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父亲的“暗示”教育法

来源 :独生子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chu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文化界的一代宗师,受人称道的学者名人。他从小并不聪明,而是近乎呆笨,脾气也很执拗。九岁那一年,有一次他自己辛苦积蓄起来的一串钱(那时使用的铜钱中间有个小孔,可以用麻线贯串起来)忽然不见了,于是他又川江又闹,但还是没有找到下落。隔了一天,他父亲梁济发现那串铜钱吊在庭院中的一棵桃树枝上,料字是儿子贪玩、健忘,自己遗忘在这里的。梁济不动声色,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一大段有趣的文字,大意是:有一位孩子在桃树下玩耍,将一串铜钱挂在桃树枝上,自己遗忘了,却到处寻找,吵闹不休,无休止是毫无道理。写完后,梁济将这张纸条交给了儿子,再也没说什么。梁漱溟看后,马上省悟了,跑去一看,只见铜钱挂在树枝上,脸一下子红到耳根。这悠扬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几十年也没有忘记,再敢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十岁时,梁漱溟的学习成绩在班上还是居中等以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自幼呆笨,几乎全部小学时期,皆不如人。”对此,梁济采服务队从实际出发,适合儿童接受的方式,加以启发和诱导。他本来喜欢看戏,他就把戏中的故事和情节略加改编,然后讲给孩子们听,有时也让他们复述,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复述能力。梁济上街办事,总喜欢带着梁漱溟兄妹几人,边走边谈,向子女们传授各种知识,培养他待人、接物、应变等各种生活能力。再是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给孩子们讲应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这些教育方式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梁漱对学习和追求知识的兴趣日益浓厚,他在校的学习成绩也有了长足的时步。当他十四五岁时,在班上的成绩开始名列前茅了。梁漱溟成名以后,曾深情地回忆少年时代父亲对他的这种教育:“我受父亲的影响,并不是受到了许多教训,而毋宁说是受一些暗示。我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迫。”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