿刺进猎物身体的深处,猎物活下来的几率太小了。为了配合犬齿,剑齿虎的头骨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以便口可以张得更大,撕咬力度强大。那一时期,和政地区的各种大型厚皮食草动物,统统都是剑齿虎的口下美餐。
  它们凶狠,捕食能力太强,巨鬣狗想从它嘴里抢夺食物那是绝对的妄想。剑齿虎的爪子犀利得如铁钩一样,是可以收缩的,配合着它的利齿,简直绝配。它的爪子甚至能刺破猎物的肚皮,直接剖开,实在逆天。
  想起来,这样厉害的动物该是天下无敌了吧?倒也不是。剑齿虎是怎么死的?饿死的,被其他食肉动物吃掉的。
  剑齿虎呢,厉害是厉害,凶悍是凶悍,但它有致命的缺陷,就是它的爪子在格斗的时候免不了受伤,一旦爪甲受损,是永久性的,不可再生。没有爪甲,它的爪子便不能配合利齿,逮住猎物的几率一下子狂跌。单单同嘴,毕竟是不方便的。这时候,它只好打别人的主意,从别的食肉动物嘴里抢食。但别的动物也不是好惹的,一场厮杀,说不定就被人家吃掉了。
  无论多么强大,剑齿虎最后还是灭绝了。那个时期,和政地区的气候逐渐发生变化,慢慢的,天气变冷变干,植被普遍由森林向草原转化。草原比森林要开阔辽远,这样动物们也跟着慢慢进化,逐渐趋向于奔跑型。食草动物为了逃命,跑得非常快。巨鬣狗啊,剑齿虎啊,体型过于庞大,奔跑的速度跟不上食草动物,所以它们最后都灭绝了。大地千变万化,总是要保持平衡才好,不能让一种生物称霸。   铲齿象
  一头铲齿象甩着鼻子,趿啦趿啦走到河边。它的目光四处巡逻一圈,犹豫不决地在河边踱着步子,确定没有异常之后,走近一个浅浅的泥塘。它把自己泡在泥糊糊里,剧烈地翻滚。它的身躯那样庞大,在泥塘里翻来翻去,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一会儿,它滚舒服了,站直身子,簌啦簌啦甩掉身上的泥。
  然后,它慢慢走近清澈的河水,伸出鼻子先喝水,不时地梗着脖子,四下里盯梢一会儿。铲齿象长得也不甚好看,灰楚楚的,一身粗糙的厚皮上糊满了泥,像什么样子啊!那时候还没有人类,它的牙齿不怎么珍贵,它主要是防备着猛兽。不过呢,铲齿象的下门齿很吓人也很粗陋。
  喝足了水,铲齿象确定周遭没有潜伏的猛兽,开始低头寻觅水草。它用长长的铲齿切断并铲起浅水中的水草,再靠长鼻子帮助把食物卷到嘴里,喀拉喀拉嚼着,一边吃,一边露出锐利的眼神,四下里警惕地瞅着。它的耳朵虽然小而不起眼,但也不闲着,连很远处鸟儿的鸣叫都听得清。它的鼻子卷着水草,不知疲倦地吃着,多么香甜的事物啊,真叫人享受。
  食肉动物一辈子就想着一个字,撵。食草动物一辈子就想着一个字,防。谁把谁的心操好,就可以安然过日子了。
  不过呢,铲齿象生存的时代要更加遥远一些,和剑齿虎不在一个年代,在大约距今16~12百万年前的中新世时代,是早已灭绝的古代象类。
  和政地区的黄土层里,找到了铲齿象的化石,从铲齿象幼时到衰老的头骨都很齐全。从身架上看,也是庞然大物,比今天的大象不知要大多少呢。远古时期的生物,就一个字,大。倘若那个时期出现了人,也该是巨人了,绝不会像今天的人这么单薄。
  为什么叫铲齿象呢?它的颊齿为低冠齿,但下颌骨很特别,前端伸长变宽,极度拉长,一对下门齿变成长板子状,很像一把大铁铲,故名之。
  铲齿象自然不用吃小兽,吃吃草就好了。问题是它的铁铲门齿那样的发达,挖掘机一样,怎么把草吃进嘴里呢?学者们有两种解释:一种说,铲齿象肯定生活在水边,它的又大又扁平、长板子一样的下门齿,进化成铲子,就是专门挖掘水草的;另一种解释说,甘肃和政地区毕竟是干旱的地区,水草不多,铲齿象可能以铲子下颌和狭长鼻子默契配合,拉扯植物进食,而不是靠下颌铲取水生植物。
  不过,百万年前的和政也并一定是今天的样子,不大可能干旱缺水,指不定就是水泽之地呢。时光过了这么久,大地有耐心保持原来的样子吗?沧海桑田,早就变得大不一样了。
  在和政县化石馆,有一个深幽的山洞,洞壁上冒出来的都是古生物的化石,三趾马动物群骨骼、大唇犀骨骼、和政羊骨骼、短角丽牛头骨,都分不清,只是一块一块蘑菇一样从洞壁上冒出来的白骨。泥土真有耐心,居然保存着洪荒远古的印痕。也许再过几百万年之后会有另一种生物说,看啊,这就是人类的骨骼。那些地球上新的生物可能会研究人类生活时代的气候、植物、数量以及灭绝的原因。
  走出石洞,在另一处巨大的土石堆前,看到裸露在泥土里的各种动物骨骼,白森森的,密集而有些瘆人。从密集而挤压在一起的骨骼姿势推测,大概是一次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把一大群野兽们瞬间掩埋。大小纷杂的骨骼挤压在一起,根本不能分清是什么动物的。只是挤成一堆,那样寂静的,夹杂在砂砾泥土里,像白色的泡沫,让人见了心生怜悯。
  读到艾米莉·勃朗特的一段话: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流连!瞅着飞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飞舞,听着柔风在草间吹动,我纳闷有谁会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
  对于远古的兽类,谁能想得出它们曾经骚动不安的生活呢?时空太远了,想一遍都累。但我觉得,那个时空一定也是足够美好的,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山野草密花开,风吹草低,露出藏匿的剑齿虎。森林草原上,野兽们踩出无数条琐细的兽路,夹在草木间,夹在河谷间。食草兽们小心谨慎地踩在地面上,不敢呼朋引伴,以免发出声音招来天敌。植物新鲜的味道扑过来,忍不住让它们打个喷嚏。食肉的野兽们坦然行走,愉快地寻找食物。每一条兽道上,都有走江湖的野兽发出低沉的呼吸,发出它们同类才懂的讯号。
其他文献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建设一流城市交通系统是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
1  祖母怀抱枯叶推开柴房,曦光穿过半开的木门,随她佝偻的背影泻入房内。至于屋顶那袅袅的炊烟,高过树梢时候又瞬即消失在了风里。  祖父说顺着风的方向我就能寻到父亲的踪迹,仿佛父亲是在风中走失的。多年来,这个孤僻怪异、总喜欢下雨天去河边垂钓的跛脚老人,不久前终于比祖母早一步离开人世,如常所愿地躺进了那具早已漆面剥落的杉木棺材。记得是在夏日的一个傍晚,他围着那口棺材察看,还拍着棺盖对屋里手摇纺车的祖母
“地级市直管镇”是指地级市(含地区、自治州、盟等)直接管理和领导镇(含镇一级的乡、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街道等),中间不再有县(含县级市、县级区、自治县、旗等)一级政
1  冬日的细雨绵长得像一场没完没了的抽泣,雨丝中夹杂着冰冷的惆怅。头发蓬乱的黄松穿着肥硕而陈旧的棉衣,从检票口逆流而上。尽管他客气地对每一个人说“请让一让,谢谢”,但还是没人让他半分。拥挤的过道里,男男女女都一脸疲惫地往前挤,担心错过远行的列车。用了七八分钟,黄松才艰难地从人群中逃离。十五年过去,他不知道回家的列车已经改在另一个车站。十三年前,黄松曾经故意放慢脚步,等待回家那趟列车在轰鸣的汽笛声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较大的提高.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城市中仍然不
目的目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文本检测方法对自然场景中小尺度文本的定位非常困难。但自然场景图像中文本目标与其他目标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即自然场景中的文本通常伴随特定物体如广告牌、路牌等同时出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目标关联的级联CNN自然场景文本检测方法。方法首先利用CNN检测文本目标及包含文本的关联物体目标,得到文本候选框及包含文本的关联物体候选框;再扩大包含文本的关联物体候选框区域,并
The Sichuan-Yunnan-Guizhou (SYG) Pb-Zn mineral province,which has significant Pb-Zn repositories in China,is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Despite decad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初三政治复习要过好“四关”,这样,对提高学生成绩大有裨益.rn一、强化课改意识,把握基本要求,据“标”(课标)依“本”(课本),过好知识“明确关
目的探讨坤泰胶囊改善腹腔镜卵巢巧克力囊肿切除术后卵巢功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武清区人民医院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经腹腔镜手术确诊并r
一  春季的玉门并没有什么可喜的事,倒是沙尘和呼啸而过的风,接踵而来。路边的杨树叶子还没长开,那一抹柔嫩的浅绿上已经覆盖了一层细白的灰。就在这个干燥的春天,某个刮着风的早上,我拎着一些简单的行李搬进了北门。  北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马路把一面斜坡拦腰切为两半。马路以北,是排列散乱的房屋,这些房子完全是依地形而建,毫无规律可言。路南边的石墨厂紧邻,有一个破旧不起眼的小旅馆,一些不明身份的人,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