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t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课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重要部分,本文对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写出好作文,打好基础是关键;真挚生活感情是作文的不竭源泉;作文离不开培养学生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思考 基础 生活情感 人生观
  
  作文应该是一门最简单的课程,因为作文离不开生活,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听别人说话到自己会说话,与人交流,这些语言的应用都是作文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下面我对如何上好对初中作文教学进行思考。
  一、写出好作文,打好基础是关键
  (一)“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写出好的文章离不开读好的文章。大部分初中生的阅读量都不是很多,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无从下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多读才会写的道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在读的方面,很多学校选定同步的阅读辅导书,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可以的。另外,因为初中学生处在人生思想逐步成长阶段,思想很容易受到阅读作品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优秀的读物给学生,比如一些立志的书籍,一些含有优美文采的文章,而且语言越是优美越会吸引学生。部分中外名著也是很好的选材。但初中生的阅读不宜过深,以免因为文章过于生涩枯燥,而对阅读产生逆反心理。
  (二)“练习”。
  经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在心底积累了一部分题材和灵感。这时教师还要把这些题材和灵感从学生的头脑里挖出来,让它落实在纸上,即要多练。老师命题后可以先帮学生分析思路,然后让学生自由写。写过之后还要在课堂上读,大家来评这篇文章好不好,好在哪里,哪里还存在缺点,哪里的表达欠缺,哪里写得多余,哪里精彩。多练习就会逐渐将作文中的不足弥补,并更熟练地运用语言,准确进行表达。
  (三)“看”和“想”。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写得不够生动,往往作文写出来了但不传神。究其原因是看得不细,想得不多。比如说要写一段池塘的景色。如果学生静止地观察,难免觉得不过是一潭死水,没有什么可写的。但是换一个角度多方位去观察,就会大不相同:早晨沉浸在一片宁静中的池塘是什么样的,微风一吹泛起的涟漪是什么样的,炎炎的下午池塘中是否有绿树的倒影在摇曳,日光角度不同池塘的颜色是否相同;傍晚老人们在池塘边闲聊,孩子们在池塘边嬉戏,这时的池塘是不是像也有了生命。另外还要将主题升华,如冬天的池塘什么样,夏天的池塘什么样,它为人们贡献了什么、索取过什么。这样细看多想后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丰满,让人读了觉得富有生命力,才是一篇好文章。
  二、真挚生活感情是作文的不竭源泉
  (一)不再做文中说假话,要把真情融于作文当中。
  现在应试教育中的作文有一个弊病,就是老师教会了学生说假话,在作文中尽说些赞美歌颂的话,不区分真善美丑,久而久之,学生就只会写出一个套路的作文,只会歌颂,消磨了写作的积极性,不表达真实的内心想法,这样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培养出来的是只会说好话溜须拍马的马屁精,而不是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建设者。这样的教学观念必须摒弃。学生写作文就是应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且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给老师了解自己多提供了渠道,使老师可以及时进行疏导。
  (二)将作文带入生活中,增强作文的趣味性。
  作文离不开生活,它是生活的升华。人与人的交流是作文的基础,初中学生从不厌烦与人交流,但是有时在作文课上却无话可说,原因就是作文课缺乏趣味性。作文课不要脱离生活大讲理论,因为脱离了生活的理论是抽象化的、晦涩难懂的,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理解,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初中学生呢?所以教师上作文课,不仅仅要将作文的理论灌输给学生,更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进作文课,在课堂上产生激烈的互动,在不知不觉的欢乐气氛中学到知识,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下课之后学生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作文课才是成功的。所以老师在课下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比如说老师要搜集素材,这些素材最好是有吸引力的,并且符合时代进步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
  三、作文离不开培养学生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好的思想,这是作文的灵魂。而好的作文的灵魂更是离不开写作者高尚纯洁的灵魂。培养学生好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我们如何看待事物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思想,如果只看到事物坏的方面,那么写出的文章即使优美,也会让人感伤,而且写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悲观的,又怎能承受得了日后生活的重担,更别说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待事物的时候多看好的一面,即使有不好的地方,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师还要尽量了解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使其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做一个性格阳光的中学生。只有内心强大而充满阳光的学生才会写出好作文。
  初中作文课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写作知识,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作文课上好,为国家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桂萍.初中作文教学要抓好读、练、写[J].新课程研究,2010,(3):152-153.
  [2]杨薛建.浅议初中作文教学缺失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9,(7):89-90.
  [3]程梅.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136-138.
  [4]汪建英.谈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4):175.
  [5]张俊莉.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改革,2008,(24):223.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经验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针对语文学科自身的性
摘 要: 语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一直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语文教育备受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简单机械,不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改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展开阐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兴趣 情趣教学法 多媒体    新课标颁布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涌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然而这些新理论在实际操作时却遇到了难题。很多教师发现
教育评价是整个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能否正确实施科学的评价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综合性学习评价是小学综合性学习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我在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有着许多的困惑。我曾经为此询问过许多一线教师,无一例外的,他们也有着和我一样的疑问,而且,他们表示,正是因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无法把握,所以许多学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是世界一大难题,也是各国科技工作者重点研究的问题。由于光催化技术耗能低,能有效地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H_2O、CO_2、无机离子等小分子,达到完全矿化的目的,避免了二次污染,所以被广泛应用到相关领域。但是由于光催化剂量子效率低,实际应用中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如何改进它的光谱吸收能力、提高光催化效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用溶胶-凝胶法和光还原沉积法相结合成功制备了Fe~(3+)、Ag
什么是课程资源?我认为,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都应属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标”明确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等都是课程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课程资源,我们该如何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呢?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我自己努力,另一方面就是集中大家的智慧。2009年我校以此作为课题研究,期待在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方面有所突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许多学生谈作文色变,对写作充满了畏惧的心理,不少学生觉得作文简直是“榨文”。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也常感到束手无策。许多老师慨叹,虽然知道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往往收效甚微。  在作文教学上,除了制定训练计划、作前精心指导、作后认真批改和细致讲评外,坚持写“下水作文”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师写“下水文”有什么意义呢?叶圣陶指出:“凡是有关作文的事,
文章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化时代变化了的市场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现有课程体系,从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课程内容两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的作文教学也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  一、营造自由氛围,孕
在语文学习中作文是重头戏,而单靠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一、口头作文的要求  既然是口头“作文”,就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要求。我在学生口头作文之前总要强调“三有”的标准,即有思想、有条理、有文采。只有做到这三点,口头作文的训练才能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如果学生感觉要达到“三有”的标准非常困难,我也会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