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污泥应用对作物产量、品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75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消减污泥对环境的污染,中国在污泥利用方面采用了多种制肥技术,采用单独使用、堆肥、有机无机肥、生物有机肥等处理方式制成产品,而且在各种农作物上的试验越来越多.文章探讨了污泥施用对作物生长的效果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污泥对作物生长发育都有良好的作用,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有一定程度提高;明显促进土壤速效养分的吸收,提高收获物产量和生物产量,改善品质.作物重金属的吸收积累量除个别例外都能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但污泥施用超过一定量对有些作物品种的种子发芽率有抑制作用.城市污泥富含有机质、大中微量矿物质元素等,但不同来源、不同品质和不同用量的污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有所差异.土壤有机质、pH、大中微量元素、团粒结构、容重、电导率,以及土壤酶和微生物活性等土壤质量指标有所提高.污泥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一般而言重金属超标是不常见的.按照资源化利用的原则,污泥施用既要有利于消化污泥量又要不造成环境污染,污泥中重金属含量比原始土壤中的高,施用量越多重金属含量也越高,所以在适宜的范围内才是安全的.许多试验证明,重金属含量除某些条件下极个别超出安全指标外,基本都能达到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综合来看,在正确处理下污泥是可以用于作物生产的.
其他文献
植被格局对森林水文过程具有显著影响,量化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产流产沙特征很有必要.为探究天山北坡山地森林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依托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依据植被类型、林龄、郁闭度、人工林管理方式设置坡面径流观测场14个,对产流产沙量进行了6年的观测,结果表明,(1)各样地的产流产沙量在年际间随降雨量有较大差异,降雨量与产流产沙量相关性显著,并呈多项式分布(P=0—2.952×10?7,r2=0.464—0.698).(2)裸地的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01);天然林中
植物能直接释放甲烷(CH4)一直被质疑.为了验证活体植物的CH4源汇功能,利用改装的便携式光合仪(Li-6400)采集植物叶片释放的CH4,并通过气象色谱分析甲烷体积分数,初步研究了14种植物叶片的CH4排放情况,并比较了原位和离体枝条叶片CH4排放差异,以及海拔变化对部分植物叶片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南地区14种植物叶片CH4排放情况随植物种类而异,无忧树(Saraca dives)、树菠萝(Artocarpus heterophyllus)和海南菜豆树(Radermachera hainane
湖泊水体中氮、磷和叶绿素a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响应关系对辨识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冰封期典型的水文气候条件,将表现出特殊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冰封期结冰过程使水体不同形态的氮、磷由冰层向水体迁移,导致冰下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叶绿素a浓度大于冰层,冰下水体污染物浓度增加.为量化不同污染物质在冰-水介质中迁移规律,于2020年1月14日采集乌梁素海12个样点的冰样和冰体,检测了各采样点不同形态氮磷和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冰样中高值ρ(TN)0.838 mg·L?1、ρ(NH4+-N)0.109 mg·L?
针对华南地区酸性菜地土壤缺硼特性和重金属污染风险较高的现状,为解决如何保障缺硼土壤上的农产品高品质安全种植和农业废弃物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问题提供数据支撑.以蚕沙为土壤调理剂,结合外源硼添加进行复合调控,探讨其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铅镉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和6%的蚕沙添加量在不同硼处理下都能使土壤pH值显著提高,增加幅度达49.5%;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态硼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也得到明显改善.而不同蚕沙添加量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影响效果与元素类别有关,其中
为了计量揭示城郊尺度上暴雨与硬质地表径流PAHs负荷差异,连续3年开展了广州市内与市郊帽峰山林区暴雨、硬质地表径流PAHs质量浓度的对比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广州市59年暴雨日数的周期性波动参数对于预判暴雨的丰缺年是极其有益的;城郊帽峰山林区的地形显著地影响了暴雨的降雨强度.市内实验测区暴雨中∑16PAHs总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34.4±48.7)ng·L?1、较市郊实验林区高出6.9 ng·L?1;其中,暴雨中2—3环PAHs组分及FLA、BbF的平均质量浓度均大于市郊实验林区相应浓度,而暴雨中高环的Ic
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土壤铜污染严重,耕地点位超标率高达2.1%.重金属毒性及生物有效性由其形态决定,而并非其总量决定.水溶态铜含量活性最高,最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秸秆常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原位钝化修复中.秸秆还田后会产生溶解性有机物,这部分周转最快、活性最高的土壤有机质对土壤中水溶态铜含量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中国3种地带性土壤(红壤、褐土和黑土),设计添加铜和秸秆的土壤培养试验,温室培养12个月,每4个月取样一次.测定土壤中水溶态铜、溶解性有机碳(DOC)、氮(DON)和溶解性有机物
土壤动物对土壤理化环境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可以用于指示钨尾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以钨尾矿下游区不同污染程度的茶园生境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系统调查了3个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环境变化特征,利用NMDS、ANOSIM等比较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运用RDA排序结合重金属污染指数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污染茶园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污染茶园I和Ⅱ,而污染茶园Ⅱ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物种丰富度又显
为了系统地计量城市不同地表垫面暴雨产流及有机毒性物负荷,连续3年在广州市帽峰山林区开展了森林及不同地表垫面的暴雨径流及PAHs、TOC质量浓度和水文通量的定位对比观测研究.结果反映出:22次暴雨水泥地表的平均产流率达(90.0%±3.2%),分别是草被及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地表相应的13.9、24.5、27.2倍;年均90.8%的暴雨量在水泥地表形成为径流,草被、森林的年暴雨地表径流量则相对水泥地表相应平均减小分别为92.5%、95.8%.水泥地表应对暴雨的径流响应关系为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
为了解成都市工业区绿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情况,以成都市各区县工业区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重金属Cr、Cd、Pb、Cu、Zn的赋存形态特征,并选用了基于形态分析的原生相与次生相比值法(RSP)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与讨论.结果表明:(1)成都市工业区绿地土壤中Cr、Pb、Cu和Zn的赋存形态几乎都以残渣态为主(Pb:48.7%—84.25%、Cu:63.82%—94.45%、Zn:67.54%—95.58%、Cr:81.73%—92.4
燃煤电厂贮灰场堆积了大量的粉煤灰,而粉煤灰中蕴含的重金属可能会威胁到人类健康.为查明燃煤电厂贮灰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风险问题,以吉林省某燃煤电厂贮灰场及其周边地区为研究区,采集20个土壤样品进行主要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PLI)评价研究区重金属污染水平,采用US EPA模型进行贮灰场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区土壤Cr、Ni、Cu、Cd、Pb平均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其中Cd的平均含量是背景值的11倍,并且其含量均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的风险筛选