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笔谈)——中国哲学:一种诠释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哲学的存在已近一个世纪。然而,何为“中国哲学”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析和澄明的问题。在学科的视域中,中国哲学通常被理解为研究的对象,这一理解的前提,是将中国哲学规定为历史中已经存在的形态(既成的形态):从逻辑上说,惟其既成或已然,始能成为研究与考察的对象。对中国哲学的上述看法,似乎更多地侧重于其历史的维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等区分中,中国哲学便主要被视为历史中既成或已然的形态。
其他文献
我国是在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以及反思我国社会转型、社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的进程中遭遇现代性问题的。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出现了由呼唤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的热潮。研究现代性问题,对推进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所谓逻辑,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的关于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的学说。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而所谓逻辑思维,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严密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和规则,通过逐步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它的进行模式是阶梯式的,步骤明确,包含着一连串的严谨、连续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在逻辑思维进行过程中,主体能充分意识并控制整个过程,并能用语言将该过程清楚地表述出来。
网络文学是伴随电脑网络而生、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映网络社会生态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的文学现象,它在表现方法、表现内容、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与传统文学有显著的差异,显示出新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与网络的存在机制密切相联.网络文学扩大了文学的领域,也是文学的新变迁,就其发展趋势而言,必将成为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形式和样态.
当代文学应不应当写史,能不能写好史?这是文学理论界曾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秉着求实的精神,贯穿争鸣的思想,通过对新近出版的《新中国文学史》一书的有特色的评论,得出了当代文学应当写史,而且当代文学史能够写好的中肯结论;分析了新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文艺思潮论争、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等问题。这是本书评的学术性之所在。
近几年有的同行、朋友又提出了所谓“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危机”的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从创立到发展,已近百年,不断出现存在的“合法性”问题,最近又被渲染为出现了“危机”,这的确令人深思。
一个学科的发展,有基础性和前沿性两个不同方面。对于目前国内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我想就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近代以前,哲学被看做是笼罩一切的。步入近代,西方的走向是,各个具体学科力图摆脱哲学的空洞与玄想,走向经验、应用与操作。而传统中国,由于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因而,在近代,学人们走着与西方相反的道路,致力于清除传统思想史中伦理的、治理的具体内容,抽取出可以与西方相对应的“哲学”及其逻辑演变史。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环,近几年来南京大学在进行“211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各项工作,使学校在许多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