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说中国将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一败涂地;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事实上,我国在过去几年中加强了金融体系的监管和改革,同时在推进与国际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对金融体系自由化一直坚持审慎的态度。当这场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的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有毒资产”比重很低,因而避免了一场输入性金融恐慌。但通过出口贸易渠道,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依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008年9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严重打击了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信心,从而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受出口大幅下降以及2008年上半年的紧缩性政策影响,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数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仅为6.1%。
在应对这次经济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表现出了极大的魄力,迅速通过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时放宽了货币政策。目前,受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一些经济指标已经出现好转的势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9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7.9%的水平。由于世界经济还在持续下滑的过程中,我国经济目前的表现无疑是少有的亮点。
但面对正在复苏的经济形势,我们依然需要保持谨慎,因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风险。
一是经济刺激过度。经济刺激过度导致经济过热的风险在国家统计局最新经济指标出炉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2009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7.9%,这非常接近政府制定的力争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水平。而自2009年年初以来,上证指数已经上涨75%,房地产市场也在转暖,部分城市房价出现快速上涨的势头。
可以说,经济迅速复苏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实施的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看,在主要经济体中都属于非常庞大的。但是政府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我国在2008年下半年放弃了上半年执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而转向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转变效果明显体现在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上。在货币供应方面,以M2衡量的货币供应水平在2009年上半年就增长了20.4%,这远高于2008年金年的货币供应增长水平,在金融机构贷款方面,至2009年6月金融机构各类贷款比年初增加了74051.5亿元,相比于2008年全年金融机构的各类新增贷款总额才为41703.8亿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以M2衡量的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状况。
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及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可以带来短期经济增长,但如果管理不善则有导致资产泡沫、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加剧产能过剩以及未来银行坏账激增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积累则会危及未来的经济发展。
二是过早退出刺激计划。在我国,对于政府过早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导致刚刚企稳的经济再次出现下滑的风险的讨论并不多,但这种风险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这方面,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期间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例证。1929年大萧条爆发以后,美国经济一路下滑。在大萧条的低谷,1933年美国的GNP比1929年下降30.5%,失业率最高则飙升至24.9%。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任后最终通过了一系列法案而恢复了民众的信心,使得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增长。但在1937年美国政府为了平衡预算,大幅减少了政府支出水平,从而降低了总需求水平。这次政策调整的后果是美国的产出水平在1938年出现大幅下降,失业率显著上升,从而使得刚刚得到恢复的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对于我国,由于受到目前美国和欧洲经济依然疲软的影响,近些年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出口依然处于大幅下降的状态中;在快速增长的固定投资中,私营部门投资要远落后于国有企业投资水平。一旦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国内消费和私营部门投资能否有效的填补出口下降及政府支出下降的空白还很难说。因而,过早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导致经济复苏的萌芽被扼杀的风险同样需要政策制定者谨慎应对。
除了要谨慎处理上述两类风险之外,还应把握机会,争取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近年消费對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滑,从2000年到2007年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10.2%。但这段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不容忽视,即产出中消费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2000年,我国的消费支出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3%,到2007年该比重已经下滑到48.8%,7年期间下滑了13.5个百分点!相反,资本形成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35.3%提高到2007年的42.3%,净出口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2.4%提高到2007年的8.9%。这就表明2000-2007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和出口增长所做的贡献在逐年增加,相对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在逐年减少。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出口和资本投资,一方面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面对国际经济波动冲击表现脆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经济增长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而后者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要更多地依赖于本国消费水平的提升。但要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经济失衡问题,同样必须依赖于长期的努力。
事实上,我国在过去几年中加强了金融体系的监管和改革,同时在推进与国际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对金融体系自由化一直坚持审慎的态度。当这场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的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有毒资产”比重很低,因而避免了一场输入性金融恐慌。但通过出口贸易渠道,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依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008年9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严重打击了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信心,从而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受出口大幅下降以及2008年上半年的紧缩性政策影响,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数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仅为6.1%。
在应对这次经济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表现出了极大的魄力,迅速通过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时放宽了货币政策。目前,受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一些经济指标已经出现好转的势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9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7.9%的水平。由于世界经济还在持续下滑的过程中,我国经济目前的表现无疑是少有的亮点。
但面对正在复苏的经济形势,我们依然需要保持谨慎,因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风险。
一是经济刺激过度。经济刺激过度导致经济过热的风险在国家统计局最新经济指标出炉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2009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7.9%,这非常接近政府制定的力争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水平。而自2009年年初以来,上证指数已经上涨75%,房地产市场也在转暖,部分城市房价出现快速上涨的势头。
可以说,经济迅速复苏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实施的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看,在主要经济体中都属于非常庞大的。但是政府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我国在2008年下半年放弃了上半年执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而转向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转变效果明显体现在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上。在货币供应方面,以M2衡量的货币供应水平在2009年上半年就增长了20.4%,这远高于2008年金年的货币供应增长水平,在金融机构贷款方面,至2009年6月金融机构各类贷款比年初增加了74051.5亿元,相比于2008年全年金融机构的各类新增贷款总额才为41703.8亿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以M2衡量的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状况。
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及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可以带来短期经济增长,但如果管理不善则有导致资产泡沫、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加剧产能过剩以及未来银行坏账激增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积累则会危及未来的经济发展。
二是过早退出刺激计划。在我国,对于政府过早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导致刚刚企稳的经济再次出现下滑的风险的讨论并不多,但这种风险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这方面,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期间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例证。1929年大萧条爆发以后,美国经济一路下滑。在大萧条的低谷,1933年美国的GNP比1929年下降30.5%,失业率最高则飙升至24.9%。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任后最终通过了一系列法案而恢复了民众的信心,使得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增长。但在1937年美国政府为了平衡预算,大幅减少了政府支出水平,从而降低了总需求水平。这次政策调整的后果是美国的产出水平在1938年出现大幅下降,失业率显著上升,从而使得刚刚得到恢复的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对于我国,由于受到目前美国和欧洲经济依然疲软的影响,近些年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出口依然处于大幅下降的状态中;在快速增长的固定投资中,私营部门投资要远落后于国有企业投资水平。一旦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国内消费和私营部门投资能否有效的填补出口下降及政府支出下降的空白还很难说。因而,过早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导致经济复苏的萌芽被扼杀的风险同样需要政策制定者谨慎应对。
除了要谨慎处理上述两类风险之外,还应把握机会,争取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近年消费對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滑,从2000年到2007年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10.2%。但这段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不容忽视,即产出中消费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2000年,我国的消费支出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3%,到2007年该比重已经下滑到48.8%,7年期间下滑了13.5个百分点!相反,资本形成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35.3%提高到2007年的42.3%,净出口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2.4%提高到2007年的8.9%。这就表明2000-2007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和出口增长所做的贡献在逐年增加,相对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在逐年减少。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出口和资本投资,一方面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面对国际经济波动冲击表现脆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经济增长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而后者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要更多地依赖于本国消费水平的提升。但要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经济失衡问题,同样必须依赖于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