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无痕 互动有招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一些课堂的教学形成了膜拜知识的习惯,让“死”的知识主宰了“活”的人,忽视了人作为知识生成者的话语权利。这样的交往浮于表面,缺失了人与人、人与知识的互动。现代教学须走出这个误区,将知识点和能力点无痕地隐含于交往之中,促进学生积极互动,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可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招数一:言语诱导
  言语对答是师生课堂交往互动的主要方式,是维系教学过程的主线,也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表征。言语诱导,就是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另一方面要在上课时机智生成教学语言,努力做到以亲切和蔼的言语消除师生的心理隔膜,以富有童趣的言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浅近通俗的言语铺垫学生的学习台阶,以富于启发性的言语引领学生探求新知展开流畅的思维过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师生言语的流畅交往中实现情感的互动、思维的互动、教学行为的互动乃至整个生命的互动。
  招数二:体态沟通
  体态,即体态语言,亦称“体势语言”、“肢体语言”等。体态语言可以单独亦可伴随于口头语言同时发生,它表现着人的情感、态度、智慧和教养。体态沟通,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体态语言对交往互动的催化及调控作用,体态沟通要掌握以下原则:忌用冷漠、严峻、轻慢、盛怒等严重否定的体势、表情、眼神,慎用焦躁、失望、无奈、勉为其难等看似中性实为否定的体势、表情、眼神,妙用满意、欣羡、赞许、赏识等高度肯定的体势、表情、眼神,通过合理运用体态语言,很好地传递和反馈教学信息,调控和激活课堂气氛,驾驭和调整教学进程,使互动在愉悦的心理环境中达到高效。
  招数三:话题引路
  课堂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针对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求同存异、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维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更是体现有效交往互动的一个重要标志。话题引路,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按教学目标分步达成的需要和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规律,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维度和若干层次,预先设计或在课堂现场及时捕捉和发掘开放性话题——包括关键的知识、基本的原理、疑难的问题、重要的操作要领、实验流程、表述方式等,适时地以适当的话语形态抛给学生,引发学生进行多元探究,畅所欲言,相互碰撞,相互启迪,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享。
  招数四:媒体铺垫
  媒体,是指信息的载体和传播信息的媒介,在教学场景中,媒体则是指承载和蕴涵着知识、意义的能够呈现知识理路和意义具象的教学工具。它通常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隐含为直观,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光泽、色彩、形象等动静搭配地融为一体,真实地再现知识的原型,具有无与伦比的神奇的教学效果。媒体铺垫,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需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经济实用的教学媒体,将知识、概念、原理寓复杂于简捷之中,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寓独立于关联之中,借助媒体架构“跳板”,铺设“台阶”,让每个学生逾越认知的障碍,开启思想的阀门,生成多视角的解读,从而避免交往阻隔现象,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顺利形成互动,并尽快达成共识。
  招数五:活动助推
  这里的活动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的读、写、说、算、做或教师的问、导、讲、评、结,而是指教者有意设计的“板块式”对话形式或交互方式,它们紧扣一个中心展开,有相对的完整性;它们包括教学的某种组织形态、交流模型或表现方式等,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活动助推,就是要求教师预先设计或课堂随机创造为学生喜闻乐见、愿意踊跃投入的新颖对话形式或交互方式,吸引、推动和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这些类型的活动中去,全身心与教师、与同伴、与“对手”展开对话或交互活动。诸如“小组合作”“组际PK”“辩论竞赛”“才艺比拼”等,都是有效的活动助推策略,学生置身其中,会忘却外在压力,沉潜于游戏般的互动的愉悦之中。
  招数六:延时等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跟不上教师的预期,学生的表现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如果我们一味刻板地死搬固守计划,苛求学生、催促学生,甚至暗暗责怪学生愚钝,显然无法促成有效的交往互动;如果我们为了完成计划,急不可耐地越俎代庖,便会误入“一言堂”“填鸭式”歧途,显然等于消解了交往互动。延时等待,就是要求教师无论是面对全班同学还是个别学生,当他们发生思维、言语、操作等方面的“卡壳”现象时,应随即反省自己教学的缺陷,果断地调整计划,调低期望值,延迟反馈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思考、探究、组织语言,耐心地、充满信任地、满腔热情地等待学生交出一份他们自己满意的“答卷”。(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