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在设计的时候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制约,这就使得其本身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文中主要就当前农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改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地区;税费改革;一事一议
中图分类号:F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1
“一事一议”制度,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财政奖补资金,对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兴办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以组织、支持和引导农民筹资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种新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制度,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农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实施以来,对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一事一议”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难议
如今农村劳动力外流,青壮年村民基本都在外打工,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困难,召开全体村民会议更是难上加难。同时,部分村干部对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存在畏难情绪,心存疑虑。群众则对村干部缺乏信任,担心村干部在实施过程中夹杂私念,对“一事一议”有戒备心理,不愿参与。
二、议难决
由于群众对农村公益事业看法不同,加上村民“小农”意识严重,没有长远眼光,存在意见难统一、决议难通过的情况。议事时往往争吵不休,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三、决难行
即使“一事一议”项目由村民表决通过,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谁同意谁掏钱”的局面,不支持者以各种借口不愿意出资,同时容易产生跟风效应,导致已同意的村民也不愿意出资,使议事项目难以实施。
四、行难成
资金来源渠道窄,集体经济筹资乏力,企业和个人捐赠没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政府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国家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支农力度,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主要投入到村村通道路、人畜饮水、医疗等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问题,但是支农资金量仍然很有限。 财政奖补比例偏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过去一直是农民自己掏腰包,而城市基础建设国家投入,居民无偿享用。实行财政奖补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农村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的农民还不富裕,筹资筹劳还有困难。
“一事一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是农村的复杂情况和制约手段缺乏等原因造成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村级账务混乱
有些村级财务从来就不曾公开,个别村还有严重的负债,当“一事一议”需要清查账务时,村干部怕有麻烦,不敢实施“一事一议”政策。
(二)村民受益不均
“一事一议”项目通常以村为单位实施,一些农民公益性项目,可能给每户农民带来的好处不会那么平均,在议事过程中很难做到少数服从多数,有受益的表现得热情高,而那些受益少或无法受益的农民则持不同意见,思想难以统一。
(三)缺乏强制约束机制
由于在村委员范围内实行“一事一议”属村民自治行为,村委会无权对拒绝履行承诺的村民实行相应的措施,根据2005年农业部出台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村委会只能以批评教育和村规民约方式处理。这种处理并没有强制性,所以对所议定的项目,即使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签字,筹集资金时仍困难重重。
四是城乡结构二元化。一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各级财政负担。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承担很少,大部分是由村民自己承担,造成了城乡公益性事业兴办体制的“二元”结构。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对“一事一议”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研究、规范也迫在眉睫,如何做到既保证农村公益事业的顺利开展,又尊重农民所想所愿,切实服务好“三农”,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宣传培训,公开政策
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简报、宣传栏、公示栏等多种载体,采取培训会、动员会、印发宣传手册、知识问答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对一事一议政策、工作程序进行广泛宣传。编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汇编》散发到群众手中。采用图片对项目建设前后的情况进行比对,直观地展现一事一议项目给村上公益事业带来的变化。
六、严把关口,规范操作
要在具体的筹资筹劳工作中依据政策,把议事范围、程序、资金归集管理、公示等做为工作重点,做到三个确保:确保项目建设尊重村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确保筹资筹劳上限控制标准,不增加农民负担;确保量力而行,不举债搞建设,切实把这项惠及老百姓的好事办好。工作中坚持“严把五关”:严把议事范围关,不是财政奖补范围的建设项目,不得纳入财政奖补;严把议事程序关,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实行民主决策,不简化议事程序;严把审批关,填写奖补项目申请表,并附项目预算书、筹资筹劳决议、村民代表大会记录、村民代表填字盖章原件等相关资料,逐级上报审批;严把支出关,一事一议筹集资金直接缴入乡镇专户,由村民理财小组按工程进度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领导签字后将资金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严把公布公示关,将工程收支情况向村民公布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消除村民疑虑。
七、落实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市县财政要按照应承担的补助比例足额及时拨付奖补资金,保障村级公益事业顺利进行。保障工作经费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一个面广量大的工作,增加了乡镇农经部门和财政部门的人力、物力支出,建议按奖补总量提取一定比例的专项工作经费。
八、设立项目库,建设群众最想建的项目
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是村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受益面最广的民生项目,必须将选择权交给村民,让村民自己点题、让群众大家议题。议出的项目进入各村的所需建设项目库。所有项目均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向辖区乡镇申报,结合申报情况,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对项目进行摸底调查,全面了解情况,认真考察筛选,确定群众急需的财政奖补项目,使项目库管理形成“建成一批、充实一批”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韩鹏云,刘祖云.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理论内涵及路径创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2(02):34-38.
[2] 郭勇.当前农村“一事一议”的现状与思考[J].新农村,2011(04):14-15.
关键词:农村地区;税费改革;一事一议
中图分类号:F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9-000-01
“一事一议”制度,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财政奖补资金,对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兴办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以组织、支持和引导农民筹资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种新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制度,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农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实施以来,对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一事一议”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难议
如今农村劳动力外流,青壮年村民基本都在外打工,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困难,召开全体村民会议更是难上加难。同时,部分村干部对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存在畏难情绪,心存疑虑。群众则对村干部缺乏信任,担心村干部在实施过程中夹杂私念,对“一事一议”有戒备心理,不愿参与。
二、议难决
由于群众对农村公益事业看法不同,加上村民“小农”意识严重,没有长远眼光,存在意见难统一、决议难通过的情况。议事时往往争吵不休,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三、决难行
即使“一事一议”项目由村民表决通过,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谁同意谁掏钱”的局面,不支持者以各种借口不愿意出资,同时容易产生跟风效应,导致已同意的村民也不愿意出资,使议事项目难以实施。
四、行难成
资金来源渠道窄,集体经济筹资乏力,企业和个人捐赠没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政府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国家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支农力度,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主要投入到村村通道路、人畜饮水、医疗等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问题,但是支农资金量仍然很有限。 财政奖补比例偏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过去一直是农民自己掏腰包,而城市基础建设国家投入,居民无偿享用。实行财政奖补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农村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的农民还不富裕,筹资筹劳还有困难。
“一事一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是农村的复杂情况和制约手段缺乏等原因造成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村级账务混乱
有些村级财务从来就不曾公开,个别村还有严重的负债,当“一事一议”需要清查账务时,村干部怕有麻烦,不敢实施“一事一议”政策。
(二)村民受益不均
“一事一议”项目通常以村为单位实施,一些农民公益性项目,可能给每户农民带来的好处不会那么平均,在议事过程中很难做到少数服从多数,有受益的表现得热情高,而那些受益少或无法受益的农民则持不同意见,思想难以统一。
(三)缺乏强制约束机制
由于在村委员范围内实行“一事一议”属村民自治行为,村委会无权对拒绝履行承诺的村民实行相应的措施,根据2005年农业部出台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村委会只能以批评教育和村规民约方式处理。这种处理并没有强制性,所以对所议定的项目,即使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签字,筹集资金时仍困难重重。
四是城乡结构二元化。一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各级财政负担。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承担很少,大部分是由村民自己承担,造成了城乡公益性事业兴办体制的“二元”结构。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对“一事一议”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研究、规范也迫在眉睫,如何做到既保证农村公益事业的顺利开展,又尊重农民所想所愿,切实服务好“三农”,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宣传培训,公开政策
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简报、宣传栏、公示栏等多种载体,采取培训会、动员会、印发宣传手册、知识问答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对一事一议政策、工作程序进行广泛宣传。编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汇编》散发到群众手中。采用图片对项目建设前后的情况进行比对,直观地展现一事一议项目给村上公益事业带来的变化。
六、严把关口,规范操作
要在具体的筹资筹劳工作中依据政策,把议事范围、程序、资金归集管理、公示等做为工作重点,做到三个确保:确保项目建设尊重村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确保筹资筹劳上限控制标准,不增加农民负担;确保量力而行,不举债搞建设,切实把这项惠及老百姓的好事办好。工作中坚持“严把五关”:严把议事范围关,不是财政奖补范围的建设项目,不得纳入财政奖补;严把议事程序关,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实行民主决策,不简化议事程序;严把审批关,填写奖补项目申请表,并附项目预算书、筹资筹劳决议、村民代表大会记录、村民代表填字盖章原件等相关资料,逐级上报审批;严把支出关,一事一议筹集资金直接缴入乡镇专户,由村民理财小组按工程进度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领导签字后将资金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严把公布公示关,将工程收支情况向村民公布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消除村民疑虑。
七、落实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市县财政要按照应承担的补助比例足额及时拨付奖补资金,保障村级公益事业顺利进行。保障工作经费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一个面广量大的工作,增加了乡镇农经部门和财政部门的人力、物力支出,建议按奖补总量提取一定比例的专项工作经费。
八、设立项目库,建设群众最想建的项目
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是村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受益面最广的民生项目,必须将选择权交给村民,让村民自己点题、让群众大家议题。议出的项目进入各村的所需建设项目库。所有项目均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向辖区乡镇申报,结合申报情况,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对项目进行摸底调查,全面了解情况,认真考察筛选,确定群众急需的财政奖补项目,使项目库管理形成“建成一批、充实一批”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韩鹏云,刘祖云.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理论内涵及路径创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2(02):34-38.
[2] 郭勇.当前农村“一事一议”的现状与思考[J].新农村,2011(0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