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湿度场分析

来源 :铁道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湿度场计算模型,采用节点耦合法,设计1稳态+3瞬态的4阶段计算流程,按照施工顺序依次对各层构件的早期湿度场进行分析,并分析服役阶段层间积水对CA砂浆层内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基床的稳态湿度场沿深度呈指数分布;支承层与轨道板的水化自干燥效应主要发生在浇筑后前7 d,而大气湿度的日波动性对暴露面湿度的影响深度约为10 mm;CA砂浆层的早期湿度主要受湿度扩散控制,待稳定后保持在70.0%~72.4%;CA砂浆层下界面离缝存在积水时砂浆层内湿度分布由线性逐渐向三次多项式转变,上下界面离缝均存在积水时积水区砂浆层浸泡5 d可达到100%的饱和湿度状态.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孟加拉国规划新建高速铁路衔接其国内最大的两个城市,对项目通道内经济、交通运输规划及运量分析研究,并进行功能定位分析,比较分析提出设计速度目标值.从运营、工程等多角度,就开展客专与客货混两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1)通道内客货需求旺盛,本线主要满足客运需求,既有线增二线改造完成后主要承担货运及短途客流;(2)为保证本项目具有较强的客流吸引能力,旅行时间应当在1h左右,兼之考虑建设经济性,设计速度推荐采用250 km/h;(3)本项目预测客运量大、线路能力趋于饱和,若考虑兼顾货运则仅能在线路空
盐岩具有可溶性和可塑性,钻井及固井过程中易发生塑性变形或蠕动流动,导致井眼呈不规则形状,使套管发生变形或被挤毁,影响盐岩层段井筒气密性,从而影响油(气)井的正常生产及安全.为了给盐岩层段的井筒气密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岩石物理试验及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盐岩地层对固井一界面、二界面气密性的影响.分析得知:固井一界面对气体的密封能力强于水泥石本身的气密性,盐岩蠕变可增强固井二界面的气密封能力;盐岩层气体密封能力主要取决于固井二界面的密封能力和水泥石自身密封能力;盐岩层气体密封能力与界面接触压力呈复杂正相关性
研究目的:深厚砂层基坑开挖及降水极易造成邻近地铁位移超标,鲜见敏感高级模型数值分析及动态调整研究.依托武汉某紧邻地铁的深厚砂层基坑,采用敏感环境下小应变土体硬化高级模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创新性地提出支撑动态调整,通过研究及监测得出土体、桥墩和桩基变形特性以及微变形控制对策.研究结论:(1)结合栈桥设计加强支撑布置及刚度,可有效减小桥墩位移的40%,由8.8 mm减为5.3 mm,降至控制标准内;(2)桥墩顶相对桩基顶因转角而位移放大明显,达1.5倍,故应严控桩基变形,桩基变形在基坑底存在显著转折点;(3)
利用Dry-TOST试验考察含不同抗氧剂的涡轮机油样品的氧化寿命和油泥沉积趋势,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EDS)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PY-GC-MS)分析了沉积油泥的成分,探究添加不同抗氧剂油品的油泥来源.结果表明:与烷基化二苯胺相比,高温下N-苯基-α-萘胺的抗氧化性能更强;经氧化后,添加单一抗氧剂(烷基化二苯胺或N-苯基-α-萘胺)的油品均产生较多油泥,但油泥的来源不同;添加烷基化二苯胺的涡轮机油的油泥主要来自于基础油的氧化产物,而添加N-苯基-α-萘胺的涡轮机油的
研究目的:对于进行上盖物业开发的车辆段和停车场,为了有效降低振动的影响,通常选用减振型轨道结构.钢弹簧浮置板是其中减振效果较好的轨道结构,但其目前只运用在车辆运行速度较高的正线.有必要对速度一般不超过30 km/h的车场线用钢弹簧浮置板减振轨道支撑刚度的合理取值范围进行研究.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三维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钢弹簧浮置板减振轨道支撑刚度变化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随着钢弹簧浮置板减振轨道支撑刚度降低,减振效果显著提高,轮轨力和车辆运行平稳性指标有所降低
研究目的:整体道床无砟轨道与高等减振无砟轨道刚度差异较大,连接处钢轨垂向位移和受力变化剧烈,本文建立车辆-轨道-过渡段动力分析模型,对比8种过渡段设置方案对钢轨垂向位移、钢轨挠度变化率和车体垂向加速度的影响,研究高等减振过渡段结构最优设置方案,并分析不同车速下列车垂向加速度以及钢轨挠度变化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1)较不设置过渡段,设置过渡段后钢轨最大挠度变化率下降幅度在50%~61%,车体振动加速度下降幅度在43%~65%;(2)过渡段长度从2块板增至3块板时,同一过渡级中钢轨最大挠度、车体垂向加速度
研究目的:我国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拱桥已陆续服役20~30年,吊杆的更换问题已逐步提到管养部门日程上来.本文以3×168 m钢管混凝土拱桥为例,针对吊杆更换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对类似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结论:(1)吊杆使用期大多小于规范规定的20年设计使用年限,吊杆的设计应为后期管养与更换预留充分的条件;(2)吊杆更换工程应采用桥梁建设年代的设计荷载,可遵循容许应力法按吊杆安全系数控制设计,或按承载能力法用结构重要性系数、作用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进行综合表达;(3)采用桥面相对高差作
研究目的:为研究正线列车高速过站对跨线天桥产生的列车风效应,本文对商合杭铁路寿县站跨线天桥在正线列车不同车速通过时的表面风压分布进行实测,并通过CFD模拟分析对比验证,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跨四线天桥在单线列车通过时的风压分布公式,为铁路站场跨线天桥设计列车风荷载取值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论:(1)通过现场实测与数值分析的手段,得出高速正线列车在通过跨线天桥时的风压分布规律,即在顺桥向为行驶轨道区域大,远离轨道方向小,横桥向为中间区域强两侧弱;(2)天桥表面风压激励在时间域可采用车头进入天桥过程和车尾离开天桥过
针对高速铁路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现浇混凝土易开裂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道床板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同时基于多场耦合模型对道床板混凝土开裂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掺入抗裂剂对道床板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后期强度影响较小,早期明显体积膨胀,有效补偿了混凝土收缩;掺入抗裂剂后道床板中心和上表面开裂风险系数由1.0以上降低至0.7以下,基本不开裂.经工程现场应用,掺入抗裂剂的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完成6个月后未发生开裂,混凝土抗裂性能较好.
以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为对象,根据Q/CR 9130—2018《铁路轨道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计算了路基上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在列车荷载、温度梯度和不均匀沉降作用下的荷载效应,进行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检算与优化.结果表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纵向正、负弯矩受偶然组合控制,横向正、负弯矩受基本组合控制,既有结构的正截面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标准组合检算结果,既有结构混凝土边缘拉应力满足规范要求;根据检算结果对纵向、横向预应力配筋数量进行了优化,横向配筋最大优化量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