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了满足,越来越带领着人们追求未知的且离我们很遥远的远古时期的历史,伴随着一些文物的出土,史料以及考古学的发现与探索,渐渐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国史前文明的远古社会,进而我们对远古时期的音乐做一个探讨性的陈述。
关键词:远古;音乐;乐舞
远古社会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形态,考古学家依据史料,音乐图像学,音乐考古学等方式来探索与寻找我们最古老时期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生活,使我们更容易了解与掌握这个时期的音乐历史。这个时期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人类由直立人发展到早期智人进而到晚期智人。由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以磨制石器为主,还出现了距约六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其中,仰韶文化时期是距今7000年到5000年间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聚落形态在平等的氏族社会中最典型的是临潼姜寨聚落(中简)到了氏族社会晚期,出现了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吴、刘)之后到了早期文明时代,也称龙山时代,距今5000年-4000年,早期国家邦国文明的出现,涌现出代表邦国文明的陶寺遗址,对于我们研究这时期的史实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材料。这个时期也同样出现了像皇帝、尧舜禹等帝王。另外,关于音乐的起源大家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与音乐相关的是远古时期的乐舞以及乐器,还有反映原始音乐生活内容的乐舞,如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朱襄氏之乐、葛天氏之乐、阴康氏之乐以及皇帝的《云门》、尧的《咸池》等,都反映出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
就关于音乐文化而言,音乐的种类包括歌曲乐、舞、乐器。
音乐往往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又称之为乐舞。在原始音乐中,百兽率舞用于祭祀以狩猎为内容的原始歌舞音乐(吴、刘),也体现出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陈)。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五千年)这是出土文物中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从这一图像可知当时的舞蹈音乐已具备了鲜明的节奏性(陈)考古发现的材料证实了原始乐舞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普遍而真实的存在(刘),是我们了解原始社会歌舞的生动的形象资料(吴、郑)。传说中的原始乐舞还有皇帝时代的《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尧时期的《咸池》有两种说法,咸池是天上西宫的星名《史记 天宫书》,另一种解释则说咸池是日落之处《淮南子 天文训》(金),还有一部记载《咸池》乃是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淮南)(刘),舜时期的《箫韶》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刘)。故后世称之为《韶虞》。《箫韶》之名,可能是此乐舞以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陈)。因其舞蹈有九次变化而又被称为《九辩》,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金)。关于原始时期的乐舞,是原始社会的反映,如《朱襄氏之乐》《葛天氏之乐》等,都与原始时期的音乐相结合。
远古时期的乐器出土也是相当的丰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远古时期的音乐情况。按照天然材料与陶制石器划分,天然材料分为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陶制石器分为摇响器、陶铃、陶鼓、陶埙(陈)。按照敲击乐器与吹管乐器之分,敲擊乐器分为鼓、陶钟、石磬、陶响器、陶铃,吹管乐器分为骨笛、骨哨、陶角、陶埙、笛柄杯(刘)。其中陶埙有半坡陶埙、河姆渡陶埙、山西万荣荆村陶埙、山西太原义井村陶埙(郑)。通过这些乐器的出土与分类给我们研究远古时期的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我们在此基础上更加准确把握历史。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读,其对于古代音乐史的思考有二:
1.关于音乐的起源各个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音乐起源于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对于音乐的起源做出了推测性的说法,当然这种推测也是有依据的。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音乐的起源问题,还只能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而不单单归结为一种因素(陈)。音乐起源于劳动,首先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其次,劳动也创造了音乐艺术(杨)。有的学者归结为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等六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的研究是把艺术的起源和人的起源结合起来的。郑祖襄对远古时期的音乐起源做了探讨性的看法。在我看来,不论是出于哪一种的说法,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素的存在,音乐的起源是我们探究远古时期音乐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应当采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把握音乐之起源。
2.三皇五帝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战国时代。其中有关燧人、伏羲和神农的“三黄传说,分别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某些社会特征。三皇之后是五帝。《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的五帝是:皇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从史书记载的历史来看,三皇五帝的传说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中国古代的部落首领的联盟与统治都与历史相挂钩,只不过有些传说在后世的撰写中蒙上了阶级的亦或者是历史的烙印,有一部分乃是虚构的成分。不过令我感叹的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神秘性与探讨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来挖掘与审视,关注历史的发展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远古;音乐;乐舞
远古社会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形态,考古学家依据史料,音乐图像学,音乐考古学等方式来探索与寻找我们最古老时期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生活,使我们更容易了解与掌握这个时期的音乐历史。这个时期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人类由直立人发展到早期智人进而到晚期智人。由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以磨制石器为主,还出现了距约六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其中,仰韶文化时期是距今7000年到5000年间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聚落形态在平等的氏族社会中最典型的是临潼姜寨聚落(中简)到了氏族社会晚期,出现了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吴、刘)之后到了早期文明时代,也称龙山时代,距今5000年-4000年,早期国家邦国文明的出现,涌现出代表邦国文明的陶寺遗址,对于我们研究这时期的史实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材料。这个时期也同样出现了像皇帝、尧舜禹等帝王。另外,关于音乐的起源大家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与音乐相关的是远古时期的乐舞以及乐器,还有反映原始音乐生活内容的乐舞,如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朱襄氏之乐、葛天氏之乐、阴康氏之乐以及皇帝的《云门》、尧的《咸池》等,都反映出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
就关于音乐文化而言,音乐的种类包括歌曲乐、舞、乐器。
音乐往往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又称之为乐舞。在原始音乐中,百兽率舞用于祭祀以狩猎为内容的原始歌舞音乐(吴、刘),也体现出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陈)。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五千年)这是出土文物中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从这一图像可知当时的舞蹈音乐已具备了鲜明的节奏性(陈)考古发现的材料证实了原始乐舞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普遍而真实的存在(刘),是我们了解原始社会歌舞的生动的形象资料(吴、郑)。传说中的原始乐舞还有皇帝时代的《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尧时期的《咸池》有两种说法,咸池是天上西宫的星名《史记 天宫书》,另一种解释则说咸池是日落之处《淮南子 天文训》(金),还有一部记载《咸池》乃是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淮南)(刘),舜时期的《箫韶》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刘)。故后世称之为《韶虞》。《箫韶》之名,可能是此乐舞以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陈)。因其舞蹈有九次变化而又被称为《九辩》,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金)。关于原始时期的乐舞,是原始社会的反映,如《朱襄氏之乐》《葛天氏之乐》等,都与原始时期的音乐相结合。
远古时期的乐器出土也是相当的丰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远古时期的音乐情况。按照天然材料与陶制石器划分,天然材料分为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陶制石器分为摇响器、陶铃、陶鼓、陶埙(陈)。按照敲击乐器与吹管乐器之分,敲擊乐器分为鼓、陶钟、石磬、陶响器、陶铃,吹管乐器分为骨笛、骨哨、陶角、陶埙、笛柄杯(刘)。其中陶埙有半坡陶埙、河姆渡陶埙、山西万荣荆村陶埙、山西太原义井村陶埙(郑)。通过这些乐器的出土与分类给我们研究远古时期的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我们在此基础上更加准确把握历史。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读,其对于古代音乐史的思考有二:
1.关于音乐的起源各个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音乐起源于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对于音乐的起源做出了推测性的说法,当然这种推测也是有依据的。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音乐的起源问题,还只能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而不单单归结为一种因素(陈)。音乐起源于劳动,首先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其次,劳动也创造了音乐艺术(杨)。有的学者归结为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等六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的研究是把艺术的起源和人的起源结合起来的。郑祖襄对远古时期的音乐起源做了探讨性的看法。在我看来,不论是出于哪一种的说法,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素的存在,音乐的起源是我们探究远古时期音乐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应当采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把握音乐之起源。
2.三皇五帝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战国时代。其中有关燧人、伏羲和神农的“三黄传说,分别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某些社会特征。三皇之后是五帝。《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的五帝是:皇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从史书记载的历史来看,三皇五帝的传说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中国古代的部落首领的联盟与统治都与历史相挂钩,只不过有些传说在后世的撰写中蒙上了阶级的亦或者是历史的烙印,有一部分乃是虚构的成分。不过令我感叹的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神秘性与探讨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来挖掘与审视,关注历史的发展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