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养老”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自称快要崩溃的80后女孩,写信述说自己困扰。
  女孩是独生女,从小家境优越,10多年前出国留学。与那些幸运的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在国外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恋爱结婚,有了幸福家庭。如果说她的生活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母亲早逝,使成年后的她感觉没了机会回报。当教授的父亲在她出国后重组了新的家庭。继母是知识女性,人很不错。于是,女孩将继母当亲生母亲对待。
  这样过了几年,一对年轻人觉得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要小孩的事提上了日程。正当两人积极备孕,并期待着接父母一起过来共享天伦之乐时,意外地听到他们不可理喻的“养老”计划。继母在孤儿院看上了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想带回家收为“养子”,理由是有个“精神寄托”。
  此举自然遭到了女孩反对。她说这种做法很不现实,要想精神寄托,可以种花、书法、旅游、看书,有一万种省心又无挂碍的方式。父母卻觉得不然,说干什么事都取代不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与快乐。女儿虽说很孝顺,但远隔千山万水,忙了工作还要忙孩子, 一旦有事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样彼此沟通着,继母竟搬出了《国际歌》:要创造幸福,还得靠自己。女孩很是纠结,说父亲65岁,继母也快60了,这个年龄正该颐养天年,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男孩不知会给他们的晚年添多少麻烦。
  于是,女孩继续劝导,说老人真觉得闷了,随时可以来自己家住,她和丈夫一定尽可能给他们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但父亲和继母似乎主意已定,说国外的生活他们不适应也不喜欢,另外他们不想靠女儿,还说收养男孩也是为女儿减轻负担……女孩终于明白,两位老人要的是孩子陪在身边,至少能有每周的探视;而这,是女孩无法做到的。
  女孩深恐亲友误解自己对父母不孝。于是写信,让我帮她找到劝解父母的“理由”。
  其实,女孩恰恰要明白,她已经没有这个“理由”。
  在传统观念中,60岁和65岁已迈入老年,但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寿命延长,许多60来岁的人自我感觉精力充沛,以中年人自居。然而,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大,这个年龄的人不管多么要强,大多数不得不退休,归于社会的边缘,空巢成为许多这类家庭的现状。前些年看报道,一些发达国家的富裕人家在子女成年后,往往会领养幼童,重新体验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现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我身边就有50多岁的人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又领养了幼小的婴儿——孩子是“上帝的礼物”,他们在享受这个过程。
  女孩讲的所谓颐养天年,应当包含天伦之乐,但她作为父母惟一的女儿并不在父母身边。当父母还在工作岗位时,不会特别感觉这种缺失,一旦退休,情感的空白很难弥补。以女孩父母的年龄与文化素养,相信他们的选择不会只是一时兴起的任性所为。女孩身在国外,不可能与父母长相厮守,偶尔的探望并不能取代其乐融融的天天相伴。正是为了女儿长远的未来,父母才不提出让她回到身边的要求。而到了这样的年纪,对环境也越发依赖,他们不可能为了与女儿团聚,抛弃国内熟悉的一切,包括亲人和朋友。我有一个儿时的同学,母亲年纪大了总想把她接来同住,但每次不超过半个月,老太太一定要走。不是嫌儿子不孝,而是老人的同事亲友包括熟悉的环境不可能一起带来,所以老人还是要回自己家长住。
  退休的老人看来衣食无忧,却需要一份相对充实的生活。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是最令人苦恼的生活。
  曾经看过几篇报道:湛江雷州的一位老教师19年收养了十余名孤儿;商丘市的一位退休工人自办孤儿院收养了13名儿童;最近,更是在许多小区里看到了居委会贴出的通知,让领养了孩子的北京籍居民在居委会登记。收养孤儿,不仅给空巢老人带来精神慰藉,也充分整合了社会资源,或许会成为老龄化中国社会的新时尚。
  对于这种另类“养老”方式,子女们不仅要理解,还要大力支持才对。
其他文献
人口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而涓流足以汇成江海!到1804年,人类人口终于跨过了10亿这个关口。而两个世纪后,地球人口已逼近70亿大关。人口机器超速运行,使我们不禁担忧世界末日是否即将出现。的确,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急速大量繁殖,地球是否还能为我们提供食品、水,抑或仅仅是容身之地呢?  会有所有人的位置吗  世界人口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仍将保持增长,然而它在2050年左右将趋于稳定。根据联合国最新的预计,世界
【正】老天下雨是常事,可是老天下鱼则是旷古奇闻。2009年6月4日至6日,距日本东京300公里远的石川县和白川市,则接连下了3天的小鱼和蝌蚪。围绕这种怪天气,日本气象专家、水
莫娅把柜台上那台老式的收音机,调到了“热爱生命”频道。收音机准时地开播了今天的报道:今天的“自杀崖”,仍和昨天一样,安然平静,没有发生自杀事件……莫娅一边听着,一边将香喷喷的饭菜摆放在了餐桌上,等待着日落后与丈夫唐·里奇共进晚餐。  她记得,那一年,她才23岁。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她只得一边念书,一边在伍拉勒地区兼职做着推销员。有一天,当她怀着满腹的希望与一个商人签下一个订单后,她简直乐开了花,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