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必须在科学研究指导下进行(三)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fdl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伦理的考虑,研究儿童由于早期经历不良,造成对他们脑发展的损害大小,以及随后对他们一生影响的程度,是不能用人为制造的环境来直接进行的,通常只能借助于动物来进行某些方面的模拟研究。这是因为人是不能拿来按设定的条件养育,以便收集数据和实证的,因此只能等待机遇。一个历史提供的罕见机遇,使得布加勒斯特早期干预项目(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BEIP)在2000年秋季得以启动。此项目由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梯队共同承担,包括了国际著名的专家Charles A.Nflson、Nathan A.Fox和CharlesZeanah等,专家主要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图雷大学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等6个单位。
  在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的执政者一度认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增加人口就可以增加生产力,从而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因此,从1966年开始,罗马尼亚政府在全国强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利用税收优惠和惩罚等调节政策,要求每个家庭要生5个孩子,从而使成千上万的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但是,许多家庭并无抚养的能力,只能把孩子送到托儿机构去养育。在罗马尼亚政局变化以后,这些孩子的遭遇就更悲惨了(图1)。
  当时,大约有10万名左右的儿童被不同的托儿机构收养。但是,托儿机构的条件很差。1岁以下的儿童10~12个孩子才有1个教养员;1岁以上的,15名以上的儿童才有1位成人照顾。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谈不上幼儿和教养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造成了儿童发育上的许多问题,如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一些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育迟缓或低下;有进攻性行为;相当多的儿童有多动行为却并没有得到重视;10%的儿童有类似孤独症的症状。
  在美国科学基金会和一些私人基金会的资助下,以上面所介绍的一些科学家为首,组成了联合研究梯队,进入到布加勒斯特的育儿机构,开展了对部分儿童进行干预和科学研究的项目。最初进入此项目的儿童有来自托儿机构集中教养的幼儿136位;作为对照组的儿童是从未在托儿机构成长的罗马尼亚儿童72位。来自托儿机构的儿童又分成2组,一组由于经费所限,仍然只能留在托儿机构养育,对他们的养育情况只能做一些小的改善,如增加一些教养员的人数,并对他们进行一些培训;另一组的幼儿被接出托儿机构,由按设定标准仔细挑选出来的家庭收养。所选儿童的年龄段为6~31个月(平均20个月)。研究梯队在原地建立了实验室,项目开始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每隔9个月按以下的项目对进入实验的幼儿进行一次全面的测试,直到项目执行到54个月为止。测试的项目有如下几方面:①身体的发育情况;②语言;③社会情绪能力;④认知;⑤气质;⑥依恋关系;⑦脑的发育和功能;⑧精神健康问题。这以后,一直跟踪这批儿童,测试他们4岁、8岁直到他们12岁的发展情况。从这个研究项目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数据,参与项目的研究者相继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各国早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可贵的实证数据。
  其中有一项研究结果很有说服力。用脑电仪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仪,研究梯队的科学家们对这些儿童脑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量,得到了以下的结果:
  (1)发现早期在托儿机构成长的儿童,由于互动交流的机会严重匮乏,他们整个脑的体积都会比受到正常照料的儿童明显的小,包括脑中的灰质和白质体积都少,说明早期教养条件的优劣的确影响到了儿童脑的发育。而其中在早期被从托儿机构领养出去的幼儿,照料条件得到改善,他们脑中的白质(髓鞘化后的轴突部分)会部分恢复,但是灰质部分(神经元的突触部分)的发育很难改善。
  (2)在托儿机构成长的幼儿会影响有些脑区的白质纤维的完整性,明显发育受到了损伤。
  (3)测量8岁时的脑电(EEG)表明,托儿机构成长的幼儿和2岁以后才被领养的幼儿,脑的活性减低;但是在2岁以前被领养出托儿机构的,其脑的活性可以较好地恢复(图2)。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认为,2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时间门槛,因为2岁以前和2岁以后的干预效果,有显著不同。
  这些研究结果虽然是针对罗马尼亚幼儿教养机构的特例进行的,但对一些很早就脱离家庭、进入集体养育机构成长的儿童,以及因家庭贫困、破裂或是父母教养知识贫乏的儿童,也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此项研究用实证表明,早期教养条件不仅仅是要保证幼儿能够取得良好的食物和安全的环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传递合适的感知刺激、语言刺激,以及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它们会影响幼儿脑的发育。由于脑的发育是连续的,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如果错过了一些脑发育的关键期,一生都会无法弥补,所以早期发展和教育十分必要。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对我国现在存在的大量留守儿童,和一些家庭中处于不利条件生长的儿童的状况,表示忧虑。
  以上研究的结论是基于统计的结果,个案的例外总会存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催生了一门新的跨学科研究——社会性逆境经历的生物学(New Biology of SocialAdversity)。美国科学院学报在今年10月为此领域的研究出版了专刊。
其他文献
近30年来,学习科学研究揭示了人是如何学习的,脑科学的进展促使神经教育学诞生,从科学教育实践中也不断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必然比直接由教师讲授知识需要用更多的课时,另一方面,知识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对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选择学习内容,以提高科学教育有效性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在总结上世纪的科学教育实践以后,一些科学教育研究者们认为,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
今年9月7日,是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院士百岁寿诞。作为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翻译家,中科院院士,世纪老人申泮文从事金属氢化物及储氢材料的合成、应用研究,是南开大学氢化学的奠基者,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他的为人为学、一言一行,无不践行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  申泮文还是我国著作和译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在国家级出版社的出版物达70余卷册,3000余
我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经常倒班,有时候要我自己做饭。我在煮方便面时就想:用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都能煮方便面,它们用电是一样多吗?哪一个更省电一些呢?我问了父母、老师,他们都说不清楚,我决定进行实验研究。在老师的辅导下,经过反复设计、修改实验方案。最后确定了用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比较烧水。  我的实验方法是:用一块电能表,在它前面接一个插头,插在室内电源上,后面连一个插座,用来接电饭煲(或者电磁
图1 传统手撒肥料    图2 筒身两层铁皮可调节施肥孔大小    图3 滚筒筒身分解图  发明背景  在农业生产中给农作物施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是蔬菜或是其他农作物在播种之前翻土时都需施一次肥(简称“底肥”);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按照生长情况的不同,还要在生长期间追加施1~2次肥料(简称“追肥”)。  长期以来,人们施肥时都仅限于手工撒肥料(图1)。特别是追肥时,小麦或蔬菜等已经长出青苗
“流动的液体”(Runny Liquids)是英国约克大学CIEC科学促进项目(CIECPromoting Science,www.ciec.org.uk)开发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之一,适用于8~10岁的儿童,可以在线获得(http://www.cciproect.org/topicBank/runny liquids.htm)。本文介绍这套课程,作为CIEC将工业与科学相结合的实例。  这是一套典型
2012年9月13—17日,第2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主场活动成功举办。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中小学生、教师、科普工作者以及社区公众踊跃到场参观,累计观众达到5.6万人次。本届科学嘉年华主场活动异彩纷呈,主要呈现三大特色:  科普展项的互动性更加突出  本届活动中互动性科普项目的比例超过85%。不论是模拟航空驾驶、数字4D影院、云技术通讯体验、新能源电动汽车、虚拟智慧旅游以及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紧密结合的KN
英特尔。求知计划(Intel
2015年7月17日,第2届城市科学节在北京展览馆盛大开幕。充满乐趣、亮点十足的科学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和家长前来游玩,300余项互动科学活动、80余场科学表演秀、近50场科普讲座,以及众多科技竞赛、科技电影、动手做美食等争相上演。国际光年馆、科学万象馆、科学教育馆、创新体验馆、航空体验馆、主题秀场等主题馆获得了超高人气,展馆内气氛火热。  本届科学节共有来自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奥地利、
在撰写科学教育活动方案时,科技辅导员一定要注意突出教育性。这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而我们这里所言的科学教育活动,则无一不体现出对人的培养,以及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的造就。因此,教育性原则,是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中应遵循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所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也就是未来社会的公民,要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不仅要向其传播知识,传授技能和方法,还要使
伦敦奧运会的各项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茶:飞人博尔特打破百米赛跑奧运纪录,女子举重运动员周璐璐刷新了女子75公斤级抓举的世界纪录,中国小将叶诗文以破纪录的成绩夺得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除了艰苦的训练以外,科学能帮助运动员们将“更快、更高、更强”的奧运精神发挥到极致。本期编者推荐从科学角度分析体育运动的相关网站,希望帮助教师和学生通过体育运动这一有趣的话题来教授和学习科学。  美国探索馆网站运动主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