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艺术学校文化课的课程配置与定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等艺术学校文化课的课程配置要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生源的将来走向和其本身素质来确定,不能死板地一味照搬教学大纲。对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难度、学时等要给予明确的定位。
  关键词: 中等艺术学校 文化课 课程配置 定位
  
  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等艺术学校既承担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和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任务,又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播艺术、弘扬国家文化的双重任务。从当前艺术教育的现实来看,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解决中等艺术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改进中等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已成为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应认识到文化课课程配置与定位的重要性。
  现今的中等艺术学校在文化课的配置上大都与普通高中的文科班相当,一般都设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课程。这几门课的教育,不仅关系着科目本身的知识的掌握,而且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基础。现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我以为首先要抓好这几门课程的教育,它们是基础的基础,但是对于艺术学校,在配置与定位上却有着鲜明的特殊性。
  高中以下教育上的失误,教育界普遍认为以这几门课中的文科课为甚。而中等艺术学校的文化课课程的配置与定位多年来对其惰性的亦步亦趋和一以贯之的因循沿袭,也恰是学生厌学、效率不高、效果不优、学生文化素质每况愈下的原因所在,也是为学生、家长尤其是专业老师所诟病的原因所在。现在一些中等艺术学校甚至出现了砍掉所有文化课的呼声。这当然是因噎废食的偏颇愤激之言,但以此也昭显了厘清、反思、改革匡正文化课的教学配置与教学定位的严峻现实与不容滞缓的迫切。
  大体上说,我们把语文课搞成了政治课——选取教学篇目侧重于考虑当时的政治需要;政治课的内容观点不断地花样翻新,没完没了;历史课是以论代史,有论点而缺少史实,而且小学、初中、中专这三段都有历史,内容再三地重复;英语课也是没完没了,现在的英语课是从幼儿园一直学到博士后,据说仍只是达到美国初中生的水平。当然这些问题的根源虽然在于大环境,谁也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但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大环境有很大改善,而这几门文化课,虽有改革,但进展不大,与大环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不能匹配的。
  我们为什么要有语文课,过去老在阅读和作文上兜圈子,这不能说“错”,但不全面。语文还应担负着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不是仅靠血缘、宗教聚拢在一起的,它主要是靠文化凝聚的民族。不懂得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就不可能对中华民族产生深挚的情感。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说过一句名言: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这是真理。一个国家和民族,语言文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还有什么比语言文化更有凝聚力、更有向心力呢?还有什么比语言文化更能显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呢?因此,任何国家都理所当然地把语言文化教育置于国民教育的首位。不言而喻,中等艺术学校的语文课毋庸置疑要以承担我国的语言文化教育为其要义,而艺术学校更要以其为载体和平台重视学生鉴赏能力与审美情感的培养,进而与其所学艺术专业融会贯通、相与生发,从而提升其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具体而言,中等艺术学校的语文课在教学目的的定位上要侧重于文学教育。这当然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诗人,而是因为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国家公民,文学修养应是必备的。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不懂中国文学,就不懂“中国心”;不读《诗经》、诸子、屈原、司马迁,不背唐诗、宋词、元曲,不知《牡丹亭》、《桃花扇》,不看《三国》、《水浒》、《红楼梦》,不熟悉鲁迅、郭沫若、毛泽东诗词就很难有一颗中国心。一个没有文学名著的民族是没有光彩的;一个不读文学名著,不珍惜、不尊崇本民族文学名著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精神萎缩堕落的民族。无疑,这样的人也绝不会成为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能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贡献力量的艺术人才。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文学教育重感性,重直觉,重形象思维。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就人的培养尤其是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离开情感的熏陶——生命激情的张扬,就不会有灵性、创造力,也不会有信仰、人格;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智育。
  现今的中等艺术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大致有两种:一是人教版的普通高中教材;一是人教版的职高教材。我以为还是选前者为好——一是千锤百炼成熟完善,二是便于学生的进层应试;三是教学篇目中文学作品的比例较大。而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审美过程虽然也有理性活动,但更多的是情感活动。这是由于文学作品特定的表现形式所决定的。对于作家而言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学就要定位于“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之《文心雕龙·知音》如是说,信矣夫!故而,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文之“情”喻为文之“根”,并提到首要位置,所以文化艺术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重点就应该定位在美的教育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其直观性、可感性,它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对象(形象)和主体连接起来,并且贯彻于过程的始终。那么艺术中专的语文教学如果将情感活动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一味像普通高中那样完全跟着高考的魔棒转,把文学作品肢解为若干ABCD之类的选择题,把美育教学讥为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就必然会使文学篇目的教学陷入一种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泥淖之中。
  政治课,毋庸讳言,它是直接受大环境影响的。我认为艺术中专的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当今建设法治社会、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下,理应定位在法制教育、公民教育上。至于普通中学政治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则可予以减缩,那么课时也应相对予以减缩。至于授课形式,则可正常班级授课与跨年级、跨专业讲座灵活兼顾。
  对于历史课,我以为五年制的学生在课时上必须予以保证,这些学生因为年龄偏小、学历较低、学力较差,对于中国历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现当代史都是懵懂无知混沌一片,姑且不说文史一家,学好语文须以史为依托,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倘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那无异于数典忘祖愧对先人,更遑论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艺术人才。在内容上,切忌以论代史,应厘清史线,注重史实,而学生感兴趣的也恰恰在于那些激动人心的史实。至于上课形式,也可正常班级授课与跨年级、跨专业讲座两者兼顾。
  对于英语课,相对于我国绝大多说人来说,英语纯粹而强烈的工具性却有着毋庸否认的清晰的装饰性无用,这种尴尬对于文化基础本就陋薄的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而言就越发强烈,由此看来,其教学和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我认为,除非是艺术天分很高且明确把中专学习作为进一步深造的起点的学生,英语课时完全可以大幅减缩,即便保留有限的课时也要明确把其定位在兴趣性的、普及性的、讲座性的授课形式上。人们常说:语文是基础,数学是钥匙。由此可见,数学这门课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位置的定位决不类同于英语。对于学艺术的学生,即便不为中专以后继续深造的备考需要,也应考虑现实生活、日常工作的需要,就是从为了学好自己的艺术专业这一点出发,数学这门课在中等艺术学校的课程配置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器乐、声乐,还是戏曲伴奏和戏曲表演等专业大都要学《基本乐理》,而其中的“音程”一章,若没有初等数学的“对数”常识,该章教学是完全无法进行的。至于音乐中的“律学”实质上就是音律的数学,即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各音的关系及其精密的高度。可以说没有数学就没有“律学”。至于“黄金分割率”在美术、舞蹈等专业更是多有应用。基于此,数学这门课在中等文化艺术学校的课程配置上决不能随意弃置。在其教学定位上则可灵活变通,不必拘泥于普通学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的深度与难度,在课时上也可适当减缩。
  以上所述,或不无偏颇、嫩拙甚或谬误,但中等文化艺术学校的课程配置与教学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契合实际,对于能否实现“零距离”办学的目标,也就是能否实现学生所学文化艺术知识技能与文化市场所需尤其是我国先进文化发展所需零距离、实现学生所掌握的文化艺术技能与其就业或继续深造的需要零距离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摘 要: 音乐欣赏是音乐活动的中心。音乐欣赏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音乐欣赏课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听觉的艺术,了解这门艺术的直接途径是聆听,只有在聆听中才能发展我们的
日本中小企业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群体.2003年以来,尽管徘徊在低迷中的日本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但中小企业的复苏步伐依然缓慢.因此,日本政府及
摘 要: 建立教授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尤其是地方新建高校尚处于尝试阶段。这种制度如何运行,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促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教授委员会 地方高校 制度建设    自2005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率先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以来,我国部分高校相继实施或酝酿实施了这一制度。“教授委员会是由高水平教授组成,对学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从根本上优化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恰当地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视听画面再现情景、创设情境、设疑思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