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班主任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如何教育他们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机智。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极强的孩子,由于他们年龄小,社会阅历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再加上活泼好动,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因此班主任如何使学生知其理感其情,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尤为重要。
一、情感相融,真诚相对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真诚的碰撞,必须以宽厚的师爱赢得学生的信赖,以深沉的师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高尚的师爱教育学生怎样去做。只有这样,师生的心才会贴近。陶行知老先生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诚是我们批评教育的“根”和“魂”。只有真诚,才是最美,只有真诚,才能打动人,这样批评才能有好的效果。
请看下面三例:
(1)“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笨蛋一个。”
(2)“上课都迟到了,你还能干什么好事?”
(3)“如此胆大包天,你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事实上,有些学生不会解题,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资,班主任怎么以“笨蛋一个”而否定学生呢?学生上课迟到,班主任可以先问明原因,再提出改正方案,再如第(3)例,学生胆大,本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引导,说不定就会彻底改变一个人。如果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不妨将上面三句话稍作修改:(1)老师知道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聪明的孩子,动动脑筋,这样的题目,你一定会做。(2)你一直是位守纪律的学生,今天能不能给老师讲讲原因?(3)像你这样不听父母规劝,你爸妈一定很痛心。其实老师知道你很想做一位有孝心的孩子,是不是?同样的教育学生,不同的说法,由于带了情感和真诚,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掌握事实,对症下药
有的教师发现学生犯了点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疾风暴雨,殊不知这类简单粗暴的批评,会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有时甚至当面顶撞,发生冲突。这种批评,表现上声色俱厉,实际上不可能有积极效果。教师不能把偶然的失误看成是一贯的,把个别学生的吵架说成是破坏班级团结,这种小题大做、扣大帽子的批评方式,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心悦诚服。班主任与学生个别谈心前,特别是纠正学生某一不正确行为时,一定要深入调查掌握实情,了解清楚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一天,我以前教的五(2)班的王兴林写来一封信,信上说:“赵老师,您还记得吗,那天,学校忙着展出各班的字画,您让我把排版抬到操场上去,我不小心把一个刚写好的毛笔字碰坏了,我以为您会把我训一顿,可您却亲切地说‘下次做事认真一点’。这件事在我心中不可磨灭,此时此刻再美好的语言也难以描绘我对您的敬佩之情,老师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当时,我想他平时一贯做事认真,这次又不是故意的,就安慰了他一下,想不到他记在了心里,感激万分。由此可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教育,特别是对偶然犯错误的学生,以宽容谅解为主,可以事半功倍。
三、把握时机,有的放矢
所谓把握时机,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条件下进行批评,这是思想教育的一种艺术。把握时机要分析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情绪较为平和,能听得进你的批评意见并能改正,那你就可以立即对他提出批评意见。如果学生情绪比较激动,对你又有戒备心理甚至反感态度,如你立即提出批评意见,就会一触即发,令学生对你的批评产生误解而表现出抵触情绪和冲动行为,此时不妨缓一步,待他情绪稳定后再说,通过交往使他对你有了信任感后再提出批评意见。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碰到学生以反驳等方式争辩时,怒不可遏,火冒三丈,劈头就吼“老师教育你,还敢顶撞”或“还在狡辩,不知悔改”。这时一般学生的第一个反应是低头不语,任教师怎样教育开导,他都“痛”在心,口难开,默不作声。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不争辩就一定是知错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这种情况承认错误的学生往往是被我们“压服”的,不是被我们“说服”的,所以常造成学生口服心不服。往往不会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错误的根源,以后容易再犯。
有一次,李艳在考试过程中看书作弊,我想李艳平时挺认真的,性格又内向,便悄悄地没收了她的书,下课后又悄悄地还给了她,并对她说:“今天答卷情况怎么样?能不能在考试时作弊?”她一下子流下了后悔的眼泪,向我承认了错误。试想,如果当时一时冲动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或责备的处理方法,就绝不会有这样的效果。教师运用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诱发学生的情感,并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情感最奔放的时候,把握时机,形成批评的最佳氛围,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选择场合,留有余地
一般地说,应当尽量在跟学生的个别交谈中提出批评意见,这样,学生会体会到你对他的体贴、理解与尊重,有利于他心平气和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错误,以及较好地接受批评意见改正错误。另外,批评学生时要尊重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恶语伤人。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紧抓不放,不注意场合,效果肯定就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父母亲的温存,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
王建同学学习基础差,贪玩,好惹祸,不少同学怕他,但在班上能“一呼百应”,在学生中还很有“威信”,一次他伙同几个同学模仿电影中的动作,在操场上耍起棍棒,把许强的头碰破了,鲜血直流。事发后,我本想严厉训斥他一顿,但仔细分析,他不是有意犯错误,如果当场批评,弄不好他就会跟老师“顶牛”,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我把他带到办公室里,跟他谈心,既肯定他热爱体育的优点,又严肃地指出他乱打乱冲的错误,一席语重心长的话使他深受教育。他主动向许强赔礼道歉。给学生改错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改错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尊重老师,爱戴老师,批评的效果不言而喻。
五、区分对象,公平公正
不管是先进还是后进,不管是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有了缺点错误都应受到批评,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有错误不庇护,不夸大,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但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分对象,采用多种批评方式,有时投以意味深长的责备眼光比当众呵斥感者繁琐的训诫效果要好,批评还要严格,把握好轻重尺度要防止严重的负面效应。
上学期,我班的男生曾金的大试卷掉了。过了几天,他发现女生王慧的大试卷是他的,就同男生胡健到我办公室揭发此事,胡健还从旁作证,他曾经在大试卷的背面作了记号,上面还写着曾金的名字,于是,我找王慧谈话,并察看里面确有记号,便对她说:“这大试卷可能是你想借来抄一抄,忘记还了,今天悄悄地大试卷送回去,老师帮你买一本好吗?”后来听曾金说,王慧将试卷还给了他。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认识自己出现的问题或错误,鼓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勇气,取得批评的最佳效果。
批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要求教育者不断学习、琢磨、探讨,热爱着自己的学生,善于用适当的方式,在教育中巧妙地传递自己的爱,与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使批评的教育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如流水行云般自然和谐。
一、情感相融,真诚相对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真诚的碰撞,必须以宽厚的师爱赢得学生的信赖,以深沉的师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高尚的师爱教育学生怎样去做。只有这样,师生的心才会贴近。陶行知老先生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诚是我们批评教育的“根”和“魂”。只有真诚,才是最美,只有真诚,才能打动人,这样批评才能有好的效果。
请看下面三例:
(1)“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笨蛋一个。”
(2)“上课都迟到了,你还能干什么好事?”
(3)“如此胆大包天,你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事实上,有些学生不会解题,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资,班主任怎么以“笨蛋一个”而否定学生呢?学生上课迟到,班主任可以先问明原因,再提出改正方案,再如第(3)例,学生胆大,本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引导,说不定就会彻底改变一个人。如果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不妨将上面三句话稍作修改:(1)老师知道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聪明的孩子,动动脑筋,这样的题目,你一定会做。(2)你一直是位守纪律的学生,今天能不能给老师讲讲原因?(3)像你这样不听父母规劝,你爸妈一定很痛心。其实老师知道你很想做一位有孝心的孩子,是不是?同样的教育学生,不同的说法,由于带了情感和真诚,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掌握事实,对症下药
有的教师发现学生犯了点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疾风暴雨,殊不知这类简单粗暴的批评,会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有时甚至当面顶撞,发生冲突。这种批评,表现上声色俱厉,实际上不可能有积极效果。教师不能把偶然的失误看成是一贯的,把个别学生的吵架说成是破坏班级团结,这种小题大做、扣大帽子的批评方式,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心悦诚服。班主任与学生个别谈心前,特别是纠正学生某一不正确行为时,一定要深入调查掌握实情,了解清楚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一天,我以前教的五(2)班的王兴林写来一封信,信上说:“赵老师,您还记得吗,那天,学校忙着展出各班的字画,您让我把排版抬到操场上去,我不小心把一个刚写好的毛笔字碰坏了,我以为您会把我训一顿,可您却亲切地说‘下次做事认真一点’。这件事在我心中不可磨灭,此时此刻再美好的语言也难以描绘我对您的敬佩之情,老师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当时,我想他平时一贯做事认真,这次又不是故意的,就安慰了他一下,想不到他记在了心里,感激万分。由此可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教育,特别是对偶然犯错误的学生,以宽容谅解为主,可以事半功倍。
三、把握时机,有的放矢
所谓把握时机,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条件下进行批评,这是思想教育的一种艺术。把握时机要分析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情绪较为平和,能听得进你的批评意见并能改正,那你就可以立即对他提出批评意见。如果学生情绪比较激动,对你又有戒备心理甚至反感态度,如你立即提出批评意见,就会一触即发,令学生对你的批评产生误解而表现出抵触情绪和冲动行为,此时不妨缓一步,待他情绪稳定后再说,通过交往使他对你有了信任感后再提出批评意见。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碰到学生以反驳等方式争辩时,怒不可遏,火冒三丈,劈头就吼“老师教育你,还敢顶撞”或“还在狡辩,不知悔改”。这时一般学生的第一个反应是低头不语,任教师怎样教育开导,他都“痛”在心,口难开,默不作声。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不争辩就一定是知错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这种情况承认错误的学生往往是被我们“压服”的,不是被我们“说服”的,所以常造成学生口服心不服。往往不会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错误的根源,以后容易再犯。
有一次,李艳在考试过程中看书作弊,我想李艳平时挺认真的,性格又内向,便悄悄地没收了她的书,下课后又悄悄地还给了她,并对她说:“今天答卷情况怎么样?能不能在考试时作弊?”她一下子流下了后悔的眼泪,向我承认了错误。试想,如果当时一时冲动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或责备的处理方法,就绝不会有这样的效果。教师运用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诱发学生的情感,并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情感最奔放的时候,把握时机,形成批评的最佳氛围,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选择场合,留有余地
一般地说,应当尽量在跟学生的个别交谈中提出批评意见,这样,学生会体会到你对他的体贴、理解与尊重,有利于他心平气和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错误,以及较好地接受批评意见改正错误。另外,批评学生时要尊重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恶语伤人。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紧抓不放,不注意场合,效果肯定就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父母亲的温存,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
王建同学学习基础差,贪玩,好惹祸,不少同学怕他,但在班上能“一呼百应”,在学生中还很有“威信”,一次他伙同几个同学模仿电影中的动作,在操场上耍起棍棒,把许强的头碰破了,鲜血直流。事发后,我本想严厉训斥他一顿,但仔细分析,他不是有意犯错误,如果当场批评,弄不好他就会跟老师“顶牛”,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我把他带到办公室里,跟他谈心,既肯定他热爱体育的优点,又严肃地指出他乱打乱冲的错误,一席语重心长的话使他深受教育。他主动向许强赔礼道歉。给学生改错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改错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尊重老师,爱戴老师,批评的效果不言而喻。
五、区分对象,公平公正
不管是先进还是后进,不管是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有了缺点错误都应受到批评,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有错误不庇护,不夸大,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但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分对象,采用多种批评方式,有时投以意味深长的责备眼光比当众呵斥感者繁琐的训诫效果要好,批评还要严格,把握好轻重尺度要防止严重的负面效应。
上学期,我班的男生曾金的大试卷掉了。过了几天,他发现女生王慧的大试卷是他的,就同男生胡健到我办公室揭发此事,胡健还从旁作证,他曾经在大试卷的背面作了记号,上面还写着曾金的名字,于是,我找王慧谈话,并察看里面确有记号,便对她说:“这大试卷可能是你想借来抄一抄,忘记还了,今天悄悄地大试卷送回去,老师帮你买一本好吗?”后来听曾金说,王慧将试卷还给了他。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认识自己出现的问题或错误,鼓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勇气,取得批评的最佳效果。
批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要求教育者不断学习、琢磨、探讨,热爱着自己的学生,善于用适当的方式,在教育中巧妙地传递自己的爱,与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使批评的教育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如流水行云般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