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可象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ngha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锟,1969年出生,祖籍安徽。现为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吴门书道馆馆长。作品10余次参加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展并获奖。出版了《书法技法导学教程·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顺赤壁赋》《徐渭自书诗册》《线之精灵一草书的学习与鉴赏》四本教学专著。合著《书法艺术鉴赏十八讲》。
  草书的特点是用笔极具变化,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无限的意蕴。好的草书作品能以其独特的形式之美和深邃的内涵,与欣赏者心神融通,使欣赏者产生共鸣并获得美的体验。因此,观摩和欣赏古代先贤杰出的草书作品,是学习和研究草书必须经历的过程和环节。
  1.从印象到风格的初步定位
  我们在欣赏草书的过程中,首先是对作品的印象,然后通过印象,再上升到对作品风格的初步定位。印象指的是欣赏者面对作品的初始感觉。面对同样的作品,不同的欣赏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印象。如陆机的《平复帖》,它的结体含章草和古隶的特征,是汉向晋过度时期的书体,我们对它的特征和风格进行艺术定位时就会因人而异。有的人因为它的文字格调高古,骨力内含,感觉它用笔有种幽率、古拙的意味,而有的人对《平复帖》的第一印象是平和。“平和”是指用笔平静而无奇态。而“幽”是幽远、古雅、醇厚、纯粹的意思;“率”是天真烂漫的意思。显然,二者有天壤差别。
  对每位欣赏者来说,初步印象往往能激发兴趣,提升兴奋和好感。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印象是欣赏过程的“第一站”,所形成的概念尽管有时是初步的、不全面的,甚至是表面的和主观的,但都决定和引导着观赏情趣的大小和判断力的准确与否。印象跟人的情性、知识结构、人生阅历有很大关系。性格平静的人也可欣赏激越、动荡的风格;性格豪迈的人也可欣赏精致、雅秀的风格。因最初的印象是最真实的、最可信的,因此也是最可贵的。
  2.感受草书灵活多变的笔法
  卫恒在《四体书势》中引用蔡邕《篆势》中的话:“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骆驼迁徙,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伪不可胜原。”萧衍在《草书状》中说:“疾苦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急掷……,纵横如结,连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陵。”上述古人对草书形态的概述可谓惟妙惟肖,也总结出了草书用笔灵活多变的特征。因此,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讲:“唯草书难。”草书不像楷书那样结体规正、平稳、整齐,而是要通过改变字形,运用挪位、揖让、夸张、对比、合并、呼应等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线条变化的美。草书的线条拒绝平庸乏味和暗淡无奇。王羲之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在这里,王羲之昕指的书就是特指行草书。草书的用笔变化莫测,以至形不可捕捉,迹不可省察,“任情达性”,感性色彩很浓,是个人感情、意识、才气和艺术水准的结晶。
  经过历代草书大家不断地归纳和总结,草书有了较为完善的一整套笔墨技法。这些技法凝聚着古人非凡的创造力,也使草书这种深奥、艰涩、抽象、捕捉不定的书体有路可循、有法可依。因此,草书结体虽多变难识,但它的用笔还是很规范的。初识难懂,久读便明白古代草书用笔的窍门所在。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就是强调笔法的重要性。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古人特别强调创造性、独特性。法“不破不立”,一定要有所新意。草书“法无定法”,要以意求法,法与理通,逐步走向变法的新境界。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云:“圣人不凝不滞于物,万法无定,殊途同归,神智无方而妙有用,得其法而不著,至于无法,可谓得矣。”通过这段活,我们要深刻理解古人的用意,技法是可遵循的,是可操持的。
  草书的笔法按风格分类大致有3种:一种是小草,一种是中草,第三种是大草或称狂草。小草的用笔笔画清晰、使转有致、节奏分明、气息连贯、笔势婉转流畅,如王羲之的《十七帖》、智书的草书《干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等。中草,顾名思义,从草书的用笔上看,它介乎于小草和大草之间,其用笔特点是一气呵成,飘逸流美,作品多了些动荡和起伏以及律动感,强调笔势的流畅通达,重在展现草书高妙的技法和笔墨意蕴,如董其昌、文徵明、王铎的某些草书都属于中草范畴。三是大草,它代表了中国古代草书艺术的最高峰。其结体大开大合、纵横奔驰、天马行空、不可一世,充分体现了草书技法的高度和强度。如古代张芝、张旭、怀素的草书都属于此类。
  3.领略草书变化莫测的章法
  草书最吸入的是章法,妙在如何布局,线条的摆布在有限的空间里组合,让观赏的人感受草书奇幻而又绝妙的美。
  关于章法,古人多有精辟的论述。笪重光《书筏》中说:“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潘之淙《离钩书诀》云:“字之脉,章法是也。”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董其昌在这里提到了“行间茂密”4个字,指线条之间的组合状态。草书的布局很有讲究,点画有繁简、方圆、轻重之分;结体有大小、疏密、正斜之别;布置有宽严、聚散、虚实之状。汉代张芝的草书连绵跌宕,结体钩环连绕,绵延不绝。唐代怀素和张旭的草书更是波澜壮阔,线条充满奇幻的色彩,创造了“骤雨旋风”和“云烟缭绕”的结体,为后人留下了颓然天放、风骨灿烂的草书典范。明末的草书家群体更是风华烂漫,尽显个人的精神内蕴和艺术主张,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拓展了草书艺术的表现形式。
  4.草书艺术欣赏的再创作
  欣赏草书艺术是一个既赏心悦目又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将眼中的草书点画通过意识的整合,尽量体会和发现草书的气势和意蕴,最终获得情性的抒发和审美享受。好的草书作品不仅能通过流美畅达的线条,和谐协调的结体,奇妙绝美的章法,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动,而且能以深邃的意境启人心扉,促人联想。
  草书欣赏过程不像美术、摄影艺术那样完全通过画面直接让读者从中领会作品所描绘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获得艺术感受和审美效应。书法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对草书艺术的欣赏更是一项较为复杂、难以解释的思维联想活动。欣赏者不仅要领略其表明的形式美,还须洞察形式背后蕴含的意境美。欣赏者通过观看草书的点线组合与结体章法,通过大脑对形式信息要素的重新整合,之后产生艺术联想,逐步领会和理解它的的风格特征,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个过程我们可称之为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艺术欣赏者的再创造这个环节很重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反复斟酌和观悟,从细微处能发现大境界。它可以强化欣赏者的审美意识,由表及里逐渐领悟作者深刻的艺术思想,同时将自己的情感思绪溶入到作品中去,使欣赏者与书写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艺术审美进入更高的层次。一般来说,草书的创造性鉴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思维环节:
  ①观看和想像。
  欣赏者在具体欣赏一幅草书作品时,首先要领会和识别草书的笔画和结体特征。通俗地讲,欣赏者首先要认识字,整幅作品是由那些字组成的。其次,欣赏草书作品需要将直接的形式美以及直接的感受升华为更高层次的联想,把有形有据的点线组合,引发到无形的意象,再转化为理想的艺术形象。联想和想象是在全面地领会和把握艺术作品风格的基础上,通过作品的外部特征进入到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对作品的意蕴和意境深切地理解,去体会艺术家博大深邃的艺术情致和精神气韵。虞世南《笔髓论》日:“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也,合于妙也。”这里强调了心悟的重要性。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抽象,有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势。”揭示了中国书法的本质,同时也道出了中华文化的内核。
  ②体悟和领会。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把自己假扮成为艺术家本人,在草书的艺术世界里纵横驰骋,痛快淋漓地挥洒和表现,天马行空,意与灵通,笔与冥运。“天真烂漫是吾师,兴来一挥白纸尽”,遥想怀素当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里洋溢着创作的欲望、激情与灵感。在欣赏草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体悟和领会这个环节:一方面,目睹草书宽宏的气势,我们要展开想像。把自己的内心投放在自由烂漫的创作情境之中,体会创作的快感和畅达之气,感受作者心手相应、挥运自如的境界,兴会之致,畅然忘怀,将有我化为无我,物我两忘,情境相融。另一方面,要注重“心悟手从”。孙过庭提出了“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观点,强调“心追手摹”,欣赏者既是观赏者、又是艺术作品的完成者或延续者。欣赏者本人要重视创作思绪的萌动和释放,重视培养自己的创作意识和性灵的抒发。
  ③肯定与否定
  “对与错”“取与舍”“肯定与否定”常常贯穿于欣赏过程中,甚至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里,始终是艺术工作者要面对的话题。在草书艺术的欣赏过程中,肯定和否定的思维时常会有。肯定就是对作品笔墨语言以风格特点及艺术层次的认可。否定就是不理解,不认同或暂不认可。不认同、不理解,不一定就是坏事。同样,认同和赞扬未必就是好事。艺术的认知和评价只是暂定的,或者说是呈螺旋状上升的,常常起伏不定,评价好坏不一。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欣赏水平不一,这跟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有直接的关系。有时思想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住往会促进艺术的发展。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很小的时候,针对其父的书法艺术,不盲目崇拜,而是表现出了他的学思高远,真知灼见。力劝父亲改体。有时善意的评论和剖析反而能提升彼此间的情感和艺术造诣。曾敏行《独醒杂志》中载:“东坡与山谷论书,东坡日:‘鲁真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两入学问,境界甚高,双方对彼此的了解都很深刻,提出的见解也很高妙,不仅没有伤害对方,反而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④意念的整合到艺术再创造
  这个环节尤为重要。意念的整合是将个人在欣赏过程中形成的个人见解和认识提炼出来。而创造是将已形成的真知灼见变成艺术创造的动力和激情。一方面,每个人在欣赏草书作品尤其是面对历代传下来的古代墨宝,一定是怀着虔诚、敬仰之情来对待它的。也只有我们怀着纯净、唯美之心去对待它,才能领会到艺术作品中的真髓。因此,在草书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强调神情的高度专注,心无旁骛,尽量凝神静气,以最佳的状态去把握和品读作品中所蕴含的至深情境和美学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和整合自己的真切感受,把它强化,逐步地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这个过程很重要,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原创力。因为,再创作的过程实际是欣赏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包含了欣赏者对原作品高度的赞许。它能思接千古,与古人对话;能遥想未来,预见将来的自己。
其他文献
从2006年第一部“疯狂系列”电影《疯狂的石头》以破竹之势突入国内院线市场开始,宁浩监制、新人导演执导的几部影片均获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宁浩已经从初出茅庐充满“迷影”气质的年轻导演成长为“第六代”导演的中流砥柱。如今,在逐渐参与新导演扶植计划后,宁浩的事业中心开始偏向制片监制与编剧,宁浩类型片的本土化处理个人风格也在青年导演中开始显现独特的影响力。  类型片最早起源于好莱坞。作为一种商业环境下的
一、 失格的本源:对人性的洞察与觉醒  失格,指丧失某种资格,人间失格,意为失去了为人的资格,过着不及格的人生。“回首前尘,尽是可耻的过往,对我而言,人类的生活无从捉摸。”这是大庭叶藏对自己的评价,作为一名富家少爷,他始终无法体会世俗人们歌颂的美好人生,由此质疑人的存在本质,质疑自己,质疑神的教条,探索理性的存在,寻找真我。  一方面,叶藏对于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对于庸庸碌碌的世俗人士是一种超前和进步
西方审美主义的发生学基础是摆脱一切外在力量的主宰,重新发现和确立人的价值。席勒把审美看作是“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是人摆脱了一切强制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如果说西方的审美主义是积极地卸掉一切枷锁,摆脱一切束缚,寻求生活之外的超越世界,中国的审美主义传统则是在生活之内寻求超越,是在“游方之内”的现实王国对“游方之外”彼岸世界的向往和追寻,其根基永远是生活世界本身。到了现代社会,审美主义“
电影《风平浪静》是由李霄峰执导,黄渤监制,章宇、宋佳、王砚辉等领衔主演的剧情犯罪片,于2020年11月6日上映。影片的累计票房达8351万元,并入围2020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影片是黄渤发起的新导演助力计划的作品之一,对于青年导演的艺术电影创作而言,得到这样的市场及业界反饋已属难得。李霄峰曾执导过《灰烬重生》《少女哪吒》,《风平浪静》则延续其所擅长的黑色电影风格,亦延续其所擅长
2013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3D动画《冰雪奇缘》(英文片名Frozen),是迪士尼成立90周年的纪念大片,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该片包揽了2013年度金球奖、安妮奖、奥斯卡的最佳动画长片,主题曲Let It Go斩获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电影原声带也在当年位居美国公告牌专辑销量榜首,该片荣膺当年全球动画史票房冠军,亦为影史票房榜第五名。[1]影片讲述了在小国阿伦黛尔,有两位公主——姐姐艾莎
骆恒光 号翼之。1943年6月生,浙江省诸暨市人。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审,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第四届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理论研究会主任。现为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浙江文澜书画院院长,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顾问,浙江省余任天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辞赋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
刁亦男导演继《白日焰火》(2014)问鼎柏林金熊奖之后,执导的《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再次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并在2019年12月与国内观众见面,票房突破两亿元人民币。《南方车站的聚会》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白日焰火》冰冷压抑、悬疑刺激的风格与类型,同时,在形式和意味上愈发极致,影像化过程中呈现出更为旖旎与梦幻的超现实指向,令观众在观影体验中如陷入重重迷雾,却又享受着欲于纷繁迷雾中一窥究竟的阐释
摘 要: 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内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策略等几个方面。本研究对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问题 策略    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总量、结构和素质方面,因此,人才队伍建设
顾琳和周作镕都是清代书画家,但一位生活于康熙、乾隆年间,一位生活于清末,两者相隔有100多年,不可能有交往,也没什么关系。后世收藏家却深含妙心,在一本册页中同时收入了他们的作品,在此乘着雅兴合起来将他们谈论一番吧。  此册页为推篷装,装裱精雅。缠枝花卉纹锦面,签纸为腊笺旧纸。陆家衡先生题日:“顾吉山仿古山水册,持平署。”钤白文小印:“持平”。册页凡八开,首页为周作镕书法,纵22.8厘米,横32.5
摘要:本文作者读毕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顿觉震撼。作者首先大略回顾了此书内容与观点,然后对书中的疑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文化 ,权力与国家》 脉络 疑惑    在读过的历史书籍中,印象殊为深刻的有两本,一本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本是手头的这本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如果说前一本书主要是以其全新的书写历史的方法让我目瞪口呆的话,那么后一本书则更多的是以其实证风格和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