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 一见钟情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273518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是塑造人物的起点。精心打造人物的出场,能塑造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的理解,使读者一见钟情。所以,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在人物出场的处理上无一不是呕心沥血、精心设计。
  
  一、描摹形貌
  
  描摹形貌即肖像描写,不仅使读者熟悉人物的外貌,而且使读者窥视人物的身份、处境、生活遭遇和社会地位,领略人物的内心世界。《祝福》中祥林嫂的出场,描写得非常出色,作者描写了三次不同的肖像: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再到鲁镇时,“顺着眼,角上带有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到最后,“那眼珠间或一轮”。透过“眼神”的变化,读者可以想到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悲惨处境,是那些“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封建礼教,使她的“眼神”越来越暗淡无光,把她推向了死亡,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人境合璧
  
  对环境的描绘,实际也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表现这个环境的人物。如《荷花淀》中水生嫂的出场描写。作者先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画面:皎洁的明月,干净的庭院;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清爽的凉风,新鲜的荷香;眺望的女人,身下的苇席。清新淡雅、如诗如画的美景,不仅衬托了水生嫂的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而且增添了小说的诗情画意。作者有意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领略明月、薄雾、凉风、荷香的无限美感的同时,深入把握人物的内在灵魂。
  
  三、欲扬先抑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的出场,作者先写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物”。但林黛玉和读者后来见到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大吃一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这种欲扬先抑的出场艺术,在这里是显得别开生面。
  
  四、欲抑先扬
  
  这种描写手法与“欲扬先抑”正好相反。《明湖居听书》一文中描写黑妞演唱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作者先写黑妞外貌朴素洁净,再写演唱时“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转腔换调时“百变不穷”,使人“叹为观止”。这是竭力歌颂黑妞说书技艺高妙,是“扬”,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扬”是为了“抑”,是为白妞出场起铺垫作用,是为白妞作陪衬,“她的调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作者用“欲抑先扬”手法把黑妞与白妞作对比,把黑妞演唱技艺的高超作为陪衬,突出白妞说书与众不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五、先声夺人
  
  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作品中相关人物的视野,写出登场人物极其个性化的言行,使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和读者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出场方法,可以称之为“先声夺人”。《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立刻就引起了林黛玉的注意,“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一到,“老祖宗”不仅不生气,还脸上有了笑容,开起了玩笑,可见王熙凤平时更无拘无束了,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放诞无礼的出场,刻画了王熙凤的泼辣性格,突现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六、烘云托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为智慧的化身和忠贞的典范,为了充分写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神秘莫测,作者在“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写他的出场时煞费苦心,运用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主要通过刘玄德的六次错认来烘托诸葛亮的形象。先是错认许庶,一顾时错认司马徽、崔州平,二顾时错认石广元与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作者就是用这些看来像是诸葛亮而实际又不是诸葛亮的人物来衬托诸葛亮,把诸葛亮的才智推向高峰的。这些衬托人物,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但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真正反映出诸葛亮的面貌,都从不同角度衬托了诸葛亮的某一方面。我们能大致看出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又有隐士风度;既有远大抱负,又要等待明主。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团团谜云,吸引了读者,层层衬托、反复渲染了诸葛亮的形象。
  人物的出场处理,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因作者独特的构思而异,因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而异。但无论是怎样的出场,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让人物一出场,就显示个性,一出场就抓住读者的心弦。
其他文献
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感情和情操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总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独特的色彩,绘染出这段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历程和生动画卷。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所以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境,教育者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倾注真情    “
期刊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分析、研究、清理和掌握记叙文的线索,既是搞清结构、把握文章故事脉络的需要,也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作品主题思想、领会其审美意义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线索,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是衣服的领子,挈领则袖顺;线索又是一根主干,无论是直贯结局的顺序,还是枝蔓扶苏、旁逸斜出的穿插补充,它都把情节的绿叶与鲜果一一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
期刊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了她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以下就是笔者在解读舒婷《致橡树》时所领会到的种种不同爱情观,纯属个人的浅陋之见,或许有失偏颇。  舒婷在《致橡树》中对爱情作出了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怀人、咏物、悼亡、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诗集自序开宗明义、政治寓意等诸说,面对扑朔迷离的诗歌意境和一大堆纷纭异说,一时不知如何理解,但细加琢磨,却在迷离中有踪迹可循。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经历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蒙眬,
期刊
在高考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应试心理意识的培养,以在高考中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如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风格,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风格。或严谨,或轻快,或深奥,或灵动,或幽默,或踏实。因为个性和知识层面的不同,每个教师的课堂魅力也因人而异。在我看来,每个老师都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体,但也总有个大体倾向,在这之中,我认为,做好一名
期刊
众所周知,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因而成为古今所有高级考试借以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高考作文与平时的习作大有不同,它有紧张的临场氛围、严格的时间限制和规范化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书面语言能力,即完整的心理结构。虽然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良好的作文心理意识和应试技巧还是能帮助学生解决临场应试的许多具体问题
期刊
昆明旅交会召开前,市内街头出现这样一条引人注目的标语——“您昆明了吗?”,对于这条标语,争议颇多。有专家认为其“是一个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病句,表达意思不明确。”①而《春城晚报》就这句话在昆明街头作的一个随机采访却显示“大约5成以上市民表示能够理解”②。据笔者调查的资料显示,这类句式在目前报刊杂志上、网络空间里,甚至生活口语中却是频频露面的。比如:“今天,你动画城了吗?”“今天,你彩信了吗?”“你
期刊
现行中学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词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方面的熏陶。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时,平仄对仗、锤词炼字、绘景状物、意象意境、言志抒情等思想艺术方面的分析鉴赏固然是重点,而修辞的品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此浅谈常见的“叠字”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所谓叠字,就是把某些字重叠起来使用。严羽《沧浪诗话
期刊
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容置疑地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了“师”的首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高尚、正直的情操对人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学生全部精
期刊
“语文课上到底听什么?”当学生向老师这样质疑的时候,这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失败,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绝不是学生单纯的听,更何况还不知所云呢?在素质教育切实地提出并逐渐以各种形式落实的时候,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语文课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文字作为一种符号,是智慧和思维使它由单纯的符号升华为语言,语言作为智慧和思想的载体,也使学习语言的目的明确化了,即如何把个人的智慧和思想准确而形象地告知他人,这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