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与回归的心路历程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文学家艾丽丝·门罗在代表作《逃离》中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平凡生活及情感经历,主要反映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原生家庭及婚姻家庭压制下的生存困境,通过女主人公的两次逃离之旅,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觉醒以及自我成长。通过研究女主人公在面临男权社会中父亲与丈夫的压制时内心的挣扎与渴望,分析其逃离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期为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平凡女性找到出路。
  关键词:《逃离》 女性生存困境 回归 出路
  一、引言
  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逃离》是她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逃离》中的第一篇作品。在小说中,她用简约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平凡生活,而在平凡生活中却蕴含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父女关系与夫妻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时,内心充满挣扎与渴望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对自身状况的反省。通过对卡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认真地思考了平凡女性的命运,通过对女主人公逃离及回归的心路历程描述,对女性如何找到最终出路进行了阐释。
  二、女性的生存困境与逃离之旅
  该短篇小说故事情节虽平淡无奇,但门罗却揭露了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充满了对女性命运与最终出路的思考以及女性为了追求自我独立及价值的实现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在小说中,作者叙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经历的两次逃离之旅,究其原因是她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不管是在她的原生家庭还是婚姻家庭中,男权制都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男权制”概念是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首次引入的,用来表示男尊女卑、男性统治女性的社会现实。面临男权制的压迫,卡拉两次逃离,第一次逃离是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为了感情,实现她的理想,追寻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第二次逃离是为了摆脱丈夫克拉克的压制,走出婚姻的牢笼。但两次逃离的结局并不相同,分别展现了女性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
  (一)逃离原生家庭 这篇小说中,卡拉的困境首先来源于她的原生家庭,卡拉的家庭是典型的父权制家庭,成员有继父、母亲、哥哥,但家庭关系并不是很和谐,不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女性的生活由男性主宰,女性处于劣势地位,男性喜欢用惯性思维来约束压制她们。原本家人给卡拉安排好了未来的出路——要她接着上大学,将来学兽医。而在她的内心中,一直潜藏着要逃离的欲望,实现自己从小的理想。她第一次出逃是为了逃离家庭,在她看来,是因为她“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即实现她的理想——能够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她在家庭中面临着来自继父的父权制压迫,因此厌烦了她现有的生活,“她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煩透了他们的房子、他们的后院、他们的相册、他们度假的方式、他们的烹饪路子、他们的‘洗手间’、他们的‘大得都能走进去人’的壁橱,还有他们为草坪所安装的地下喷水设备” 。
  卡拉认为自己原来的生活无比乏味,而正好在那段时间出现了克拉克,他作为一名优秀的马术老师,有自己的理想——“办一所马术学校啦,在乡下找一块地方啦” ,这正好与卡拉所期望的生活相符,于是卡拉爱上了克拉克,虽然到后来她认为爱上他只是性方面的问题。而卡拉的继父却用男性的霸权来压制她,鄙视克拉克,称他为“失败者”“盲流游民”,并且丝毫不尊重自己的女儿,在发生争论时,仅仅说道,“‘我不想跟你争辩’,她反正不是他自己的女儿”。面临长期的男权压制,卡拉最终爆发,挑战继父权威,极力为克拉克辩护,此刻,她的自我身份意识已有初步萌芽。
  于是,卡拉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放弃到圭尔夫上大学的机会,跟随着这位她心目中的“吉卜赛流浪汉”出走,成功地离开了家。她把克拉克当作未来生活的设计师,但现实是残酷的,她并未过上所期待的更为真实的生活。她此刻仍是缺乏自我意识的,将希望寄托在克拉克身上。
  (二)逃离婚姻家庭 然而, 卡拉的第一次逃离并未使她获得长久的幸福,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后,她所憧憬的美好生活也并未实现,她与克拉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创业初期,他们生活浪漫,像游客一般在乡下生活。但好景不长,这种漫游被他们视为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激情过后,占据卡拉每天生活的是马场艰辛的劳动与烦琐的家庭生活。在经济上,马场生意惨淡,克拉克需要在外面赊账,而卡拉需要在日常空余时间给邻居贾米森太太收拾房屋、做家务,以此赚取零用钱补贴家用,两人生活拮据,生计勉强得以维持。在情感上,她曾抱以美好期望的克拉克随着婚姻生活归于平淡变得冷漠、脾气火爆,且终日埋头于电脑之中,以至于卡拉在沉闷的家庭气氛中感到痛苦、压抑,对丈夫非常失望,对婚姻生活极度不满。她向邻居西尔维亚抱怨,因为“他什么时候都冲着她发火。就像是心里有多恨她似的。她不管做什么都是不对的,不管说什么都是说错的。跟他在一起过真要把她逼疯了。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已经疯了。有时候又觉得是他疯了” 。丈夫在家中拥有绝对权威与统治权,不容卡拉挑战。
  面对丈夫的压制与婚姻生活的困境,卡拉只能把马厩当成她的避难所,因为“对她来说,最能排除烦恼的还是上厩棚去为自己找点儿什么杂活儿来干干”。在压抑与窒息的家庭气氛中,她不断思考自己的出路,她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试图逃离家庭的牢笼,开始进行自我身份的探寻。她打算逃离家庭,希望能够寻求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此挣扎的过程中,卡拉的自我意识觉醒。而她的邻居西尔维亚对她提供了帮助,西尔维亚非常同情卡拉的遭遇,为她提供了前往多伦多的衣物、路费以及暂时居住地,这使她的逃离有了成功的可能性。她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付诸了行动,在乘坐的大巴车上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活,如何谋求一份职业,如何依靠自己重新进行生活。然而,这一次的逃离并没有成功,卡拉在关键的时刻主动放弃了。但这并不影响她对自己、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经过这次逃离之旅,她已经不再是那个依附于克拉克、丧失自我身份的卡拉了,她敢于尝试摆脱男权制的压迫,勇于打破男性权威,努力追寻自我价值。   三、内心的回归与自我成长
  卡拉在第二次逃离即将成功之际,最终选择了放弃。她的内心经过了激烈的挣扎,最后选择了回归,这次回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她从婚姻家庭为起点,进行了逃离,最终回归了原点,但在此过程中,她努力追寻自我,自我意识觉醒,回归自我,经历了成长,寻求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一)逃离与回归的内心挣扎 卡拉坐在大巴车上时,内心无比纠结、挣扎,展现了她细腻且敏感的内心世界。在逃离之初,她非常有计划性,对未来的生活已经有了规划与畅想。例如,她打算去往多伦多,“在一家汽车旅馆或是这一类的地方待下来,去一个马术学校找份工作” ,“打出租车,去那所她从未见过的房子,独自一人去睡那张陌生的床。明天,还得在电话簿上查找一个个马术学校的地址,然后还得上这儿那儿它们所在的地方,问人家要不要雇工”。
  而真正当逃离计划即将成功时,在生命的紧要关头,卡拉意识到“在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克拉克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她不知道以后用什么来取代克拉克的位置,也想象不出没有克拉克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因此在她即将逃离成功之际,内心纠结、挣扎,充满了痛苦,经过了剧烈的思想斗争,她最终选择了主动放弃。这次逃离和第一次逃离不同,未来的生活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可以说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无限恐惧使她最终没能继续向前走而选择了回归,回归她和克拉克组建的家庭。由此看来,抛弃婚姻与家庭并非实现男女平等的正确出路。
  她的回归是具有可能性的,主要是因为她对克拉克仍在情感上与物质上有所依赖。卡拉与丈夫克拉克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她对丈夫依然关心,在逃离前,向西尔维亚叙说自己与丈夫的关系时,她并没有提到特别的伤心事和烦心事。之后,当她留字条告诉克拉克时,非常慌乱。而坐在大巴车上时,心里还一直想着克拉克,在担忧着家里的马场生意,如果选一块好地方,生意或许会更好。卡拉内心深处对丈夫还有感情,所以经过了内心的痛苦挣扎,最后选择了回归家庭的道路。
  (二)对女性出路的探索 然而,曾依附于克拉克的她对自己以及对生活有了更新的认识,回归家庭后,她的自我意识也被唤醒,重新确立了自我的身份,寻找自我,进行自我救赎。这是一个与自己以及与丈夫克拉克之间的和解过程。回归家庭之后,两人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卡拉主动向克拉克承认自己之前向他编造了邻居利昂对自己的骚扰和侮辱。此外,卡拉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在她逃离婚姻家庭前,阴雨连绵的天气使她心情烦躁,小山羊弗洛拉的丢失也使她忧心忡忡,整个家庭气氛非常压抑。而现在她的心情有了好转,马场生意也有了很大好转,天气也晴朗起来,鸟儿也在歌唱。
  而对于丈夫克拉克来说,正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差点失去卡拉这一事实,因此变得更加关心妻子,夫妻间的行为更加亲密,在行动上也做出了改变,例如“在‘逃离日’(他们这样称呼卡拉大巴之行的那一天)之后的那一天,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重新安装好了环形跑道的屋顶”,“一连几天,他们分头去干自己的活儿时,两人都会挥手告别” 。
  卡拉最终从理想回归现实,尽管现实生活并不尽如人意,但她的内心并非毫无波澜。“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能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这说明,在她的内心深处以及潜意识里仍然有逃离的欲望。但从逃离到回归,从内心迷失到精神清洗,她重新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她不再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更加清醒地认识现实,接受现实的生活,重新看待克拉克以及婚姻生活。因为逃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逃离可以看作是过去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人总要学会妥协与和解,需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继续在现实中生活下去。正如门罗所说:“有人还是认为女人会找到生活的出路的。从前,结婚就是出路。近年来,离开丈夫成了出路……我没有这样的出路。在我看来,这样的出路很可笑。我有的只是人们在过日子,在活下去……” 不管逃离的欲望有多么强烈,生存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幸福,生存下去,通过两性之间的和谐,探索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四、结语
  在该短篇小说中,门罗塑造了女主人公卡拉这一普通的人物形象,叙述了她如何两次逃离令她无比痛苦的原生家庭和婚姻家庭和复杂的心路历程。通过两次逃离之旅,作者呈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陷于困境的命运与生存状态,并借助女主人公的逃离与回归展现出女性对于自己生存方式的认真思考。卡拉逃离婚姻家庭后,最终选择了回归,虽然逃离以失败告终,她并未摆脱逃无可逃的命运,但在此过程中,她的女性意识得以觉醒与成长,确立了自我身份,依然能够获得幸福。
  虽然女主人公的内心经历了剧烈的挣扎、迷惘,但归根结底,平凡普通的女性还是要忍受普通的生活,与自己和解,在家庭中学会与其他成员和解,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在被束缚的婚姻生活中,女性只要内心强大,充满和解与包容的心态,自我成长,学会接受残酷的现实生活,寻找自我生存的空间才能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 凯特·米利特. 性政治[M]. 宋文伟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 艾丽丝·门罗. 逃离[M]. 李文俊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3] 彭超,范芊婀,丛治辰,陈晓明等. 逃离到内心,行走于小说精妙之路——关于门罗《逃离》小说艺术的对谈[J]. 百家评论,2014 (6).
  [4] 于艳平. 《逃离》的背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 韓雪,韩竹林.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女性自我身份构建[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4).
  [6] 马会会,郭艳红. 女性的困境与出路——艾丽丝·门罗《逃离》对女性命运的思索[J]. 文化论坛, 2016 (6).
  [7] 吕宁,张红燕. 逃与不逃,女性的困境:论门罗《逃离》中的生存文学主题[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7).
  作 者: 郭佳佳,硕士,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在欧洲各主要大国政坛相继“洗牌”的2017年,偏居西北一隅的岛国爱尔兰似乎很难吸引到各大媒体的关注当然这是指在他们选出一个印度移民后裔、年仅38岁并公开“出柜”的同性恋总理之前的情况。  2017年6月14日,爱尔兰众议院举行全体会议,选举统一党党首利奥·瓦拉德卡为政府总理。爱尔兰总统希金斯当天签署任命书,任命瓦拉德卡为总理。年仅38岁的瓦拉德卡由此成为爱尔兰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  这位最年轻的总
摘 要: 新海诚最新的动画电影《天气之子》自上映以来便备受关注,除了延续以往的对“天空”的细致刻画、“天空”是“自由”“理想”的象征之外, 《天氣之子》中“天气”之“晴”隐含了新海诚对“情”的象征意义。连绵的阴雨,让人对“晴”充满向往,“晴”在故事中是各种情绪与情感的表达;“情”是一个人孤独的“心情”,是两个人真挚的“爱情”,是主人公缺失的“亲情”。  关键词 : 新海诚 《天气之子》 无晴 有“
摘 要: 牛犁、崔荣荣著《绣罗衣裳》是迄今为止对汉族传统民间服饰上衣下裳的较为全面的研究著作。该书立足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的大量珍贵馆藏品,以丰富的存世实物和先人记述资料为论证依据,从审美思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近代民间衣裳的演变进行研究,探析女性社会角色转变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变革与民间衣裳的演变规律。借助大量传世实物高清照片,直观且多视角向人们展示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汉族民间衣裳的造型特
摘 要: 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非《聊斋志异》莫属,《聊斋志异》汲取了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的创作精华,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给读者构建了奇诡秀丽的鬼狐世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聊斋志异》中女狐的形象塑造得尤为生动,她们慧眼识珠,用智慧大胆地追求爱情,觅得良人,收获幸福,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显示出女性婚姻自主的观念和择偶时尚德重才的品质。  关键词:《聊斋志异》 狐女 艺术成就 女性自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浅山丘陵区,东部为平原,西北部为丘岗地。此地最有名的土特产为新郑大枣,为河南省大枣主要产地之一。新郑在上古称为“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新郑又名祝融之墟,也称有熊之墟,为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  新郑市是河南省1989年公布的第一批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名胜古迹众多,郑韩故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是主持人肖东坡。此次来到河南新郑市,是给油坊村
摘 要:周梅森的作品《人民的名义》在2017年横空出世,得到了极广泛的关注。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人们在反思这些贪腐行为的同时,也就无可避免地涉及“权力”的问题。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知识、真理、话语是权力的形式,权力离开知识、真理也就不成其为权力。本文将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核心对其进行分析,展现权力视域下的众生百态。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 福柯 权力  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成为
这封信,写给年轻的你:最近听说了你为未来打拼时的心酸故事,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困惑和焦虑得到了更充分的表达:大学毕业,一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多年所学会不会打了水漂?初入职场,基层岗位,薪水不高,忙来忙去也看不到未来,人生会不会就此被框定?待工作稳定,家里又开始频频“催婚”,自己会不会成为被剩下的那一个?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很多人又感叹,在上有老
摘要:中国新诗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这一时期探索诗人异军突起,诗人们强调的个性自我和个体存在价值成为探索诗歌的重要特点。这一变化在诗歌日益僵化的历史时期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86年出版的《探索诗集》中收录了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探索诗歌,较为全面地展示出新时期诗人们的创作理念和追求。这种承前启后的诗歌创作现象,对于诗歌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
楼主:为了我的奥迪,你的迪奥,咱孩子的奥利奥,努力奋斗!  回复:最后还是我的奥拓,你的奥妙,孩子的奥数。  楼主:如过3年你未嫁,等着我!  回复:等我好好地嘲笑你一番!  楼主:为什么我们会围在一起讨论高考作文,而不是数学或物理?  回复:因为,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还看得懂的东西。  楼主:女人比男人长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复:她们不用和女人_起生活。  楼主:为啥男人讨厌女人的猜忌?  回复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林语堂文化传播策略,其中包含文本选择、译者素养、运营团队、效果评估体系等多个要素。提出借鉴林语堂的成功经验,构建有效的文化传播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进入国外主流传播渠道。  关键词:林语堂 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文化 外译 启示  一、前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当前,我国已然把“中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