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来源 :大学·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角色,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已日益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课堂所应用。文章阐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别剖析了高校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实施效果的突出问题,最后针对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推动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校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055-03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2007年,两名美国乡村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了帮助缺课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尝试利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课程视频并传播到互联网上,供学生自己在家看视频独立学习,在学生回到课堂后,教师对他们在家学习时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答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两位教师发现此举相较传统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是大有裨益,因此开始慢慢地针对所有学生都大胆尝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这一教学模式逐渐在美国甚至世界流行起来。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也渐渐意识到了翻转课堂的优势,开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广泛尝试应用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研究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优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绝对的中心,教师站在讲台前对着教材或多媒体课件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坐在座位上被动吸收,教师并不能全面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较少,课堂很多时候是一潭死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知识的消化吸收也不佳,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在课前发送教学微视频供学生提前学习课程知识,来到课堂后,教师不再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教师答疑解惑、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解答学生问题,教师不再是课程的中心,而是课堂的参与者、辅助者,课堂教学真正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
  (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在教室中利用黑板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传输知识,对互联网技术的要求并不高,但在翻转课堂下,除了这些传统的教学设施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前制作教学微视频,利用方便完善的学习监控系统了解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各阶段学习状态,创建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微视频的制作、上传、播放以及学习监控系统和评价系统的创建和运行,无不需要先进的网络软硬件设施以及教师高超的信息技术处理和应用能力,这是顺利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三)以解惑为導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因为在课前就已经自主学习了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走进教室后,教师不再需要像传统课堂一样花大量时间站在讲台前传授知识,只需要在学生提前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内容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对知识的疑问向教师提问,教师发现问题也可及时地向学生讲解,很显然,相较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这种以解惑为导向的互动教学方式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促进知识内化,也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真正意义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广的支持力度不够
  翻转课堂需要网络化教学环境和教学微视频,教师自己制作相关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视频必须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因此,教师制作视频可能还需加入电影、动画、小游戏等元素,后期还要进行加工,这对高校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和处理能力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且如何有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是不小的[1],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高校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师的难处,让一些教师参与了较多非教学科研活动,占用了教师的备课时间,没有为教师进行相应的翻转课堂培训活动,也没有对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制订一定的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顺利的推广应用。
  (二)教师专业化能力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只需要认真备课,制作出简易的教学PPT对教材进行详细的解读即可,但翻转课堂要求他们首先要能制作出供学生提前学习的精美教学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因为对于视频制作和相关软件操作不太娴熟,制作教学视频可能要花费几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不仅耗费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出的视频也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听课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下,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进行解惑答疑等活动,为了顺利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高校教师首先要对所授课程有深入理解,要具备很好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然而在高校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由于还未完全跳脱原有角色、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缺等原因,一部分翻转课堂出现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课堂互动不佳,对于学生提问教师不能很好地答疑解惑等诸多问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主动性 ,课堂参与度不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需在课堂上机械地听教师灌输知识,不需要过多地参与课堂,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外独立自主地去学习知识,并有一定程度地理解,来到课堂之后,要善于提出相关问题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在课前是否准备充分将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效果。而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尚未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仍然过度依赖教师,缺乏独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可以随时观看、反复观看,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他们的惰性,一些学生看视频较为随意,甚至边看视频边在网上干其他事情,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有时在课堂上教师还不得不为一部分准备不足的学生花一定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爱思考,到了课堂上自然就提不出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害羞,也不爱或不敢跟同学、教师互动,翻转课堂实施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三、优化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层面
  翻转课堂虽然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但能否取得良好的成效,也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2]。因此高校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是要加强翻转课堂学习的宣传工作,让教师和学生逐渐理解和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转变原来的角色,营造良好的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和氛围;二是教学管理部门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了解师生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进行仔细研讨,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三是学校可利用周末、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对教师组织翻转课堂教学培训活动,邀请翻转课堂教学方面的名师进行交流互动,以帮助教师尽快提升教学视频制作能力、翻转课堂实施能力等,对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也可通过建立教师激励机制[3],如承担课时量加倍计算工作量、提供教学经费、评先进优先、评职称优先等措施来充分激发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积极性。另外,课程要真正实现有效翻转其实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4],教师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是有限的,学校也可根据课程或专业组建专门的翻转课堂教学团队,让教师定期在一起集思广益、分工协作和资源共享,从而节省教师时间与精力,并有效提升翻转课堂实施的效果;最后,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学校也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增加新的教学评价模式,可建立课前、课中与课后全过程监控与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设置相应指标来考察学生的具体表现,重点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5],而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
  (二)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应转变角色,要认识到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学生身边的导师,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了知识的引导者,这是翻转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以视频为载体,教学视频由教师进行录制,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了解制作视频的各种相关知识和软件应用,具备高超的视频制作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统计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情况等进行统计监督,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表现,教师在制作视频时,也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最后,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翻转课堂虽然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进行过多的讲解,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组织互动讨论,进行答疑解惑等,相较传统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课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若没有对所教课程知识的娴熟掌握及融会贯通,不具备良好的课堂把控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就无从谈起,高校教师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翻转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多与其他教师沟通,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学生层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更取决于学生良好的配合。作为学生,首先应在观念上摒弃传统课堂中一直以来的被动学习角色,努力培养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主动操作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到了翻转课堂上即使教师使出浑身解数翻转课堂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翻转课堂下,教师会在课前发放相关教学微视频供学生自学,因此,应严格按照教师要求,认真观看视频,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思考,这样,对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和思考后,才能帶着问题来到课堂上积极参与各个互动讨论环节。在课堂上,要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积极和教师同学互动,有问题要及时向教师请教,在组建的各个学生小组里,各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帮助,避免一些学生在互动讨论环节游离于课堂之外,到了课后,也要对知识进行积极反思,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复习相关知识。
  四、结语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填鸭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态,相较传统课堂的确更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等。翻转课堂虽然在目前的高校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相信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继续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改进翻转课堂教学,必将能推进高校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会丽,刘道岭. 翻转课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9(03):200-201.
  [2] 牛丽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99-200.
  [3] 莫秋荣. 翻转课堂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7):21-22.
  [4] 黄学锦,李艾莲,龙彩霞.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翻转课堂实践与思考[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1):32-33.
  [5] 苗红意. 翻转课堂在高校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长江丛刊,2018(11):188.
  (荐稿人:张娟,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其他文献
经导管消融已经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由于技术难度较大,短期内费用较高,受治患者数暂时还远低于药物治疗患者。但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①经导管消融近期效果较好,尤其是对阵发性房颤,随访12个月的成功率可达88%。②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远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近期关于经导管消融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比的8项临床试验中,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迂10年来房颤的导管消融发展迅速,消融方法日渐完善,但术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近年的研究表明房颤消融术后与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降低早期的房颤复发率^[1],任能否降低房颤的远期复发率仍存在争议心^[2-3]。本研究的目创是探讨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近期和远剪复发率的影响。
摘 要:波谱分析课程能够利用四大谱图(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解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四大谱图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通性的谱图解析步骤,往往忽视了课程所面对的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因此,专门针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波谱分析课程案例式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已学习的四大波谱基础理论用于
期刊
目的对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心电图记录判断房颤复发率与起搏器程控记录模式转换事件判断房颤复发率有无差别。方法所有患者因阵发性房颤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因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导管消融前后植入双腔起搏器治疗。消融术后3个月随访开始记录房颤发作情况。分别通过传统记录方式(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和起搏器程控记录(模式转换事件)判断房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预防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或猝死。如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减少ICD放电,特别是减少不恰当放电是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报道1例ICD的参数设置,及在ICD保护下联合其他治疗以减少ICD放电。
患者女,70岁,因“胸闷气急1个月”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8;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 ms.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入院第4天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右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成功后行序心室电极导线植入.经撕开鞘将冠状静脉凄标测电极导管送入冠状静脉窦,通过腔内电网及X线透视确认标测电极导管位于冠状静脉窦内,沿标测电极送入长鞘.
心血管疾病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约三百万,平均每10s就有1人死于该类疾病。其中心律失常是最严重的该类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内阻滞、室内阻滞、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目前大多数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欠佳,其中心律失常发病机制不明是主要原因。最近有关mieroRNA(miRNA)分子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为进一步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好发于青少年,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2‰-4.4‰,男性居多。病理特征为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和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导致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尚可累及室间隔及左心室游离壁。
目的报道一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机制及射频消融效果。方法共入选22例(男8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速患者,在心动过速状态下采用三维电解剖系统建立右心房或左心房激动标测图和电压图,标出瘢痕区、低电压区及双电位区,并揭示心动过速的机制。根据标测结果选择心动过速的关键峡部或起源点进行消融。结果22例患者共标测33种心动过速,17例次房速起源于右心房(51.5%),16例次房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电生理学组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于2012年2月24至26日在古都南京召开。此次邀请到包括美国心律学会前任主席Reynolds教授、欧洲心律学会主席Kuek教授、亚太心律学会主席陈适安教授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授课,与会人员超过800人,共同研讨室性心律失常基础与临床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