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期我谈了怎样定班规的问题。规矩定好后,怎么落实呢?班主任的首选措施往往是评比:评小红花,插红旗,等等。这不但是班主任重要的常规武器,而且是校长重要的常规武器。你走进许多中小学的大门,总会有一个很大的评比表格赫然入目,各班得分高低一览无余。
说实话,每当我看到这种评比表,都会有一种悲哀涌上心头。据我看,这是教育思想滞后的明显标志。
请看我先前写的一篇文章:
评比,评比,评比……
我到某区去给教师讲课。我说:“我要办学校,绝不搞班级评比。”结果惹了祸——有老师拿我的话做理由,反对学校的评比,学校领导于是打电话向教育局诉苦说:“王老师这么讲,我们工作没法做了!”
评比就这么重要吗?离了评比就没法活了?
孔夫子不搞评比,陶行知不搞评比(他提倡学生自治),听说发达国家学校也很少搞多少评比,他们的教育怎么不崩溃呢?还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中学那会儿,也没有多少评比,学校也没有垮掉呀!
学校,是一个孩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到处充满评比是反常的、病态的,评比很少才是正常的、健康的。
评比就是要分出个先进落后,就是要分出个好学生坏学生,就是要把班级分成三六九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它是和我们老祖宗的等级观念接轨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评比就是制造紧张空气,就是主要靠外部压力来推动工作。评比的潜台词是:“人没压力轻飘飘。”评比给所有人带来心理负担,给多数人带来失败。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师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成问题。
评比就是大量挤占师生的私人空间和时间,就是引导师生眼睛盯着上级的指标而不是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就是按照上级的具体要求塑造自己而不是注重自我的发展。所以,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的师生必然缺乏主体性,哪里的领导准爱埋怨师生“自觉性差”。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因为评比培养的不是“自主性”,而是“他主性”,评比是主体性的杀手。一边大搞评比,一边高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幽默小品。
评比不是“发展”师生的积极性,而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评比所需要的积极性不是师生自主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性,而是“响应号召”,是“领导挥手我前进”,是“执行命令不走样”。这是一种“伪积极性”,和当年的“群众运动”相似。不信你去观察,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就会有阵发性的突击场面,像发高烧一样,虽不是“大跃进”,也可以算是“小跃进”。
评比的结果是排序,一定要排出个一二三四来。排在前面有实惠,排在后面要吃亏。有了利益导向,难免出现虚伪。有些评比实际是搞得下级不得不作弊。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就会盛行形式主义。评比和形式主义是孪生兄弟。
可见,现在中小学盛行的评比,多数弊大于利。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来源于评比和排队。要减轻负担,必须减少评比,改变评比理念。
如果有人声称不让他搞评比他就没法工作了,我们可以断定,此人基本上不懂教育。
教育本质上不是管理,它的产品不是机器,而是活人;它不注重具体的指标,而注重人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用评比的方法是无法实现心灵碰撞的,恰恰相反,评比造成的是人与人的疏离,甚至是矛盾和仇恨。现行评比方法的致命弱点是情感含量太低,它事实上是把人看成了执行某种任务、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它想让孩子“奉命”长大。用评比的方法鉴定无生命的产品,是好办法,确实行之有效,然而用来鉴定万物之灵的人类,却实在是不自量力。
师生的人性正在评比的压力下流失。
减少了评比,才会有真正的教育。
减少评比不但对下级是解放,对主持评比者也是一种解放。给别人制造压力的人,自己也得不到放松;天天琢磨怎样“管”别人,绝对成不了学者。
减少了评比,领导者才能抽出更多的精力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和被领导者交流,才能想出办法去创造更多的情境,以利于被领导者的发展,才能给被领导者以更多具体的指导。注意,我说的是指导而不是指挥。一般说来,指导的科技含量和人文精神含量要比指挥高得多。很多领导之所以热衷于布置任务、检查评比,与他们自己懒得动脑筋、不善于给教师出主意有关。检查评比虽然也累,但毕竟省脑筋,不要求多少创造性。经常搞评比确实降低了领导和教师的智商。不信请看,现在有许多校长、教师,连遇到一个普通的教育教学问题,都不知道该如何深入研究下去,真的是让评比给评傻了。大家都只会从上级那儿领任务、布置任务,然后检查评比、奖勤罚懒,再然后,接受上级的检查评比,其他工作似乎都不会了。这样,我们每个人不都变成一个自上而下传递压力的齿轮了吗?需要什么主体性?需要什么研究?需要什么创造?都不需要。
师生的创造性正在评比的压力下流失。
上级和下级,谁更热爱评比?上级。因为评比可以有效地把自己承受的压力分解、转嫁到下面去,还可以评出政绩,评出乌纱帽。评比压力的最终承受者是孩子,他们无法把压力转嫁给别人,只好消极怠工,这就是所谓“厌学”。
厌学与评比呈正相关。评比不减,厌学必增。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要取消一切评比,我只是说,要尽量减少它,把它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要“评”多于“比”。“评”是为了了解和帮助,“比”则往往是为了施加压力,两者路子不一样。
现在我们的教育行政工作几乎是靠评比支撑着,许多人已经太习惯于这件事了,人们见怪不怪,反常成了正常。减少评比对许多领导者来说,竟跟下岗差不多,所以减少评比和减少官僚主义难度相仿。但是减少评比、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毕竟是大趋势,不可阻挡,所以我们还是乐观的。
想不到,还真有人与我“所见略同”。请看,一位中国教育者到美国考察教育后写道:
……在美国考驾照,80分就可以合格。所以,当你在计算机上完成了80分的时候,计算机即自动关闭,其他题目无须再答了,即使你渴望考个满分都没有机会。
原来,美国人不想让大家活得太累,不会把考驾照的人们分成三六九等。
在学校里,美国人也从来不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我觉得美国人的做法有道理。我们学校中的评比主要是纪律、出勤、卫生、仪容等方面,这些东西有必要一定得评出个高低来吗?我想应该像考驾照一样,够格就行了,没必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事情上来。比如我是一个从来不迟到早退的学生,班主任却经常在班里强调出勤的重要性,公布各小组的出勤情况,每次我都得洗耳恭听。凭什么?他迟到,这是他的错误,班主任应该找他谈,何必让我陪着“受教育”?所以这种评比其实是绝大多数人为极少数犯错误的人“陪绑”。这是对多数学生权利的一种侵犯。
为什么很多校领导和班主任要这样做呢?他们的想法可能是这样的:你们班的学生出现问题,这是你们全班的责任,指出你们班比人家落后,就逼得你们没法子不做工作了。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问题是你可以把某班落后的情况通知班主任本人,督促他做工作,不该在全校公布,刺激无辜的其他同学。所以愚以为,纪律、出勤、卫生、仪容等情况,都应该有记录,但是像考试分数一样,不宜公之于众。
再有,严重违反校规班规的,都是所谓问题生。解决问题生的问题,主要应该靠个案诊疗,用集体压力的办法一般是不能奏效的,常常反而造成问题生和班集体的尖锐对立。所以,评比往往是矛盾下放的办法,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人声称不搞这样的评比就不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说不通的。竞争什么?比赛哪个班红领巾戴得齐?比赛哪个班校服穿得齐?比赛这些东西,不也太泄气点儿了吗?都穿齐了就说明这个班学生竞争力强?我不是说这些事情不该抓,我的意思是谁有问题抓谁,没必要把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往这些事情上吸引。把他们的精力真正用在提高素质上,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评比的办法还可不可以用呢?愚以为对班主任来说,只有班中一半左右同学尚未做到的事情,才可以用小组竞赛和评比的办法刺激学生去做;凡是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能做到的事情,就没必要评比,谁做不到抓谁就是了。
思考和练习:
请具体分析校内或班内的一个评比项目,看看它有多少合理性,想想如果不用评比的办法,能不能解决问题。
(责编 若 洋)
说实话,每当我看到这种评比表,都会有一种悲哀涌上心头。据我看,这是教育思想滞后的明显标志。
请看我先前写的一篇文章:
评比,评比,评比……
我到某区去给教师讲课。我说:“我要办学校,绝不搞班级评比。”结果惹了祸——有老师拿我的话做理由,反对学校的评比,学校领导于是打电话向教育局诉苦说:“王老师这么讲,我们工作没法做了!”
评比就这么重要吗?离了评比就没法活了?
孔夫子不搞评比,陶行知不搞评比(他提倡学生自治),听说发达国家学校也很少搞多少评比,他们的教育怎么不崩溃呢?还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中学那会儿,也没有多少评比,学校也没有垮掉呀!
学校,是一个孩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到处充满评比是反常的、病态的,评比很少才是正常的、健康的。
评比就是要分出个先进落后,就是要分出个好学生坏学生,就是要把班级分成三六九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它是和我们老祖宗的等级观念接轨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评比就是制造紧张空气,就是主要靠外部压力来推动工作。评比的潜台词是:“人没压力轻飘飘。”评比给所有人带来心理负担,给多数人带来失败。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师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成问题。
评比就是大量挤占师生的私人空间和时间,就是引导师生眼睛盯着上级的指标而不是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就是按照上级的具体要求塑造自己而不是注重自我的发展。所以,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的师生必然缺乏主体性,哪里的领导准爱埋怨师生“自觉性差”。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因为评比培养的不是“自主性”,而是“他主性”,评比是主体性的杀手。一边大搞评比,一边高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幽默小品。
评比不是“发展”师生的积极性,而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评比所需要的积极性不是师生自主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性,而是“响应号召”,是“领导挥手我前进”,是“执行命令不走样”。这是一种“伪积极性”,和当年的“群众运动”相似。不信你去观察,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就会有阵发性的突击场面,像发高烧一样,虽不是“大跃进”,也可以算是“小跃进”。
评比的结果是排序,一定要排出个一二三四来。排在前面有实惠,排在后面要吃亏。有了利益导向,难免出现虚伪。有些评比实际是搞得下级不得不作弊。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就会盛行形式主义。评比和形式主义是孪生兄弟。
可见,现在中小学盛行的评比,多数弊大于利。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来源于评比和排队。要减轻负担,必须减少评比,改变评比理念。
如果有人声称不让他搞评比他就没法工作了,我们可以断定,此人基本上不懂教育。
教育本质上不是管理,它的产品不是机器,而是活人;它不注重具体的指标,而注重人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用评比的方法是无法实现心灵碰撞的,恰恰相反,评比造成的是人与人的疏离,甚至是矛盾和仇恨。现行评比方法的致命弱点是情感含量太低,它事实上是把人看成了执行某种任务、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它想让孩子“奉命”长大。用评比的方法鉴定无生命的产品,是好办法,确实行之有效,然而用来鉴定万物之灵的人类,却实在是不自量力。
师生的人性正在评比的压力下流失。
减少了评比,才会有真正的教育。
减少评比不但对下级是解放,对主持评比者也是一种解放。给别人制造压力的人,自己也得不到放松;天天琢磨怎样“管”别人,绝对成不了学者。
减少了评比,领导者才能抽出更多的精力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和被领导者交流,才能想出办法去创造更多的情境,以利于被领导者的发展,才能给被领导者以更多具体的指导。注意,我说的是指导而不是指挥。一般说来,指导的科技含量和人文精神含量要比指挥高得多。很多领导之所以热衷于布置任务、检查评比,与他们自己懒得动脑筋、不善于给教师出主意有关。检查评比虽然也累,但毕竟省脑筋,不要求多少创造性。经常搞评比确实降低了领导和教师的智商。不信请看,现在有许多校长、教师,连遇到一个普通的教育教学问题,都不知道该如何深入研究下去,真的是让评比给评傻了。大家都只会从上级那儿领任务、布置任务,然后检查评比、奖勤罚懒,再然后,接受上级的检查评比,其他工作似乎都不会了。这样,我们每个人不都变成一个自上而下传递压力的齿轮了吗?需要什么主体性?需要什么研究?需要什么创造?都不需要。
师生的创造性正在评比的压力下流失。
上级和下级,谁更热爱评比?上级。因为评比可以有效地把自己承受的压力分解、转嫁到下面去,还可以评出政绩,评出乌纱帽。评比压力的最终承受者是孩子,他们无法把压力转嫁给别人,只好消极怠工,这就是所谓“厌学”。
厌学与评比呈正相关。评比不减,厌学必增。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要取消一切评比,我只是说,要尽量减少它,把它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要“评”多于“比”。“评”是为了了解和帮助,“比”则往往是为了施加压力,两者路子不一样。
现在我们的教育行政工作几乎是靠评比支撑着,许多人已经太习惯于这件事了,人们见怪不怪,反常成了正常。减少评比对许多领导者来说,竟跟下岗差不多,所以减少评比和减少官僚主义难度相仿。但是减少评比、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毕竟是大趋势,不可阻挡,所以我们还是乐观的。
想不到,还真有人与我“所见略同”。请看,一位中国教育者到美国考察教育后写道:
……在美国考驾照,80分就可以合格。所以,当你在计算机上完成了80分的时候,计算机即自动关闭,其他题目无须再答了,即使你渴望考个满分都没有机会。
原来,美国人不想让大家活得太累,不会把考驾照的人们分成三六九等。
在学校里,美国人也从来不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我觉得美国人的做法有道理。我们学校中的评比主要是纪律、出勤、卫生、仪容等方面,这些东西有必要一定得评出个高低来吗?我想应该像考驾照一样,够格就行了,没必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事情上来。比如我是一个从来不迟到早退的学生,班主任却经常在班里强调出勤的重要性,公布各小组的出勤情况,每次我都得洗耳恭听。凭什么?他迟到,这是他的错误,班主任应该找他谈,何必让我陪着“受教育”?所以这种评比其实是绝大多数人为极少数犯错误的人“陪绑”。这是对多数学生权利的一种侵犯。
为什么很多校领导和班主任要这样做呢?他们的想法可能是这样的:你们班的学生出现问题,这是你们全班的责任,指出你们班比人家落后,就逼得你们没法子不做工作了。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问题是你可以把某班落后的情况通知班主任本人,督促他做工作,不该在全校公布,刺激无辜的其他同学。所以愚以为,纪律、出勤、卫生、仪容等情况,都应该有记录,但是像考试分数一样,不宜公之于众。
再有,严重违反校规班规的,都是所谓问题生。解决问题生的问题,主要应该靠个案诊疗,用集体压力的办法一般是不能奏效的,常常反而造成问题生和班集体的尖锐对立。所以,评比往往是矛盾下放的办法,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人声称不搞这样的评比就不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说不通的。竞争什么?比赛哪个班红领巾戴得齐?比赛哪个班校服穿得齐?比赛这些东西,不也太泄气点儿了吗?都穿齐了就说明这个班学生竞争力强?我不是说这些事情不该抓,我的意思是谁有问题抓谁,没必要把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往这些事情上吸引。把他们的精力真正用在提高素质上,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评比的办法还可不可以用呢?愚以为对班主任来说,只有班中一半左右同学尚未做到的事情,才可以用小组竞赛和评比的办法刺激学生去做;凡是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能做到的事情,就没必要评比,谁做不到抓谁就是了。
思考和练习:
请具体分析校内或班内的一个评比项目,看看它有多少合理性,想想如果不用评比的办法,能不能解决问题。
(责编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