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贴近初一孩子内心、紧扣社会热点的历史课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f542268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54-02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事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导入,给学生以“震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张骞优秀的个人品质,进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对丝绸之路影响的认识,引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培养学生将历史融入现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渗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预备铃即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主题曲。
  师:同学们通过这首歌吗?听完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震撼。
  师:我和你们一样“震撼”,汉武大帝不仅给了我们民族一个永远的名字——汉族;他还给了我们一个毋庸置疑的史实——西域;他还给了我们一条享誉国际的通道——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西域和丝绸之路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有所深入了解。
  在了解西域前,我们先来看两幅图,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西汉版图与秦版图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我们发现多出一块。
  师:这部分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哪儿?
  生:新疆。
  当时叫作“西域”
  师:书中是如何界定西域的?那里情况怎么样?
  生: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今天新疆 以及更远的地区。
  那里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和奴役
  教师补充:同时那里遥远荒蛮、不为人知,有诗为证“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样的地方能去吗?敢去吗?
  但是汉武帝要派人去,为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8页中间小字部分
  师:面对汉初的“被迫和亲”情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怎么办?
  生:攻打匈奴。
  师:说到汉武帝决定派人去西域,既是偶然,也是希望。“偶然”是在与匈奴作战过程中,抓到了一个俘虏,从其口中偶然得知匈奴政权还压榨着西方众多民族政权,如大月氏国,匈奴单于曾将其国王杀死,并将其头颅作为饮酒器。“希望”是希望能够联合大月氏国共同夹击匈奴。
  师:可是派谁去?谁能去呢?请欣赏视频(张骞揭皇榜)
  于是才有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请继续欣赏视频
  史学家们是这样评价张骞的:
  班固《汉书》:
  “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翦伯赞《内蒙访古》:
  他是一位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畅所欲言: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
  生:略
  现在我们全社会在大力提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们觉得张骞身上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方面?
  生: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师:作为中学生的你们,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生:略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两段小视频及教材82、83页相关文字,小组合作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表格”。
  生:略
  师:汉朝与西域交往日趋频繁后,双方的很多新物种互通有无,展示汉朝与西域物种,请学生分类。
  生:略
  师:随着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略
  (2)这个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生:略
  学以致用:
  20世纪80年代,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相互融合,通过暴力和非暴力手段,企图分裂新疆,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同时,疯狂制造各种恐怖事件,严重危害了我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
  学了本课,你能用史实予以坚决回击,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生:略
  过渡: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享誉国际的“文明通道”——丝绸之路被开辟了。
  展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生:略
  2.“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生:略
  议一议: 近几十年来,在新疆发现汉代丝织品,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请问: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略
  师:证实了丝绸之路的存在,并说明了我国对外贸易非常繁荣。同时也说明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师:那么,丝绸之路给西方和中国都带来了什么呢?
  展示物品,请学生们分类
  过渡:它们现在还只属于西方或中国吗?
  进而引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历史结合现实: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打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习近平提出“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并为此提出“五通”举措: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这是古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新灵感。这我们必须要感谢两个人,决定联系西域的汉武帝和始通西域的张骞。
  过渡:遗憾的是这样享誉国际的文明通道曾一度被迫中断58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
  师: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谁出使西域?
  生:班超。
  师:班超用智慧和谋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他经营西域时还派谁出使过大秦?结果怎么样?
  生:略
  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课堂延伸(小结):
  关注一件事: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丝路申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申报项目,此申报项目涉及了中国及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共计102个(中国48个,中亚五国共54个)文化遗址预备点,近万公里的路线。
  通过本课的学习,如果你成为申报代表团中的中方成员,你将如何阐述你的理由以获得评审团的认可?请将你的理由写在笔记本上。
其他文献
【摘 要】识字教学,可以是枯燥无味的,也可以是妙趣横生!识字方法,可以是一板一眼,也可以是灵活多变!我们可以让“识字”这个语文教学中最基底的环节变得灵活而高效,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真正地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趣味以及博大精深。因初次接触低年级识字教学感到困惑引起了一些思考,并尝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以趣为导化作学生主动识字的动力、授之以渔促进学生识字成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280-01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  2、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
期刊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练习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练习。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 练习设计 生活性 典型性 开放性 综合性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美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美在用心灵真诚体悟。那一片片情思,那一点点忧愁,沁人心中,在四肢百骸里流淌。苏轼的《水调歌头》,便是一颗流传千古借物抒怀的明珠。  【关键词】古典诗词 赏析 水调歌头 赏析 灿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81-01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美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美在用心灵
期刊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4字社会主人核心价值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语文教材;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准警务化管理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通过参照警务化管理的模式和标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良好行为养成的管理模式。本文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准警务化管理工作为例,通过分析准警务化管理的实践意义、具体做法、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探索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和培养的准警务化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准警务化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有兴趣去探索、理解、应用、创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其中,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兴趣 探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4-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
期刊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由坚硬的块石或砾石和强度较低的土两种成分组成的地质体。由于组成该类地质体的两种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有较大差异,导致其呈现出强烈的非连续、非均性。土石混合体无论是在力学特性,变形特性以及破坏特征都与一般土体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目前土石混合体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石混合体接触面与土石混合体随机生成方法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基于该研究
桩基础具有强度高、沉降小、可跨越复杂地质条件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路基和桥梁的下部基础,其工作性能主要依赖于桩-土相互作用。倾斜地层中桩周土的应力场不再呈轴对称分布,且同一承台下不同位置的桩基会出现桩-土摩擦长度不同的情况;在交通动荷载作用下,倾斜地层中的振动波传播路径会发生改变,在斜边界处还可能引起反射波。已有研究中,桩基动力响应研究多针对水平成层场地展开,关于倾斜地层条件下桩基动力特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倾斜地层中桩基动力响应特性、动荷载传递机理、波传播特性及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日新月异,有限的城市地面空间使得地上交通设施逐渐无法满足人民顺畅出行的需求。针对逐渐拥堵的地面交通,隧道的修建成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有效手段。然而受到城市用地限制,大量地下隧道的修建必将对其邻近隧道的稳定性等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以重庆某过江隧道为工程为背景,基于相似材料试验、模型试验、理论研究、数值分析等方法,对新建立交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的施工力学效应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①结合立体交叉式隧道工程在当前地面交通趋近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