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创。语文个性化教学应注意三个支点:即作品的“个性”、作者的“个性”及教师的“个性”。
【关键词】语文 个性化教学 时代特征 作者个性 教师个性
上了几千节课,教了几十年书,送走了几代人,要问自己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特点有哪些,实在说不清。是啊,旧的教学观念和体制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忽略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这使教学单一化、模式化。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创。其实,在这里“个性”应有双重涵义,其一是指事物的特征,其二是指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征。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同时还应该掌握教材的个性。由此,针对语文科的“个性”即学科的特殊性,我认为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应注意如下三个支点:
首先,从大的方面着手掌握一部作品,好比要给一个点确定位置一样,首先要建立坐标。对于一部作品而言,它的坐标就是作品所产生和反映的时代特征。我们无法要求曹操去隐居、陶渊明去打仗,这和我们要求爱新觉罗·玄烨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一样的可笑。特殊时代赋予了文人特殊的使命,作品反映的主题也就有了特殊性。例如:李白与杜甫都是唐朝的诗人,但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这与他们两个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密不可分。李白生活于盛唐,他的乐观与怀才不遇隐藏于盛唐的富庶繁华雍容华贵的外衣下,显示出透着飘逸与乐观的浪漫;杜甫则生活于由盛转衰的中唐,在家国命运不幸的双重煎熬下成了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中透露着中唐的悲凉和诗人厚重的思考。即使他们写同样题材的作品,特点也相差甚远。比如同是鄙夷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腆颜,岂可就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同样是写边塞,初唐诗人写出“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而到了中唐,这种豪迈之气就变成了一种“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的小诗,其间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时代不仅能造就拿破仑、华盛顿、毛泽东这样的政治英雄,同样也能造就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鲁迅这样的文坛领袖,于是产生了特定背景下的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孟子生活的年代出现了贫富差距,所以他才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看法和担忧;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战乱连年,人民没有自由、和平,所以他才想过上“世外桃源”的生活。也是这个原因,盛唐的黎民戍卒都慷慨激昂、豪迈乐观,而南宋即便是九五之尊,也难免有一些亡国的悲哀。时代赋予了作品浓郁的特征,了解时代背景的特殊性,是个性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支点。
其次,教师对文章内容的教学需要对作品“个性”的把握,而作品的“个性“又取决于作者的个性。因为无论文学作品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它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再现。作者的个性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决定,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他们的后天因素。后天因素包括时代、社会、家庭、地域及地域文化等,总的来说,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例如: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族。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并和农民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对他们的贫穷和痛苦怀着深厚的同情。后来,周家遭变故,家道中落。少年鲁迅经常出没于当铺和药店,他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认识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力。所以在他的文章里,特别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于那些社会底层受迫害却麻木不仁的国民形象刻画得更是入木三分。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凤凰县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湘西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以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他创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在这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长大,他学会了用平和、友善的态度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因为在山里长大,有着不同于城里人的乡下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这使他的作品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融合,平庸与高雅融合,情感丰富,情景交融,抒情味极强。再如“自叙体”小说的代表作家郁达夫,他具有脆弱多愁、自伤自悼的个性。他情绪热烈,始终不管不顾地剖白内心,素面朝天,碰壁在所难免。碰壁之后他又常常陷入自我伤害和封闭之中,不谙世故,率性认真。他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个性追求,但封建的反动势力和力量却在摧毁中国现代化的根基,所以在《沉沦》中那个被欺侮、被歧视、心灵被扭曲的爱国青年其实就是作家自己在那个悲剧时代具有悲剧个性的真实写照。所以,分析作品,对作者个性的了解是必不可少。
最后,个性化教学还应注意教师的个性。“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语文教学也一样,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因为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自然就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试举一例:一个性格外向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易于吐露心声,向学生表达内心感受,课堂气氛相应相对轻松,学生对一些感性的知识就会掌握得快些、容易些;而对于一个性格相对保守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理性基本概念的传授,所以,他的课堂逻辑性会强些,虽然课堂气氛会不如前者,但学生的条理性和对基础概念的掌握会明显好些。这只是教师个性对教学影响的一个方面。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还有很多,他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先“知己”,针对自己的特点个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与学生的个性“衔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当然,在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其他因素,如针对不同班风的班级因势利导,积极教育。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班级形成后,会逐渐形成一些与其他班级不同的特点——班风。有的班级气氛活跃一些,对于这类班级,老师应更注重引导,而有些班级课堂气氛会沉寂一些,对于这类班级,我们应更注重启发。而同一班级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一段时期,学习气氛会浓一些,一段时期,学习气氛会淡一些,对于这种现象,老师应及时地调整授课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班级或同一班级不同时期的特征,制订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同时,针对不同学生个性,也应该因材施教,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即使两个同学犯同样的错误,在纠正和引导时也不可“一视同仁”,而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纠正和引导。例如某几个同学的某一道题错了,但错的原因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同学是审题不严,有的同学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准确和牢固,有的同学是答题思路有误,有的同学是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差,那么对于这些同学,我们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有侧重地对他们进行点拨,让他们真正明白错因,进而加以改正。
★作者单位:陕西省靖边中学。
【关键词】语文 个性化教学 时代特征 作者个性 教师个性
上了几千节课,教了几十年书,送走了几代人,要问自己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特点有哪些,实在说不清。是啊,旧的教学观念和体制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忽略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这使教学单一化、模式化。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创。其实,在这里“个性”应有双重涵义,其一是指事物的特征,其二是指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征。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自己的个性,同时还应该掌握教材的个性。由此,针对语文科的“个性”即学科的特殊性,我认为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应注意如下三个支点:
首先,从大的方面着手掌握一部作品,好比要给一个点确定位置一样,首先要建立坐标。对于一部作品而言,它的坐标就是作品所产生和反映的时代特征。我们无法要求曹操去隐居、陶渊明去打仗,这和我们要求爱新觉罗·玄烨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一样的可笑。特殊时代赋予了文人特殊的使命,作品反映的主题也就有了特殊性。例如:李白与杜甫都是唐朝的诗人,但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这与他们两个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密不可分。李白生活于盛唐,他的乐观与怀才不遇隐藏于盛唐的富庶繁华雍容华贵的外衣下,显示出透着飘逸与乐观的浪漫;杜甫则生活于由盛转衰的中唐,在家国命运不幸的双重煎熬下成了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中透露着中唐的悲凉和诗人厚重的思考。即使他们写同样题材的作品,特点也相差甚远。比如同是鄙夷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腆颜,岂可就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同样是写边塞,初唐诗人写出“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而到了中唐,这种豪迈之气就变成了一种“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的小诗,其间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时代不仅能造就拿破仑、华盛顿、毛泽东这样的政治英雄,同样也能造就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鲁迅这样的文坛领袖,于是产生了特定背景下的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孟子生活的年代出现了贫富差距,所以他才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看法和担忧;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战乱连年,人民没有自由、和平,所以他才想过上“世外桃源”的生活。也是这个原因,盛唐的黎民戍卒都慷慨激昂、豪迈乐观,而南宋即便是九五之尊,也难免有一些亡国的悲哀。时代赋予了作品浓郁的特征,了解时代背景的特殊性,是个性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支点。
其次,教师对文章内容的教学需要对作品“个性”的把握,而作品的“个性“又取决于作者的个性。因为无论文学作品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它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再现。作者的个性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决定,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他们的后天因素。后天因素包括时代、社会、家庭、地域及地域文化等,总的来说,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例如: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族。鲁迅的外祖母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并和农民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对他们的贫穷和痛苦怀着深厚的同情。后来,周家遭变故,家道中落。少年鲁迅经常出没于当铺和药店,他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认识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力。所以在他的文章里,特别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于那些社会底层受迫害却麻木不仁的国民形象刻画得更是入木三分。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凤凰县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湘西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以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他创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在这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长大,他学会了用平和、友善的态度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因为在山里长大,有着不同于城里人的乡下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这使他的作品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融合,平庸与高雅融合,情感丰富,情景交融,抒情味极强。再如“自叙体”小说的代表作家郁达夫,他具有脆弱多愁、自伤自悼的个性。他情绪热烈,始终不管不顾地剖白内心,素面朝天,碰壁在所难免。碰壁之后他又常常陷入自我伤害和封闭之中,不谙世故,率性认真。他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个性追求,但封建的反动势力和力量却在摧毁中国现代化的根基,所以在《沉沦》中那个被欺侮、被歧视、心灵被扭曲的爱国青年其实就是作家自己在那个悲剧时代具有悲剧个性的真实写照。所以,分析作品,对作者个性的了解是必不可少。
最后,个性化教学还应注意教师的个性。“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语文教学也一样,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因为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自然就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试举一例:一个性格外向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易于吐露心声,向学生表达内心感受,课堂气氛相应相对轻松,学生对一些感性的知识就会掌握得快些、容易些;而对于一个性格相对保守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理性基本概念的传授,所以,他的课堂逻辑性会强些,虽然课堂气氛会不如前者,但学生的条理性和对基础概念的掌握会明显好些。这只是教师个性对教学影响的一个方面。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还有很多,他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先“知己”,针对自己的特点个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与学生的个性“衔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当然,在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其他因素,如针对不同班风的班级因势利导,积极教育。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班级形成后,会逐渐形成一些与其他班级不同的特点——班风。有的班级气氛活跃一些,对于这类班级,老师应更注重引导,而有些班级课堂气氛会沉寂一些,对于这类班级,我们应更注重启发。而同一班级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一段时期,学习气氛会浓一些,一段时期,学习气氛会淡一些,对于这种现象,老师应及时地调整授课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班级或同一班级不同时期的特征,制订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同时,针对不同学生个性,也应该因材施教,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即使两个同学犯同样的错误,在纠正和引导时也不可“一视同仁”,而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纠正和引导。例如某几个同学的某一道题错了,但错的原因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同学是审题不严,有的同学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准确和牢固,有的同学是答题思路有误,有的同学是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差,那么对于这些同学,我们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有侧重地对他们进行点拨,让他们真正明白错因,进而加以改正。
★作者单位:陕西省靖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