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效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流行词。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我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这种有效性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学生课堂课后练习有效上,最终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而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做了初步探索。
一、设计新颖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为使课堂导入激情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二、营造和谐氛围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大环境下,作为学校乃至民族思想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更应该建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学习课堂。在以学习者积极主动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从自身实际与需要出发,在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否与教师、同学和谐相处,认真讨论,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意见,提出问题,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的方向。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与讨论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同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与鼓励。在教学中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友好性的学习氛围。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识,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联系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相关生活常识,但是对于生活他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应该为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方式,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亲近社会,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为今后打下基础。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通过新闻调查、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开展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人的意识、情绪和思维是受其所处环境影响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实物、画面、音乐等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出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参与、去感悟、去理解、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趣味性,提高实效性。
四、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肩负重要责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大力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而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的具体能力紧密相连。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时代性极强,在外部世界中,存在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甄别、选择有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发现问题,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对价值性问题的发现与探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五、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总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同时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創新”。让我们以此共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作出新贡献。
一、设计新颖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为使课堂导入激情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二、营造和谐氛围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大环境下,作为学校乃至民族思想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更应该建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学习课堂。在以学习者积极主动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从自身实际与需要出发,在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否与教师、同学和谐相处,认真讨论,能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意见,提出问题,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的方向。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与讨论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同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与鼓励。在教学中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友好性的学习氛围。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识,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联系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相关生活常识,但是对于生活他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应该为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方式,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亲近社会,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为今后打下基础。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通过新闻调查、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开展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人的意识、情绪和思维是受其所处环境影响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实物、画面、音乐等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出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参与、去感悟、去理解、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趣味性,提高实效性。
四、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肩负重要责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大力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而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的具体能力紧密相连。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时代性极强,在外部世界中,存在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甄别、选择有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发现问题,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对价值性问题的发现与探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五、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总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同时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創新”。让我们以此共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