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会讲故事的树

来源 :早期教育(家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狮子长得凶巴巴的,大家见了都害怕,谁也不敢靠近它。小狮子很苦恼,就去向聪明的猫头鹰请教。
  “我一个朋友也没有,怎样才能让大家喜欢我呢?”小狮子问。
  猫头鹰推了推眼镜,说:“很简单,用你的微笑,没有人会拒绝发自内心的微笑。”
  “哦,我知道了,谢谢您!”小狮子蹦蹦跳跳地离开了。
  兔子姐妹正在树林里采蘑菇。小狮子走到她们跟前,把嘴巴咧得大大的,露出了两排尖尖的牙齿。
  “救命啊!”兔子姐妹扔掉蘑菇,撒腿就跑了。
  小狮子找到猫头鹰说:“你教的方法一点儿也不管用,我一露出牙齿,朋友们就被吓跑了。”
  “狮子露出牙齿,确实很可怕。”猫头鹰踱着步子思考了一会儿,“有办法了,遇到朋友,你可以主动说‘你好,,记住一定要充满热情。”
  “好吧,我再去试试。”小狮子又出发了。
  小山羊正在草地上吃青草,小狮子走过去,鼓起勇气大喊一声:“你好!小山羊!”
  小山羊吓得直哆嗦,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对不起!对不起!”小狮子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安慰小山羊。
  這时,红狐狸、花奶牛围了过来,责怪小狮子说:“都怪你,把小山羊吓哭了。”小狮子非常难过,灰溜溜地走了。
  走着走着,小狮子走进一家书店,坐在角落里读起,事书。书里的故事真有趣,读着读着,小狮子忍不住笑起来,“哈哈哈哈……”。他一口气把书店里的故事书读了个遍,脑子里、胸口里、指甲缝里、头发丝儿上,都挤满了故事。
  这些故事挤过来挤过去,弄得小狮子身上痒痒的。他多想把故事讲给好朋友听啊,可他一个朋友也没有。于是,小狮子带着满身故事来到了一棵大树下面,讲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所有的故事都讲完了。然后,它又回到书店里,去找新的故事了。
  一天,兔子姐妹从大树下面走过的时候,大树突然说话了:“嗨,等一下。我想给你们讲个故事。”
  “原来你是一棵会讲故事的大树0阿!”兔子姐妹高兴地说,“我们想听公主的故事。”
  这当然难不倒大树了,他马上就给兔子姐妹讲了白雪公主的故事。
  故事刚讲完,小山羊走过来了,兔子姐妹拉住小山羊说:“这里有一棵会讲故事的大树,你想听什么故事?”
  小山羊说:“我想听海盗的故事。”
  “没问题。”大树给小山羊讲了一个小海盗历险的故事。……
  来听大树讲故事的动物越来越多,大家都喜欢这棵神奇的大树。他们好奇地问:“大树啊大树,你为什么会讲那么多故事呢?”
  这时,一只小松鼠从大树后面跳出来说:“因为我听过好多故事啊!”原来,会讲故事的不是大树,而是住在树洞里的小松鼠。小松鼠拍着肚皮说:“我肚子里的故事都讲完了,如果你们还想听,就去找小狮子吧!我的故事就是从他那里听来的,他会讲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
  踢嗒!踢嗒!小狮子来了。他又读了好多新的故事,打算讲给大树听。当他看见大树下面的小动物时,有点吃惊。他怕自己会吓到大夕家,转身就要逃走。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小动物们把他团团围住,他们央求小狮子:
  “给我们讲个故事吧!”
  “我想听萤火虫的故事。”
  “我想听月亮的故事。”
  “不,我喜欢听小狮子的故事。”
  小狮子愣了一下,红着脸笑起来。突然冒出这么多新朋友,还真有点儿不习惯呢!
其他文献
寓言是较难理解的文体,究其“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才能真正提取其中蕴含的道理。但是,寓言又是一种十分生动、有意思的文本,而其中的“有意思”就藏在小故事里。  寓言故事教什么?该怎么教?如何把深刻的道理说给学生听呢?很多时候,教师也理不出头绪来。其实并不是教师不会教,更不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而是因为没有明白课堂到底是“为谁而教”。  为谁教?当然是为学生而教,教师应“有意思地教”,把“有意思”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20多年,总觉得浮躁的东西太多,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学得并不扎实。成功的语文课堂,总能从动情阅读、咬文嚼字中去品味出语文味。那么,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算是成功的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 课堂教学应该“重实忌虚”  很多语文课,一整堂课看着都挺热闹的,但仔细一想又感觉学生几乎没有真正学懂什么内容。  这里就先说一说课堂上那些虚假的读。例如读词,一说
整体感知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它可以是概括性的说与写,也可以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种模糊的把握。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整体感知是学生的一种基本学习技能;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整体感知可以使学生了解文本全貌,是阅读的出发点。在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环节,教师通常采用让学生在阅读后简单说一说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整体感知形式千篇一律,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那么,在阅读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惑”,应是学生心中的疑问之“惑”,而不能仅仅只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之“惑”。有些时候,教师设计的某些问题不能不说是教者和教参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因此,我们不必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自己设计的一个个问题之框内,而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质疑,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前三个板块为:
“报告老师,爸爸给我新买的熊猫铅笔不见了……”  唉!开学还不到一个月,班里就发生了十多起丢东西的事件,每次一调查,源头总在闵晓威那儿。前天才又跟他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今天又故态萌发。看着他一副“装傻充愣”的欠揍表情,我真是热血沸腾,血直往脑门上涌。但“冲动是魔鬼”,为了让自己不变成“魔鬼”,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我端起水杯,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  一杯凉水下肚,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我提醒自己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帮助学生找准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路径,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打造出高效的阅读课堂。  一、咬文嚼字,比较感悟,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度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
想想看,它可以變成什么?
期刊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凭借,它体现着课标的理念和相关要求。教师需要阅读教材,处理教材,更确切地说需要对教材进行解读。  时下,“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行业中很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我认为能恰当地解读教材并形成能力,应该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那教师该如何解读教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标”解读,明确要求  课标作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在解读教材或者备课时要
名词释义:湿拓画,又名水拓画,也称为大理石花纹纸艺术,这种古老的绘画技法在8-9世纪的时候便已经出现,最早被用在《古兰经》封面上,十四世纪经丝绸之路流传到了土耳其。在土耳其的查加台语中,“ebre”的意思是“成脉络状的或者水印的”,在波斯语中“abru”是“水面”的意思,而“ebri”是“多云”的意思,于是“ebru”被阐释为“装饰者制作的上面有不同种设计图案的水纸”,也有“浮水染色技法”之意,现
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那么我们会说此人有很强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语文能力。下面以《伯牙绝弦》为例,笔者从人文、育人、启智等方面谈几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与体会。  一、教学相长,情感为美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代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