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需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自主探究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主动学习是促进“教”与“学”整合、优化教学关系、以及发掘“教”与“学”最大潜力的重要途径。主动学习的主要动机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学生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处于一个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大环境之下,一方面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仍然习惯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他们设定好学习的框架,限制了学生自身潜质的发挥,影响了问题意识的形成,降低了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究。
一、 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来培养问题意识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的倡导下,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过尝试,但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还保留着应试教育思想,习惯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主要是指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前提是对问题提出质疑。例如,当面对一个新问题,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会首先想到如何去破解它,而随着质疑的产生,问题意识则随之表现出来,因此,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以“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前,笔者将本课的知识点归纳为三个部分:一是促成三国鼎立形成的要素、二是三国鼎立形成后东汉末年的局势、三是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而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三个知识点转化为三个探究课题,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进而,在每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都采用了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提出探究主题——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归纳的流程,对三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归纳。
综上,采用这种引导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探究”过程,学生针对探究主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笔者不加以干预,而是在探究完毕后通过与学生互动来了解他们的探究结果,如此,则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也藉此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 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来培养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是敢于大胆假设和质疑,敢于针对问题而提出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从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开始,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平台,让学生在反复质疑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质疑的前提是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因此,笔者在课堂开篇即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发展历史,那么,通过学习这些朝代的更替,你能总结出历史的哪些规律?
带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们质疑:朝代更替前后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都会发生哪些变化?
通过质疑,学生们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由乱入治、再因治而乱,历史发展具有重复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创设问题情境: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隋朝的发展与灭亡,那么,按照历史发展规律,朝代更替时局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在问题情境下,学生们必然会思考:隋朝灭亡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是天下大乱;而按照历史发展规律,朝代更替后必然会由乱入治,因此答案即是由乱入治。
笔者随即点明本课主题: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贞观之治。由此,则创设出了引导学生质疑的问题情境,培养了问题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课做好了铺垫。
三、 以强化课堂联系生活来培养问题意识
课堂联系生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在生活中开展学习构建,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藉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课前准备学习材料,或课后围绕课堂学习进行自主探究,都是学习构建的重要环节。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一课前,笔者即让学生们在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关于“科举制”的资料,将其作为课堂学习的材料。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并因此提出疑问,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则实现了问题意识的渗透。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如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性活动,一方面可有效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而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形成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 结语
严格来说,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扎根于课堂,并着眼于课外,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将问题意识培养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建立起来,形成一种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思想和技能,从而引领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閆海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1).
[2]孙波.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文教资料,2011(34):181-183.
[3]葛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35-135.
作者简介:
徐城,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泗阳县致远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主动学习是促进“教”与“学”整合、优化教学关系、以及发掘“教”与“学”最大潜力的重要途径。主动学习的主要动机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学生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处于一个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大环境之下,一方面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仍然习惯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他们设定好学习的框架,限制了学生自身潜质的发挥,影响了问题意识的形成,降低了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究。
一、 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来培养问题意识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的倡导下,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过尝试,但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还保留着应试教育思想,习惯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主要是指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前提是对问题提出质疑。例如,当面对一个新问题,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会首先想到如何去破解它,而随着质疑的产生,问题意识则随之表现出来,因此,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以“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前,笔者将本课的知识点归纳为三个部分:一是促成三国鼎立形成的要素、二是三国鼎立形成后东汉末年的局势、三是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而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三个知识点转化为三个探究课题,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进而,在每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都采用了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提出探究主题——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归纳的流程,对三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归纳。
综上,采用这种引导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探究”过程,学生针对探究主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笔者不加以干预,而是在探究完毕后通过与学生互动来了解他们的探究结果,如此,则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也藉此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 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来培养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是敢于大胆假设和质疑,敢于针对问题而提出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从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开始,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平台,让学生在反复质疑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质疑的前提是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因此,笔者在课堂开篇即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发展历史,那么,通过学习这些朝代的更替,你能总结出历史的哪些规律?
带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们质疑:朝代更替前后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都会发生哪些变化?
通过质疑,学生们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由乱入治、再因治而乱,历史发展具有重复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创设问题情境: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隋朝的发展与灭亡,那么,按照历史发展规律,朝代更替时局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在问题情境下,学生们必然会思考:隋朝灭亡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是天下大乱;而按照历史发展规律,朝代更替后必然会由乱入治,因此答案即是由乱入治。
笔者随即点明本课主题: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贞观之治。由此,则创设出了引导学生质疑的问题情境,培养了问题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课做好了铺垫。
三、 以强化课堂联系生活来培养问题意识
课堂联系生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在生活中开展学习构建,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藉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课前准备学习材料,或课后围绕课堂学习进行自主探究,都是学习构建的重要环节。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一课前,笔者即让学生们在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关于“科举制”的资料,将其作为课堂学习的材料。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并因此提出疑问,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则实现了问题意识的渗透。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如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性活动,一方面可有效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而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形成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 结语
严格来说,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扎根于课堂,并着眼于课外,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将问题意识培养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建立起来,形成一种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思想和技能,从而引领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閆海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1).
[2]孙波.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文教资料,2011(34):181-183.
[3]葛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35-135.
作者简介:
徐城,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泗阳县致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